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后感1
尋尋覓覓,在人物傳記的后花園中,彌漫著的總是名人的影子,而我卻懂,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因為我明白,再偉大的人也是有同樣平凡的生活。要不然,所謂的名人傳,大多是寫名人成就及經歷,而非名人本身。這是美娜·昆德蘭的沉淀生命之作,也是她個人生活的反映,這篇文章曾被亞馬遜的讀者評:“有時我甚至會懷疑,美娜·昆德蘭一定是藏在我們家客廳的角落,窺視著我的生活,才能寫出這樣真實的文字,如此貼近我的生活。”真實而又平凡的文字透析著她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生老病死是眾生必經之路。這些事,不經歷,我們永遠都不懂。這篇文章,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位優雅而又平凡的女人的朝花夕拾。關于青春、成長、婚姻、物質與精神的追求,閨蜜、夢想、美貌以及死亡的真實,在這么漫長的路途中歷練出的一種別樣的美。明白而真實的人生,是在我的意料之外。身為同性的我,深深地被作者所呈現的觀點折服。
關于成長,“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只有展望未來,才能向前邁進;只有回首過去,才能理解人生。”當人們青春時不懂青春,當人們懂得青春時已不再青春。關于我的成長與青春,感覺總是那么匆忙,青春也總是在我的期盼中漸行漸遠,初中盼高中,高中盼大學,大學盼未來,我的青春也總是在我的錯誤與懊悔中度過。當我在成長中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路后,才明白當初那些在自己看來無法完成的目標,實則是可以調整,而這些,只有在我們成長之后才明白。在青春的成長中,我們離不開閨蜜,閨蜜是另一個自己,不同的時期,我們都擁有不同的閨蜜,我們可以一起談論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感覺。她們理解我們,了解我們所有的缺點,之后依然愛我們。一個懂你淚水的朋友勝過懂你歡笑的過客。我們往往能甄別出屬于我們同樣磁場的朋友,然而也只有彼此的忙碌才能扼殺友情。文中的她是一位很珍惜友情的人,她經常與閨蜜保持聯系。
我曾經愛幻想:未來的某一天,小河流水,天朗氣清,在一個四野遍綠的地方,看一戶純木制外加落地窗的建筑,門前遍野向日葵,房后種植著各種蔬菜,房屋女主人是我,有著一位儒雅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丈夫,還有一位可愛的寶貝……我知道,幻想永遠是幻想,正如她講的“真實的人生在意料之外”。不曾走過,怎會懂得,經歷過后,我們會發現追尋的只是平淡的人生。也因為生活,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復雜,結婚、生子、職業與男女地位的抗爭,生子之后對子女教育的緊張。到最后的某一天,我們會不顧眾人前的形象,在歲月的沖刷后,洗去了我們性格中浮華的表象和修飾,只留下本真的自我,這需要我們看破衰老的來臨,也許我們只會順其自然。她在愛情轉換成親情時,明白:你只要去堅信兩個人可以天長地久,便可以天長地久,什么事情不是只有離婚可以解決的。對于孩子的教育,她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我想,她在這些方面,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
夢想是恐懼開出的花。在人生漫長旅程中,我們習慣了用恐懼包裹夢想,以為夢想是難以企及的夢。作者憑借恒心克服了平衡感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產生了一種不甘被“不能”或“無法”這種想法擊敗的決心,告誡讀者,從現在開始,每天做一些自己害怕做的事,然后一層層剝開恐懼,夢想就會開出花來。
生死之間,本就應追求順其自然。死者,應學會放下,很多古人如我國古代的皇帝,渴望追求長生不老,做到永遠的權利。可是真正的長生不老,像《來自星星的你》的男主人公一樣,見證了身邊的人的生生死死,他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如此之難。活著和死亡,我們只是路過。
沒走過的,是路;走過的,才是我們的人生。走過了,我們才懂得生命。
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后感2
一開始拿起安娜·昆德蘭的《不曾走過,怎會懂得》,感覺有點沉重,是怎樣的一本書會告訴我什么是“走過”,究竟走過人生后的心態是如何,作為年輕一代如何去感受他們曾經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柴靜的《看見》告訴我一個人經歷會改變她看事情的角度和心態,那么Anna作為普利策獎得主會告訴我什么。
人,都會在青春的路口彷徨過,在未來的道途中走岔過,都在認識的彎道上徹悟過,因為走過,才會懂得,很多人拷問人生究竟是什么,她告訴我認識就是我們腳下的路,一連串生命的體驗,更是一次靈魂的圓形。走過時光隧道,蹉跎了我們,也沉淀了我們,剝去了我們青春的衣裳,也脫下了我們的年少無知和輕狂。
有時候長者對于我們,總是有勸誡,對我們說這條路并不好走。而我們偶爾走到某個路口,確實需要長者的指引,需要有人告訴我們那些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要因為某些善意的勸告,看著路不敢前行。有些路你不走下去,就不知道多美,無論途中多少曲折,只要懂得,便會有花有蝶有陽光。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要有太多的欲求,也不要過于焦慮,慢慢來,多點帶著你的精神去修行,屬于你的都會出現在你要走的路上,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駕馭生活是一種妄想,我們只能為實現目標而竭盡全力,爭取做到最好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娜對于父母角色的描述,在還沒結婚還沒成為父母前,我一直不理解一句話就是“當了父母你就會成熟”,看完才明白有了孩子后自己是以哪種方式成熟起來:“我不應該只注重他們應該怎樣去做,成為怎樣的人,而應該去發現,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人。在此過程中,我終于明白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從孩子們身上學到的一切,使我能夠平和鎮定地面對真實的自己,讓我重溫自我的教義”。而且很喜歡里面一句話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飛去屬于他的天空!”
在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面臨死亡,我知道,死亡并無任何秘密可言,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永遠在都在變化,所以每天都會有什么消失不見。但是真正降臨到自己頭上時,無力感環繞全身。當我最近知道春節后廣州的姑婆走了的消息后,忽然間,我覺得自己和每個人之間都隔著一層看不見的柵欄,詫異、懷念的感受一直埋藏在我的心底,類似一種化學反應或者生物學上的反應始終在發揮作用,時不時就在腦海里浮現,她的笑容她的聲音好像仍在自己身邊,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我還想著她做的番茄牛肉,還想著她看我滑滑梯的樣子,責怪自己為何不在事情發生前多去看看老人家,再多的自責也沒法彌補上帝帶走她。但是安娜很溫馨的一句話拉我出悲痛中:其實我們在失去親人的同時,也獲得一份禮物,能夠接受事實,承認死亡的必然性。接受本來就是一種成熟,例如我一個良師益友說過,曾經很多東西例如榴蓮和番茄我不吃,不碰,但是隨著自己長大,漸漸也開始吃也開始喜歡上吃,雖然這是小事他說這代表自己成熟起來。記得最近看到一句話,當你將以前看不順的人、看不慣的人接受下來,代表你經歷的多了,你也成熟起來。
我們和每個時代的年輕人一樣,都覺得自己能夠比前人做得更好,小時候說著不要走某親戚的路,不走母親天天在家勞作的路等等,也許等我們成熟,看東西角度不一樣,也沒那么絕對。 由于年輕時,我們并不懂得青春的可貴,總在抱怨,總在掙扎,等到我們真正懂得青春時,我們早已不再青春。
在埃爾加的“愛的敬意”大提琴的音樂中,我仿佛看到自己慢慢走向時光隧道,就算我的腳印看起來凌亂又如何,那是屬于我的唯美。沒走過的,永遠是路,走過的,才是人生。
【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怎會不愛風-隨筆1000字02-28
來過,不曾忘過散文01-29
為何稱李清照不曾再婚11-22
走過那個拐角10-29
走過苦難作文11-25
走過春天作文11-26
走過那座橋08-26
走過母校作文09-08
走過青春散文08-21
走過青春散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