《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后感
最近,偶有閑暇,我便靜靜地翻閱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陶行知名篇精選》匯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過的人有意外的收獲,我不禁深深地敬佩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學相長”、“創(chuàng)新教育”等理論,這些理論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正是現(xiàn)在我們新課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對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葉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實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作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他們。“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出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個經(jīng)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在教育教學中,我努力將陶先生的教育精髓運用到課堂中,學生思考的時間更多了,討論質疑的時間更多了,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發(fā)揮出來,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而且常常品嘗到教學帶來的快樂,也從中收獲著一個個成功和驚喜。我經(jīng)常在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學生除了學習新知識外,還學會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現(xiàn)在是不是成為了陶公所說的第三種先生——好的先生,教學生學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標。
“生活即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問” 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陶先生希望我們每一天身體健康上有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觀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促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這外名字相信對于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都不會陌生,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但認真拜讀過他著作的人有多少呢?至少我就沒讀過。有人說,沒讀過陶行知的人,是不可以在中國做老師的。為此,寒假里我購買了《陶行知名篇精選》這本書,茶余飯后細細地品讀里面的每一個文字,陶行知先生對教育本質的精辟見解令人嘆服,讓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在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觀點,即使時至今日,也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由此他教育理論的深度和他的遠見卓識可見一斑,他確實是我們教育界的掌門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學說,這與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是不謀而合的,但他闡述得更為詳盡,指導性更強。陶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些言論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他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懷。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悟,第一點就是:多向生活學習。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曉莊師范全國鄉(xiāng)村教師討論會上進行的演講中提到“我今天所要說的,就是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這段話說得真好,學生之所以來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想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擁有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想要“做”什么,我就學什么, 我所學的一切皆是在為我的“做”做準備。這樣的學習才能更加激發(fā)斗志,更加事半功倍。
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每天都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頭腦中充斥著許多知識,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知識都逐漸淡忘,再也想不起來。記得我中學時學過一個賣油翁的故事,那個老翁倒油的技藝非常高超,從銅錢的小眼中就能夠將油精準地倒入葫蘆中。旁人對他的本領大為夸贊,他謙虛地說“無他,惟手熟爾”。如果學生都像這個賣油翁一樣,把每天學的那些知識像老翁一樣學以致用,那么我相信不論過多久都不會忘記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實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的知識,遠遠要比書本中的知識多得多。這些知識既豐富又有趣,如果誰能夠學透生活這本大書,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更要向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的生活學習,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深的感悟。
第二點感悟:不可小看孩子。陶行知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到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認為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我們都曾深有感觸,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強,總愛問為什么。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問了個為什么,結果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燒開的壺蓋被水蒸汽頂起問了個為什么,結果發(fā)明了蒸汽機。看來小孩子的力量的確不容小覷。誰輕視了小孩子,誰就會錯失很多精彩的發(fā)現(xiàn)。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都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事:教學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趕時間,一些稍微有難度的內容我們根本不給孩子考慮的時間,而是直接由老師講解完成。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就認為學生根本不可能會,讓他們思考也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教育家們說“要蹲下身子看學生”,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但好像做到的人并不多。我們總是認為小孩子能懂什么呢,他們只是幼稚無知的代名詞,我們和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這也是不信任學生的一種表現(xiàn)。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只有我們成為他們的朋友 ,才會發(fā)現(xiàn)那個世界的美好。所以陶行知先生希望每個老師都能變成一個小孩子,和他們一起玩,加入到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如果我們變成小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師生立刻變成朋友,學校立刻變成樂園”,我們還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小孩子的能力很大,他們能做許多我們做不到的事,還能夠做許多我們認為他們做不了的事,因此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第三點感悟: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但現(xiàn)在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都被我們禁錮住了。在分數(shù)至上的考試制度前,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一味地把目光關注在孩子的分數(shù)上。分數(shù)高的家長感到很欣慰,便騰出時間讓孩子學各種特長,把雙休日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從早學到晚,原本該是好好放松的雙休日卻使學生更加疲憊;分數(shù)差的學生,家長則頭疼地送他們去各種補習班,這科補完補那科,補得孩子頭昏腦脹,身心俱疲……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怎能解放出來呢?因此陶行知學生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間,解放孩子的時間”,這樣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進行創(chuàng)造。我們所熟知的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由于過分好動,僅在學校學習三個月就被開除。幸好他的好媽媽沒有放棄他,讓他在家里搞各種研究,讓他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才造就了一個杰出的發(fā)明家。如果愛迪生繼續(xù)在學校接受教育,也許這個偉大的天才就會夭折了。當然像愛迪生這樣成功的人并不多,我們并不是讓孩子都效仿愛迪生,但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我們的身邊未必不會出現(xiàn)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的愛迪生。不要讓學校、家里成為束縛孩子的牢籠,讓孩子在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中自由翱翔吧!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這本書使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當然要想把這種思想完全吃透,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則還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鉆研與琢磨。《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然困”,只有在學習中才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明確學習的方向,才能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陶行知名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0-21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讀后感04-27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7-1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03-15
《陶行知教育名篇》優(yōu)秀讀后感07-0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作文12-01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1-0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0-1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筆記01-1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精選7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