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越讀后感
《中國超越》是張維為教授走訪百國后,圍繞“中國模式”所作思考和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中國超越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中國超越讀后感(1)
很早以前就被推薦過張維為教授的“中國三部曲”(《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中國超越》),這次黨校培訓期間,黨校老師播放了張教授的《中國人,你要自信!》的視頻,又被他的演講和個人經歷勾起了讀一讀這幾本書的興趣。張維為教授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現在是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訪問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他長期生活在外國,游歷了100多個國家,接觸到過形形色色的外國人。我期盼通過他的著作來解疑答惑:外國人怎么評價中國?中國的問題外國有沒有?怎么樣看待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于是在黨校學習期間,我首先讀了“中國三部曲”的總結篇《中國超越》,對自己的疑問有了部分解答。
一、在自我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中國超越”
作者首創了“文明型國家”的概念。所謂“文明型國家”,就是擺脫了西方學者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對立起來的思維方法,能夠把這兩類國家的長處結合在一起的國家,這是他的創見。今日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種不同性質國家的崛起,是一個五千年文明與現代國家重疊的“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與此相對應的,作者通過大量的事實說明陳述了一個道理:“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家取得過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
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完全為西方話語捕獲,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經濟崩潰的世紀浩劫。這不僅僅是一種振奮人心的說法,更是一種充分認識自我、是一種建立在在中國這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和960萬平方公里廣闊疆域的與眾不同的華夏大國的國情分析和當前歷史階段分析的基礎上的必然結論!拔拿餍蛧摇钡淖畲蟮闹腔劬褪恰扒笸保虼宋覀冇心芰橙∑渌拿鞯囊磺虚L處而不失去自我,未來也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并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
在此基礎上,張維為教授在書中提出,中國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中國模式”即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放棄自己的優勢,在這“三不”的基礎上大膽探索體制創新,大膽學習和借鑒別人的長處,同時也發揮自己的優勢,逐步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包含了“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八個特點。實踐理性就是在“實是求是”的思想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本本主義,不斷總結和汲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教訓,推動大膽而又慎重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使中國避免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治和經濟陷井;強勢政府就是以政府來保障改革的穩步推進,推動現代化;穩定優先即“穩定壓倒一切”,有了穩定,才能保障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民生為大就是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標;漸進改革是即采取漸進的方法,增強改革的效果;順序差異即先農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內地,先經濟改革為主,后政治改革;混合經濟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市場”和“計劃”雙管齊下;改革開放即取長補短,吸收其他文明之長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模式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理性地處理好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大膽改革,對外開放,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以強勢政府來推動漸進式改革,保障穩定,以改善民生為工作根本目標,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采取這些模式的背后原因是中國具有人口、地域、傳統、文化四大“超級因素”,這四大因素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超越》讓人倍感鼓舞的是張教授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角度,探討了中國和西方模式的不同。從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保障等領域入手,通過數據、實例和體驗進行分析,探討了中國追趕并超越西方的過程,橫向分析了中國模式相對西方模式的.獨特性和合理性,也縱向厘清了中國崛起的歷史邏輯。書中提出“有利于多數人利益的政治、社會、資本三種力量平衡”的“中國模式”在過去30多年中讓大多數百姓生活水平實現了大幅提高,而這種“平衡”,即“實事求是地、理性地處理好經濟改革、社會改革與政治改革之間關系”。并最終得出結論,中國的崛起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定會深刻影響世界未來格局和秩序的,讓我們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中國超越的實現路徑
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離不開制度安排,即:在政黨制度方面,中國是一個“國家型政黨”,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國的最大特點是“協商民主”,包括在決策領域實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選賢任能”;在經濟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制度安排均包含了中華文明的底蘊、中國的紅色傳統和西方的有益經驗,這三大元素的有機結合形成的新制度推動了中國的崛起。三十多年來,中國“趕超”的步子穩健扎實,超越的基本思路和經驗是民本主義、組織起來、綜合創新、上下策結合。
民本主義是中國人數千年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中國模式中民生為大的特點以及中國基于民本主義的制度安排是中國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個主要思路和經驗;組織起來即整合各種力量,確立基本秩序和規范,使大家各盡其責,各顯神通,創造人間奇跡,正是靠這種組織起來的凝聚力,我們戰勝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在更多的領域內實現了對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綜合創新即綜合別人的經驗,根據自己的國情民情進行借鑒并創新,這是中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趕超西方的一條重要經驗,無論是政治領域的選拔加選舉制度的確立,還是經濟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結合,無不體現了這種以我為主、綜合創新的精神;上下策結合即把托底的下下策與最優的上上策制度安排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治理,如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民意與民心相結合等,這是我們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條普遍思路和經驗。
從張教授對中國在許多方面對西方和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國和美國模式的超越的思路和經驗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出,三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實踐上不懈探索,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成績,所以為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為了實現“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立足現實放眼未來
張教授在充分肯定中國在諸多方面超越西方的同時,也客觀地分析了西方國家、制度所存在的問題與中國社會目前面臨的各種挑戰與困境,提出中國要在制度上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增強道路自信,建立以科學的發展觀等為中心的話語體系,捍衛國家核心利益,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堅定清晰的話語應對世界質疑。所以,我們在為中國模式的超越而自豪之時,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程度現在仍然低于西方國家,中國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仍然較為落后,中國的產業發展仍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方式仍有較大不足,中國話語尚待真正建立并在世界發聲。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承擔的實現“中國夢”的重擔,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克己奉公,勇于創新,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實干興邦,共同踐行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期盼能再從張維為教授《中國觸動》、《中國震撼》兩本書中得到更好地教育和啟發。
中國超越讀后感(2)
近日閱讀《中國超越》一書,感悟頗深。本書作者張維為,中國政治學者、作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國際關系、中國模式和西方發展模式的對比研究。
書中作者從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等方面,探討了中國對西方模式,特別是對美國和美國模式的超越。全書通過數據、實例和故事進行分析,闡述了中國追趕并超越西方的過程,橫向分析了中國模式相對西方模式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縱向也厘清了中國崛起的歷史邏輯。并最終得出結論:中國的崛起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定會深刻影響世界未來格局和秩序的。讀完此書,我對中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能有幸成為中國崛起中堅力量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改革開放后,中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成就,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步。這令許多西方國家感到迷惑和驚恐,同時也使發展中國家深感敬佩和鼓舞。但是在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貧富差距大、腐敗嚴重、環境惡化、產業發展不協調等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如何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如何實現對西方國家真正意義上超越?才是作為當代中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在不失去自我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中國超越。中國的崛起并非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堅持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學習別人的長處,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我們是張教授在書中所述的"文明型國家",是文明古國與現代國家相交疊的國家,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社會未來演變的大趨勢,它不會是西方所希望的"社會與國家"高度對峙的模式,而更可能是"社會與國家"互動互補的模式。我們這種包含中華文明基因、社會主義基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制度模式將使中國社會比西方社會更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也必將帶領我們實現對西方的超越。中國目前在一些方面還不如別人做得好,但別的國家很難達到中國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這就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底氣所在。只要我們學習別人之長,發揮自己的優勢,"中國夢"的前景必將比"美國夢"更廣闊。
其次,我們作為民族復興的主力軍必須做到"立足現實、放眼未來"。要從制度上不斷各處體制機制弊端,增強道路自信,建立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中心的話語體系,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堅定清晰的話語應對世界質疑。所以我們在為中國模式的超越而自豪時,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程度仍然低于西方國家,中國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仍然較為落后,中國的產業發展仍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話語尚待真正建立并在世界發聲。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承擔的現實"中國夢"的重擔,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克己奉公,勇于創新,奉獻社會,共同踐行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建立起對當前發展模式的信心。中國的發展速度是當代世界大國中罕有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借鑒西方國家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立足中國實際的發展模式。這是對一個有著五千年不曾斷絕的文明的信心,是對一個有著五千年政治智慧積累的國家的信心,是對一個有著五千年和諧、包容文化沉淀的社會的信心,也是對全國人民擁護的黨和國家領導集體的信心。
【中國超越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超越》讀后感05-08
中國超越讀后感2000字03-19
超越自己讀后感03-31
超越學習的讀后感03-06
超越自己的讀后感04-22
《自我超越》讀后感05-04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09-13
超越生命的愛的讀后感悟04-05
母愛超越生命讀后感03-11
散文超越全書讀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