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精選8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1
看到《賣桔者言》一書,首先是題目引起了我的興趣,不帶那么多的學術氣,對作者張五常這個極具爭議性的經濟學教授也略有耳聞,等看完這本書,發現它真的有著不同一般的魅力。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闡釋深奧的經濟學道理,能引起外行的興趣,使對該學科不了解的讀者在幾天內捧著書不放,許多不喜歡經濟學的人,看了此書以后,總會對經濟學有不同以往的想法。甚至讓人不禁嘆道:“經濟學也可以是這樣簡單、有趣的`,而不是復雜頭痛的數學模型。”
關于書的內容,張五常教授通過很多日常生活的現象,再加以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闡釋,向我們敞開了一個神奇奧妙的經濟世界,也教給我們學習研究經濟學的方法。讀書與思考這一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在我看來,卻是最啟迪人智慧的文字。大家都明白“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這一點張教授做得比很多學者要好。
在實踐中求真知。比如,文中寫道,為了驗證經濟理論,張五常教授年宵夜在香港街頭賣桔。這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從真實世界中找學問”的研究方法。試問,國內有幾個經濟學教師有這樣的經歷與精神覺悟呢?坐在辦公室里空想出來的理論又有幾點與真實世界契合?實踐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本書的標題,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新賣桔者言》,沒賣過桔子,就不能想當然。不了解事物而嘗試解釋事物,到頭來都是錯誤的,或者說,會導致你的結論過于理想化卻未必實用。
對于理論的思考要全面謹慎,敢于質疑。一些通常我們以為的“定理”可能是錯的。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沒充分考慮客觀條件的變化,可能是使用的時候忘記了這些定理的成立條件,也有可能是因為缺乏了解而忽視應用對象的特殊性。盲目地相信甚至使用這些定理,往往結果是災難性的。 而張教授說:他不喜歡用數學的線條來解釋經濟上的東西,而是抱著經典經濟理論-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結合實際解釋問題提出方法。比如說,他用燈塔和漁業經濟來解釋事實的重要性,用中國大酒店的例子來說明副作用不見得就是負作用,用黃牛行業和貿易保護主義來說明看上去的壞事不見的就導致壞的結果,如果放在偽冒商品上甚至會起到品牌效用,用自己對市場自由調節和政府調控的觀點來證明沒有什么“普遍認識”是一成不變的。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在使用任何工具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深入了解,全面思考,謹慎實施并及時修改,要能夠有自己獨特的視覺去認知事物。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2
讀了張五常先生的《賣桔者言》讓我感觸很深,我才漸漸明白該怎么去學習理論,該怎么去質疑,該怎么去研究。
在該偏文章中,張五常先生著重探討了市場和價格定價理論。在經典經濟學中,如果采取價格歧視定價,那么消費者剩余將被極大的榨取,生產者獲取的剩余也會增加。價格歧視定價有前提條件:市場分割和消費者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張先生通過自身年夜時在香港市場上賣桔,來切身體會價格歧視的做法、條件和效果。
而根據實際賣桔的情況,在開始時要價都很高,且針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有意將價格提高,給消費者來侃價,這時價格的高低主要受雙方侃價能力的影響。到11點天下雨后,要價也因此降低,當然成交價格也隨之改變。午夜之后,因為買方侃價能力強,所以成交價格價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價格卻可以千差萬別,但是這種價格歧視的實現卻與經濟學教材上寫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現為市場或者顧客分開:一般認為同時同地將顧客分開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家fede訊息費用相當高,且這訊息買者比買者知得多,只要買者相信自己議定的價格夠便宜,他便不會去浪費時間查詢,而且很多時候也無處查詢,因為買者也不太會公布自己的`買價。另一方面,顧客的需求彈性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張先生覺得信息少的人付價較高,信息多的人付價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費者需求價格彈性沒有太大的關系。因此,他認為價格歧視的理論還是存在著很大問題。
其實,我覺得張先生講的也不完全對。他在一天賣桔,但是多個顧客到來的時間是不同的,他賣給多個顧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個一個賣的(如果同一時間的一般也會只按一個價格來賣),其實通過時間的不同還是將顧客市場區分開了。這樣幾乎可以達到第三種價格歧視的狀態。而對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的問題,我覺得這只會影響到雙方的侃價能力,在賣桔的價格決定過程中占據了較重要的地位。但是這點并不影響市場分割的條件有效性。
對于第二點,我想經典價格歧視條件主要針對的是信息完全和無交易成本下,如果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適用于低價方針。但是實際情況中,存在著摩擦的情況下,這種理想的狀況似乎體現得不強,反而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情況在價格決定中占據了更為重要的地位。
由此引發我的感想,那就是原來在現實生活中,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程度對交易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使得原來完美的經濟學理論中的某些內容反而作用不是很大。但是這并不是說原來的理論不對,只是適用條件不對。因此,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對經典的理論妄加評論,而是應該尊重前人的理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找出更適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條件,并加以研究,使之更適用于我們的生活。
當然,張老師的這種實踐精神和思考方法還是十分值得我們后輩學習的,通過這個例子他教給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樣學習,怎么樣聯系實際,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之道,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學習,而實際上多部分人士做不到的。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應該繼續學習,尤其是當現在工作時,這種學習方法會更加可能成為現實,應用于現實生活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將會繼續努力的,爭取做一個博學有用的人。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3
最近,利用工作之余,在同事的推薦下讀完了張五常先生的《賣桔者言》這本書。張五常先生的著作,不同于其他經濟學著作那樣晦澀難懂,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闡釋深奧的經濟學道理,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尋味。通過讀賣桔者言,我認識到不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中,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務實的實證精神,實踐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經濟學著作,我向來是不看的,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還有千篇一律的以大量的理論為鋪墊,讓我對大多數經濟學著作避之又避。而此書收錄了張五常先生談價格、土地、勞動合同、國際貿易等多篇隨筆,以閑話家常的文字,探討司空見慣的經濟現象,這本《賣桔者言》,文筆輕松,但卻力透紙背。張五常先生筆下的世界千奇百怪、精彩紛呈,從鄧麗君、中國大酒店到鐵飯碗與國企職工,從養鱒魚、除夕夜香港街頭賣金橘到中國的體制改革……落筆處看似很細小,但其背后的視野卻是一個百廢待興、銳意改革國家的全方位形象,而經濟學兩百多年的知識脈絡和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也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張五常先生告訴我們對事物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的實證精神,即實踐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本書的標題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賣桔者言》,沒賣過桔子,就不能想當然,不了解事物而嘗試解釋事物,到頭來都是錯誤的,或者說,會導致你的結論過于理想化卻未必實用。為了驗證價格分歧理論是否正確,張五常先生曾兩次在香港年宵市場上親自賣桔,這種精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樹立了一種新的學者形象:真誠的實踐自己的學說和信念。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有這種務實的精神,稅務工作最是要求細致、準確,每走一個程序、每賣一份發票、每核實一家企業都不能抱著“想當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這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工作的'不負責。
在這本書中,張五常教授的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我不喜歡用數學的線條來解釋經濟上的東西,而是抱著經典經濟理論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結合實際解決問題提出方法。同樣在我們基層稅收工作中,不能用純理論指導工作,要根據轄區內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法律的范圍內,改進工作方法。分局曾就本轄區內農產品企業的管理開展稅企工作座談會、并且深入企業調研,從實踐中找到稅收管理的切實有效的方法.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4
作為一名非經濟類專業的人,第一次讀關于經濟學類的書,感覺很新鮮。《賣桔者言》里沒有經濟學機械、枯燥的詞藻和大量的數學公式之類,里邊的大多是講故事一樣的結合生活中的事講一些經濟學的理論,讓人一讀感覺豁然開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也學到了一種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
首先這本書讓我學到了一些經濟學的知識。比如價格分歧產生的一些原因。不同的價錢賣給不同的買家,這種情況是由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等,買家的邊際收益等等。比如在產權明確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換的'條件下,如果產權交換的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則產權的初始分配對資源的最優配置沒有影響。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優。養蠔者得到利益,環境得到保護;三文魚放養者同樣小本得大利,消費者獲得實惠價錢;燈塔建造者得到回報,過路船只買來航海安全。
其次讓我認識到了要以淺觀察看深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大的視野去觀察宏觀事物,那么我們可以從小的地方著手,畢竟大的是由小的組成的。對于重要的經濟問題,往往也可從微不足道的現象中找到答案。即用淺觀察來先找答案的大概,再用其他觀察加以引證。我們統計局調查隊是研究社會經濟的部門,要先行進行客觀地觀察、調查,并進行認真地思考和推理,得出與客觀世界最相符合的結論。要以真實世界現象為起點,然后用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引用真實世界過去的和現在的數據來推論將來的社會經濟運行情況。
最后,這本書給我指明了辨別真理與謬誤的科學方法。理論若經不起實證的考驗,很難站得住腳。一個有實據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時只用三招兩式,就可以把一個理論的高手殺得片甲不留。
我們不是理論工作者,而是實際工作者,以上科學方法對我們同樣有著指導性的意義。我們為了在工作中求準求真,就應該到現場看看,進行調查了解、推理和驗證,不能光憑經驗辦事。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5
剛看到《新賣桔者言》這本書時,我內心也期盼著重新認識一下張-五-常。
既然有《新賣桔者言》當然就有“舊”《賣桔者言》了,后者于1984年出版,前者問世已經是25年之后了。無論新舊,兩者的目的都是“希望可以訓練同學們的觀察力,訓練同學們的想象力,訓練同學們用簡單的經濟理論與概念來解釋表面看是復雜無比的世界。”作者希望“同學們知道,地球上的有趣現象多得很,只要能放開自己的好奇心,沒有成見,可取的題材俯拾即是。需要的理論根底,懂得選讀物兩年的苦學足夠。”
經濟學果真如此簡單?老人家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他沒騙大家。
老人家最得意的一個是:除夕之夜,他一個大教授帶著一群學生在香港街頭賣桔。第一次嘗試這項”壯舉“時天公不作美,降下傾盆大雨,打落了不少桔子,最終慘淡收場,老人家笑言”空多桔少“。第二次總算順利把所以桔子賣光了,而更重大的意義在于:此舉”有證有據地推翻了經濟學傳統的大名鼎鼎的價格分歧理論“。”一個有實據在手的后起之秀“,只消三招兩式,就把一個純理論高手殺得片甲不留,老人家直呼過癮!
雖然頭頂教授頭銜,老人家賣桔也沒有秘方,在大街上的阿伯怎樣賣,他也跟著怎樣賣。所謂”價格分歧“,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同樣的貨品、同樣的成本,以便不同的價格出售。就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個實踐,就把經濟學課本上的分析推翻了,老人家對用復雜無比、高深莫測的數學方程來擬合經濟活動、推導結論一直有微詞,他本人也不屑用數學作推理,他說”實不相瞞,經濟推理斗快,斗準,用數的斗不過我“。
賣桔者多如恒河沙數,賣出個經濟學成果來的.卻只有張-五-常。老人家告訴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帶著經濟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讀罷整本書,我對作為老人家推理依據的政府公布的失業率、通脹率是否真實可信心存疑問,但不敢否定老人家來源于幾十年來的實踐經驗以及理論研究的”真知灼見“。至于里面有一篇文章談到“autarchy”與"democracy",老人家的觀點恕難認同了。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6
賣桔者言是在書香博客的書目中看到的,看到這樣的題目往往以為的是一篇敘事小說,往往不會與經濟聯系起來,當在網上搜了這本書的簡介后,我不假思索的將書瀏覽閱讀了一番,雖是粗略的翻看,里面的內容卻深深地觸動思維的迸發,開始對張五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張是一華人經濟大家,從他的著作開始慢慢了解他,了解這個不走尋常路的經濟學家。
看后,我想大多數人記憶尤深的是其實證實證主義精神,什么事都是親力親為。再有就是書中摒棄經濟學機械、枯燥的詞藻,沒有煩人眼睛的數據圖表,經濟理論原來可以和我們如此接近。但對著電腦閃爍的屏幕,雖抱著極大興致,終究還是囫圇吞棗,只能日后借來摸的著的本子再看三遍。
當然,也正因為未能細讀,加上文中內容廣泛,自己不可能一一道來了。但既是讀后感,那就把自己看后所感寫上便是。
張在此書后部為廣大學子寫出了自己關于讀書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記憶”列于首位。也許很多人都深諳其理,但終于還是難以理論聯系實際――只為考試而讀書。張也許是有感于此,便運用其睿智,在書中把理論化為市井之言,讀者無需強記,讀時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讀后更可化為己言。
首篇的《賣桔者言》,內容正是張的強項,人家是價格理論專家嘛!關于價格歧視,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價錢賣給不同的買家,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買家的邊際收益也是影響因素。買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窮人關于金錢買來的東西的不同價值觀外,還有買家的心理收益。例如同一階層的兩人在對同一商品分別砍價¥1和¥1.5,他們所得除了物質還有心理的愉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買到的是比別人便宜的,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斷,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利益驅動會把自己的“低價”透露出去。談到信息,自己的實證經歷讓我得到了“買家的信息更完整交易更容易達成”的論調,這在后面會談及。
接下來的章節,張很大部分花在了關于產權這一炙手可熱的話題上。養蠔、養魚、建燈塔…無不向我們說明這樣的事實:在產權明確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換的條件下,如果產權交換的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則產權的初始分配對資源的最優配置沒有影響。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優。養蠔者得到利益,環境得到保護;三文魚放養者同樣小本得大利,消費者獲得實惠價錢;私塔建造者得到回報,過路船只買來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場的原因,產權很多終于還是模糊的,香港的海灘一片狼藉,三文魚大都回不到“娘家”,燈塔終歸收于國有…
當然,張所書的時期是上個世紀的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剛拉開了序幕,而今天,我們終于趕上了這個話題。關于國有資產產權的'歸屬,早已吵的面紅耳赤,但各為其主,分散經營,毫無“權威”說法。最無爭議的應該是成本收益說,當產權界定的成本(交易費用)小于(大于)其后所得收益時,那就私有(保持)算了……
張的書所網范圍太大了,真的說不了多少。發明專利篇以國內當時剛出爐的保護知識產權法律為題開論。當時中國還在準備而已,而世界范圍雖已推行多時,仍有待完善。而今國內的相關法規已是與時俱進頗為得意了。張當時所說的問題,如保護對象,保護年限…都已是一目了然。我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將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作為專利保護的對象。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詳盡的內容在圖書館有很多參考書。
由于自身的資歷尚淺,不能領略其中的真諦,待我日后慢慢研讀,繼續改進。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7
作為一個研究價格理論的人,我對實證工作好之成癖。要了解玉石市場的運作,我曾在廣東賣玉。在美國研究原油價格時,我曾到油田及煉油廠調查了好幾個月。理論若經不起實證的考驗,是很難站得住的。一個有實據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時只要用三招兩式,就可把一個純理論的高手殺得片甲不留。
香港年宵市場在年宵(除夕)的那一晚,需求的變動極快極大。變動的方向大致上大家都預先知道。1000塊錢一枝的桃花可在幾個鐘頭之間變得一文不值。若不是買賣雙方在期待上有了錯誤,上好的桃花哪會有棄于街頭的明顯浪費?同樣一枝花,有人用20 0元買也有人用50元買,如何理解?年宵貨品不斷變動的價格是怎樣決定的?買賣雙方期待上的錯誤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既困難又重要。
要在這些問題上多一點了解,我決定在年宵的那一晚親自賣桔。這算是我第二次的經驗。第一次是一年前的年宵。那次連天大雨,年宵當晚更是傾盆而下。擺了數天的桔子十之八九都因雨水過多而掉了下來。我知道大勢已去,無心戀戰,數十元一盆成本的四季桔,以5元清盤了事,蝕了數千元。
今年卷土重來,也是意不在酒。入貨200多盆,每盆成本40元。送了一小部分給親友,余下大約二百盆就在年宵晚上8時起,在一個行人眾多的空地盤出售。我和三個朋友一起出售的是四季桔,鄰近地盤少有賣桔的人,所以到凌晨三時半便將桔子全部賣出。全部賣出并不一定有錢賺,賺錢與否是要看每盆桔子平均售價的高低。在我們一定要全部賣出的局限下,入貨的多少,價格轉變的快慢,價格高低的分布,討價還價的手法,都有很大的決定性。我們200盆的平均售價大約是每盆55元(最高80元,最低20元)。我們所賺得的就是那些送給親友的桔子。而我自己從賣桔所領悟到的經濟含義,卻是大有所值!
9時左右,客似云來。年宵市場沒有不二價這回事。無論開價多少,顧客大都講價。整晚我們只有五六盆桔是照開價賣出的。因為一般顧客都知道年宵市場是要討價還價的,所以實行不二價就很難成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開價是預備要減的'。每個顧客的訊息資料不同,所以成交價格不一。賣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價格,及時將全部貨品出售。我們起初開價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元出售。11時開始下雨,開價立減;半小時后雨停了,開價立加。午夜后開價減至70元。這一小時內顧客最多,□□都以為午夜后可買便宜貨,因此講價較煩。其后減價次數漸多,到后來每盆開價30元。
同樣的貨品,同樣的成本,以不同價格出售,叫作價格分歧。這是經濟學上的一個熱門題目。要在同時同地用不同的價格將桔子出售,我們四個人就要獨立作戰,盡量將顧客分開。若要將桔子出售,就要使顧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價”。若沒有價格分歧,生意是很難不蝕本的。買賣雙方因此都有不老實的行為。
價格分歧的現象眾所周知,但在經濟學上,年宵賣桔的經驗卻使我領悟到幾個重要的含義。在所有經濟學課本上的分析,實施價格分歧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將市場分開或將顧客分開,而經濟學者都一致認為在同時同地將顧客分開是不可能的。這個觀點顯然是錯了。價格的訊息費用相當高,而這訊息賣者要比買者知道得多。只要買者相信自己議訂的價足夠便宜,他不會再費時去查詢,也沒有意圖去公布自己的買價。
第二個價格分歧的主要條件,就是付不同價錢的顧客的需求彈性必定有所不同——付較高價錢的需求彈性系數一定是較低。這個條件顯然也是錯了。訊息較少的人付價較高,而訊息的多少跟需求彈性的系數卻沒有一定的關系。在邏輯上,以需求彈性引證的價格分歧的分析,有著很大的錯誤。
有些經濟學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價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賺錢的方法。那就是說,不二價是會蝕本的。諾貝爾獎獲獎人史德拉教授不同意這個觀點。但我賣桔的經驗卻認為這沒有錯。若機緣巧合,史德拉能在年宵期間訪港,我會請他到街頭一起賣桔的。
賣桔的經驗還使我對討價還價及不忠實的行為有了較多的認識。要作經濟研究,香港有如一個金礦,好而重要的論文題材是信手拈來,俯拾即是。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 篇8
在上經濟學課時,老師給大家介紹了《賣桔者言》這本書,此書由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所著。由于本書的主題是產權,原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經濟學理論著作,讀完才知道,完全不似我們所學的西方經濟學那樣大段的理論,多幅的圖表,這是本短論式的經濟學小品文。所講的理論都通過現實案例來分析,讓即使是沒有理論只是基礎的人也會產生興趣,也可以看得懂。
這本書涉及面是極廣的,介紹了很多經濟學理論,如價格理論,產權制度,期貨市場,交易費用等,還談了一些對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作者看來,經濟研究是與法律分不開的,兩者合并是必然的,經濟學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這一約束條件,往往不能解釋人類的行為。作者對法律的重視比一般經濟學者大,也是頗有成果的。有一篇文章曾被美國一本法律刊物選為當年較佳法律論文之一,好笑的是,恭賀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學的法律系。同時作者還在書中寫了他對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議,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以使“知識”投資事半功倍。
這本書用通俗的語言講授了高深的真理。張教授利用了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或現實生活中他所經歷的事件,向讀者一一解釋了各種科學理論。他一會兒帶我們去香港夜市賣桔子,實踐檢驗真理(價格歧視理論),一會兒講了他養魚的經歷及啟發(私產保障),一會兒又細細描述了燈塔收費難這一經濟學發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能對這些生動案例如此信手拈來,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務實的實證精神。
我對本書的核心——產權理論沒有什么興趣,倒是書中兩個細節讓我感觸頗深。
一個是為了驗證價格分歧理論是否正確,教授曾兩次在香港年宵市場上親自賣桔,這種實證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經濟學家,同時又是商業和理財能收,用所學的經濟常識分析市場需求和動向,又可用實際經濟活動來分析理論甚至得出新的學說,真正是發財研究兩不誤。而在歷來崇尚君子動口不動手傳統,教授高居象牙塔的中國,這種精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樹立了一種新的學者形象:真誠地實踐自己的學說和信念。
第二個是從“樂觀”角度分析了自私對社會的貢獻。這一觀點初看覺得有悖我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作者又改用了一個較學術性的字眼來代替,叫個人利益極大化。他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愛迪生是一個很偉大但很自私的人,對工人苛刻,對認為無利可圖的發明一概不理,對認為有商業價值的就大量投資。如果覺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發明,就立刻訴之以法,有人估計,愛迪生所花的律師費超過他發明專利所得。所以作者認為人以自利為出發點所能對社會的貢獻,要比意圖要改善社會的貢獻大。交易、社會分工其實都是人們為實現個人利益極大化而產生的。他從一個很獨特的角度看問題,看得很深,也很創新。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從中不僅可以學到理論,也學到了看問題的方法。不過由于文中內容廣泛,不能一一道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圖書館借來慢慢看。
【《賣桔者言》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賣柑者言原文06-08
《賣柑者言》的文本譯文09-24
《賣柑者言》原文及翻譯10-26
《賣柑者言》原文及翻譯賞析03-01
《賣桔者言》讀后感范文(通用16篇)05-26
賣柑者言文言文附譯文09-27
劉基《賣柑者言》原文翻譯注釋09-27
莫言:賣白菜04-06
莫言《賣白菜》分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