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讀后感范文1300字
朋友很早就向我推薦了臺灣美學大師蔣勛先生的書,但一直沒有去看。暑假里翻閱家里的圖書時,一眼就看到了蔣勛的這本《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于是我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
打開書本的第一頁是蔣勛老師畫的一幅畫——一束淡雅的百合花,給人以清靜、恬淡的感覺。繼續往下翻閱,一連三頁都是有關花的繪畫作品。我平時也不懂欣賞繪畫,但覺得作者在書的最前面配上自己的三幅關于花的繪畫作品一定有所用意。
慢慢往下讀,才發現這本書大部分內容圍繞著花兒展開。人類社會,由于各個區域風俗不同,審美取向與認知也各不相同的。作者說他長期在國外,總是被老外皺著眉頭問:為何臭豆腐那么臭,你們還去吃它?他也總是反問道:為何臭奶酪那么難聞,你們卻去吃它?
作為美學研究者,他一直在琢磨這件事。有沒有一個地球人都認同的美的形象或者行為?后來他終于發現,有,那就是——“花兒”。表達愛情的`時候我們送花,過節有喜的時候我們送花,結婚生日的時候我們送花,不幸生病的時候我們送花,花基本上可以在你不知道要送什么的時候成為所有感情表達的替代品。玫瑰怒放、曇花一現、月桂飄香,總會引發人們無限憐惜,人類的這種移情,其實就是對美好向往之心的一種折射。
在《美的起源》一講中,蔣勛拿一朵花來闡釋美的過程:從一粒種子開始,就是花自我實現的開始,為了使自己能夠傳播出去,種子會想辦法借助外力的幫助,例如蒲公英靠的是風,苦瓜靠的是種子的顏色和甜味去吸引動物……有了傳播才有了生命的開始。接下來是花蕊,更具有生命意義在其中,為了授粉,花香可以綿延數里,顏色可以姹紫嫣紅,因為這是它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終于花開了,這是世人真正注意到它們的時刻,人們感慨于它們的美麗和嬌艷,而對于花來說,前頭已經付出了多少人們不曾注意的努力,這是生命中極致綻放的時刻,生命中最最重要的時刻。終于花謝了,謝了這個字眼蔣勛的解釋是,活過了一生,有很多感謝在里面,它完成了自己。實際上,花的生命沒有結束,花生命的終結是果實延續的開始,而果實的結束又是種子的開始……其實它是循環的。
其實人的生命也是這樣的,在這樣的循環和延續中,我們可以從花里面看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為花感嘆感動之余,便是客觀和主觀的互動,美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蔣勛很喜歡一個典故:佛祖釋迦牟尼心心相印,以心傳授的傳法,佛祖拈花,迦葉一笑,美是心里喜悅的感受,佛祖說他所有的智慧都在這花里了。所以禪宗的“拈花一笑”是一種透徹的感悟,一朵花就把整個生命講完了。
書中還談到,美其實不一定是要跟藝術結合在一起,而常常是跟另外一種東西結合在一起,就是創造。我們熟知的很多大家(愛因斯坦、錢學森、李嵐清等)在自己事業有成的背后其實都有美學的影子。這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藝術的挖掘與培養,為他們架起藝術和科學的橋梁,讓他們更富有活力和創造力。
讀蔣勛讓我想到張文質和他的“生命化教育”。張文質在他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中呼吁讓我們的教育慢下來,真正地讓老師感受到傳授知識的平靜中的樂趣與平凡中的圣潔感,真正地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中無比充實的多彩和青春少年才有的朝氣與驕傲。
蔣勛以一種布道之心傳播美,張文質以一種美的追求重塑教育,他們都在“忘路之遠近”之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但愿我們每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喚醒自己內心深處的美,使它成為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讀完《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整本書后,我又細細“品味”了蔣勛在開頭附上的三幅關于花的繪畫作品,畫邊的那一行字——“因為靜默,及時苦難,也只是微微一笑”讓我的內心也變得更加心平氣和,溫和沉靜了。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讀后感1300字】相關文章: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閱讀答案01-29
《看不見的愛》讀后感04-08
《看不見的美麗》讀后感11-04
《看不見的精彩》讀后感12-30
《看不見的美麗》讀后感11-14
《看不見的愛》讀后感06-20
看不見的愛讀后感范文03-30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后感04-21
《看不見的橘子》讀后感范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