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1500字
書是從一位同事手里借來看的,一本小冊子,努力一點的話,兩個多小時就能看完。即使對我這種看一小時就要停下來歇一會的人來說,也只是花了兩三個晚上。
《查令十字街84號》是美國一位女作家與英國一家古書書店長達約20年的書信集,諸多采購的書我雖幾乎都沒看過,也不了解,讀起來卻并不枯燥,我想多半是因為對通過書信來建立起感情和友誼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向往。
現在幾乎已沒有人再去通過寫信與家人或朋友聯系了,社會早就進步,大家也都有更快的聯系方式,因此在看到20世紀中旬這一封封跨國信件,及這些信件上所發生的故事時,不免會有感慨。去年上映了一檔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在感受到各位讀信人的表演功力外,讓我更加詫異的是書信所能傳達的真實情感、思想甚至超過面對面的交流。
回到這本書,里面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是真實存在的,包裝頁上這樣介紹:“1920年代,這家古舊書店由本杰明.馬克斯與馬克.科恩在倫敦共同創立,1930年遷至查令十字街84號。書店除了因與海蓮.漢芙的書緣聞名之外,還接待過查理.卓別林、蕭伯納等諸多名人。”
作者海蓮可稱得上一位愛書之人,對書的品相、內容、版本極為挑剔。因此才會有作者不去住處附近幾條街外的書攤,而用信件遠渡重洋去遙遠的英國舊書店找書來讀。第一封信寫在1949年,作者此時已經三十多歲,在與英國紳士高冷的店員弗蘭克交流時,其表現出來的卻像是古靈精怪的一位少女,因此在他們往來的信件對話中,一面是嚴肅克制,另一面是活潑俏皮,在這種對比中,讀起來也是詼諧有趣。
書信集的開始正值二戰結束,不消查世界史,憑書中描寫也知道此時的英國物資匱乏,民生凋敝。在作者與書店各位店員通過書信逐漸熟絡的過程中,身處美國的海蓮在復活節、圣誕節等節日時常給店里寄去鮮雞蛋和肉類,店員們也分外感激,每年都邀請海蓮來英國玩并為她準備好了一切。雖然最終直到弗蘭克由于腹膜炎過世都沒能成行,但作者與店員形成的'美好情誼卻流傳至今,不斷影響讀者為之津津樂道。
海蓮在信中多次提到她自己對讀書的一些要求,連貫起來可以瞥見一位愛書人的讀書觀。
我從來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和買了一件沒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我就是沒法兒喜歡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虛構人物操演著不曾發生過的事兒。
持不同意見,不買沒讀過的書,那如何接受新知識?任何小說里都有虛構成分,但大部分內容絕對都是以歷史中或現實中曾經發生的人和事為模板提煉寫就的。
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么漂亮,又能終生廝守的書,只須花相當于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于此。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會“大清倉”,把一些我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全丟掉,就像我也會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樣道理。倒是旁人都很驚訝,依我看他們愛惜書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們買一堆新出版的暢銷書,囫圇吞棗似的看完,我常想:他們未免讀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為他們從不重讀那些書,不消一年,書里頭的內容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我個人堅信:一本不好的書,哪怕它只是不夠好,棄之毫不足惜!
我是不舍的。
我寄給你們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靜,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他以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
這樣一位博覽群書,嗜書如命的人,百度百科里這樣介紹:“海蓮.漢芙1916年4月出生于費城。絕大部分的歲月都是在曼哈頓度過,一生潦倒困窘。漢芙生前從事最多的工作是為劇團修改劇本。”
這段介紹有六個字分外扎眼,一生潦倒困窘。這讓我想起知乎上經常上熱榜的一個問題:讀書究竟有什么用?(又或者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是什么?)無論高贊答案如何為讀書正名,都無法逃出感性解釋的框架,無法擺脫讀書對生活的實際作用微乎其微這個事實。
所以讀書有什么用呢?
沒用。
那你還讀嗎?
讀。
為什么?
因為沒用啊。
水中撈月,其實從一開始,他就沒想過要把月亮撈上來。
尾聲,馬克斯科恩書店店員弗蘭克的女兒這樣描述她的父親:
雖然父親從未擁有財富、權勢,但他始終是一個快樂自得又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我們應該以擁有一位這樣的親人而深感欣慰。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查令十字街84號的讀后感12-14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12-23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02-24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12-22
《查令十字街84號》精選讀后感12-24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范文12-22
讀查令十字街84號有感03-25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3篇05-01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400字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