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小學生的讀后感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小學生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讀后感:呼蘭河的記憶05-08
《呼蘭河傳》之《小城呼蘭河》讀后感12-27
《呼蘭河傳》讀后感-02-28
《呼蘭河傳》讀后感06-03
讀后感:呼蘭河傳04-11
呼蘭河傳讀后感03-16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04-28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04-23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12-24
《呼蘭河傳》小學生讀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