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1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吧!那肯定也聽說過他那偉大的相對論理論。眾所周知,相對論是由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的,分成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而相對論是關于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在大學的物理學科才有所涉及,那些深奧的理論是不是已經讓你望而卻步了呢?別,請走上前來,看看這本書——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跟偉大的愛因斯坦一起走上“相對論”的旅途吧!
記得小學一年級時,一位老師告訴過我,按照相對論,如果人類能夠發明比光還快的機器就能夠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社會。如果找到蟲洞,并且能夠放大、移動蟲洞的位置,就可以去往未來。多么神奇!
一直以來,我就對相對論很感興趣。可惜,媽媽幫我找到的資料都很難懂,不過這本書可非常有趣,讓我愛不釋手。因為深入淺出是這本書的特色,高深的理論知識在一個個簡單常見的例子中變得簡單明了,蟲洞、黑洞、時間機器等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詞語。即使你是一個物理零基礎的孩子,只要用心讀這本書。相信它也會讓你“賴”上物理,愛上科學!
這本書分成九課,都是以愛因斯坦為主講老師,給孩子講課的形式來給我們傳播知識的。
分別是第一課什么是速度?
第二課光的速度不會變?
第三課能夠到達未來嗎?
第四課對于運動中的人來說,距離變短了。
運動會使物體的重量發生變化。
宇宙是什么樣的呢?
地球拉住了布娃娃。
重力使光線變得彎曲。
能夠吸引一切的黑洞。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九課,因為讀了這一章節之后,我解開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謎團——為什么地球沒有被蟲洞吸進去。
這是因為:重力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黑洞是一個擁有巨大重力的天體,到了黑洞附近,任何物體都逃脫不了它那強大的吸引力。那么為什么地球還依然存在呢?因為,雖然宇宙里有很多黑洞,但是那些黑洞只能吸引一定距離內的物體,距離越遠,黑洞的引力就越小。也就是說,地球是位于黑洞的邊界線之外,所以它不會被黑洞吸進去。哈哈,可真有趣。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我們小學生也要通過閱讀,思考,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獲。即使不能成為科學家,也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讓有趣的科學知識伴我們成長。大家一起來讀書吧!
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2
記得第一次接觸相對論是在上大學學大學物理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學的是相對論中最粗淺的一些東西,但即使是這樣,相對論帶給我的感覺是深奧、難懂以及強大的好奇心。
大學畢業后,由于工作的關系,一直沒有去看過相對論的相關書籍,直到最近,在網上由于偶然的原因,看到黑洞的報道,才又把深埋在心里十幾年的對相對論的強大興趣激發出來。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網友在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候,因理解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某一方面的問題,就在那兒沾沾自喜,鼓吹如果自己能早些出世有幸與愛因斯坦聯播研究相對論的話,相對論就能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其實這位老兄根本都不用沾沾自喜,我想的話,這位老兄看的肯定是《相對論淺說》這一書,如果看愛因斯坦的原作,那真的是叫一個難懂,那里面有的是公式的推導,這里面涉及數學中的多門分支,首先是線性代數,然后是幾何學、復變函數、高等數學、拓撲、圖形論等等。不僅要有豐富的物理知識,還涉及到廣泛的化學知識。就一個黎曼方程就可以讓一個人窮其一生去研究。
當然相對論也并非深奧到完全不能理解。隨著人們對觀念的逐漸改變,相對論中的很多東西也并不是常人不能理解的。舉個例子,相對論中的時空概念。按照我們的習慣思維,空間中任何一點,我們都可以用三維坐標來確定,意思就是說,任意一點,我們都可以選定一個三維坐標,來確定其在空間的位置。這種坐標系,在相對論中被稱為慣性坐標系,也被稱為靜態坐標系。實際上,宇宙中的任何物質以及宇宙空間都處于不停地運動之中,因此,我們習慣中所理解的三維空間在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空間。如果說,我們習慣中的三維空間是一種靜態空間,那么相對論中的空間,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動態空間。即空間中某一點的坐標,不僅與三維坐標x、y、z有關,還與我們在確定這一點坐標時的時間有關,即我們在確定該點坐標時,是處于運動中的哪一時刻。下面就相對論中一些敏感的問題提出本人的見解和看法,以便與大家一起分享和共同探討。
關于光速不變的假設。
什么是光速不變?意思就是說,光相對于任何一個物體,它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量,即為c。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在地球表面上,有兩個物體A和B,物體A相對地面以U的速度在運動,物體B相對地面以V的速度在運動,那么物體B相對于物體A的運動速度應該為(V—U)。現在我們再來做類似的假設,假設真空中有兩物體A和B,物體B相對于物體A以V=c/2的速度運動,在物體A上發身一束光,按照上面我們所舉的例子,光相對于物體A的傳播速度是c,光相對于物體B的傳播速度應該是(c—V),但事實上光相對于物體B的傳播速度也是c,這就是光速不變。按照常人的理解,這是不可理喻的。但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去理解,就不難理解光速不變。平常物體的運動依賴于參考系的運動,即參考系運動狀態的改變會導致物體運動的改變,而光的運動不一樣,比如說,從物體A上發出一束光,不管物體A的運動狀態如何變,而光的運動依然不變,這是因為光的運動不需要依賴任何介質。也就是說,光源只決定光的運動方向,而不能決定光的運動速度。實踐證明光速不變是正確,不管你從任何方向,任何參照系去測量光的速度,都是一樣的。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認為光在真空中的傳播是一成不變的,實際是并非是這樣的,在強大的引力場作用下,光的速度就要發生改變。
關于黑洞
什么是黑洞?“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象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也許這樣還不容易理解,舉個例子:地球上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當其運動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時,就不能脫離地球,只能在地球上運動;當其運動超過第一宇宙速度時,它就可以脫離地球。黑洞其時就是這樣一種大質量天體,它的質量很大,以致于它產生的'引力場連光子(根據現代物理學理論,光是由具有一定質量的光子構成的)都不能逃脫。因此黑洞并不是一種非發光體,而是它發出的光不能逃離它的引力場作用以致于人眼無法觀察到。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將使時空彎曲。當恒星的體積很大時,它的引力場對時空幾乎沒什么影響,從恒星表面上某一點發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線射出。而恒星的半徑越小,它對周圍的時空彎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發出的光就將沿彎曲空間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徑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學上叫“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被捕獲了。到這時,恒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實際上黑洞真正是“隱形”的,等一會兒我們會講到。
那么,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來的。
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恒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后形成體積孝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恒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么將再沒有什么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于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恒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是顯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線的,只不過強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3
時光飛逝,轉眼已從哇哇落地的嬰兒長大成為二十出頭的青年,雖末瀝經滄桑,但對這個世界從陌生到逐漸認識。 記得小時候,就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認為一粒沙子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后來上了中學,學習了物理和化學知識,覺得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有極其相似之處。原子周圍有電子,正如太陽周圍有行星,銀河系好比一個分子化合物,宇宙就是一個由許多分子化合物組成的物質,甚至宇宙就是一個電子,或是更小的物質,許許多多的這樣的宇宙又組成一個大的宇宙。
如此循環,宇宙是一個既可無窮大,又可無窮小的物質(如黑洞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也許就是另外一個世界)。真至有一天,看到了一本關于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后,更加肯定了,并驗證了我的想法。從此愛因斯坦成為我最崇拜的人。他的相對論對我最大的啟發在于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 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相對而言的。牛頓的經典定律只適用于低速運動的物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適用于高速運動的物體。但是相對論的前提是光速恒定且為最快的速度。而光速是否為最高速,在科學界至今也有爭議。不過我認為在不超過光速的時空里,相對論是最完美的科學理論。我想在不同的時空范圍內有其相對的不同的自然規律。在地球上還有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人稱之為神靈現象),我認為這只是在我們的時空里無法解釋,在某個時空中它依然符合自身規律的現象。如果真的要說有神靈的話,那么神就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 下面就來談談我對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看法。 欲論世界觀,須先明“宇宙”的基本涵義。<<三蒼>>云:“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辭海>>釋宇宙為“天地萬物的總稱”。
由此可見,宇是空間,宙是時間,故宇宙是指物質世界。它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并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和終了,在空間上沒有邊界和盡頭。它是多樣而以統一的:多樣性在于物質表現形態的多樣性;統一性在于其物質性。 物象變化規律有三: 其一,對待互轉—轉化。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是說,美是相對于惡而言,善相對于不善而言,無惡則無所謂美,無不善則無所謂善。同樣,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等皆相依而存,缺此無彼,缺彼無此,這些均是對矛盾雙方相對待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的相反相成關系的具體的說明。其實事物彼此不只對待相依而存,且還互含互轉,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可轉化為此,此可轉化為彼。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其二,循環往復—反復。事物由發生發展而至衰萎,稱之為反,而衰萎至極,終又有始,即又有新,事物的發生,又回到自己的出發點,稱之為復。如此循環,就叫反復。自然界,四時相替,日升月降,都是反復之變化規律的體現。 其三,生滅自然—自化。一切事物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并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上帝為之主宰。
由于世界是不斷反復運動變化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認識對象的變易性是阻礙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重要因素;二是人的主觀因素,比如不同的立嘗不同的角度;三是時空條件對人的認識的影響;四是生命的有限性與宇宙和知識的無限性的矛盾。 因此,我們看問題要用辯證的觀點,即相對的觀點,而不是絕對的。即“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假設“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那么按這句話的理論來說“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這句話不應是絕對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時候,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世上豈不是沒有真理,沒有規律了?我說有,“沒有規律的規律”就是規律。 說到這里,感覺自己是在講哲學。難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斗爭最終涉及到哲學—物質是否為第一性。我倒覺得物質是否為第一性并不重要了,只要我們在人生中,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都要用相對的思維方式。因為任和事情都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解決,不光是自然科學,包括人生哲學。 有時候,一個人靜靜地想: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提出人生三重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實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的層次不同,不外乎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活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3、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政治境界主于權,倫理境界主于愛,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可世上大多數人追求的是功利境界和政治境界,少部分人追求的是學術境界,幾乎沒有人能看破紅塵,達到天人合一的宗教境界,至于倫理境界有些人在追求功利政治境界的同時已喪失的一無所有。 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發展,親情、友情、愛情,究竟還有多少是真情。有了金錢、權力,窮親戚不如官場上的朋友;為了金錢、權力,可以不顧親情,可以出賣友情,可以犧牲愛情。官場上的官官相護是真正的友情嗎?建立在金錢上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嗎?只剩下金錢和權力的親情還算是親情嗎?同事間的微笑有多少真誠;酒桌上的朋友,有多少是有福同享,又有多少是有難同當;兒時的玩伴,苦干年后見面還有多少言語,還不是一大堆張口便來的客套。這些現象都逃脫不了名和利的作用。
世界由矛盾組成,人的一生也有許多坎坷,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其實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于欲望。期望的越大,失望的越大;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多。為何不放下名和利。平平淡淡才是真。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人生沒有追求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那么社會還會進步嗎?答案是肯定的、唯一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又何必下一個定律呢。只要他認為順應天理人道。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其道德標準是由社會決定的。如果人人認為肥胖是美,那么他就會以肥為美;如果社會認為殺人是無罪的,那么他殺起人來也會無所謂。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道德也不例外,也具有相對性,是非好壞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們可以互相轉化。人的一生,必然受到現實世界、經驗世界事事物物的障弊,反映在人的意識中,如生死觀念的困擾,功利觀念的桎梏,善惡觀念的糾纏,是非觀念的敷縛等等。怎樣才能擺脫這些呢?唯有超越方為正途。即在齊萬物(旁礴萬物以為一)的基礎上超越生死、功利、善惡、是非。 人生在世,總不免要與自然、社會發生種種關系。什么才是最佳處世方法呢?老子曰:“曲則全”。<<周易>>更明確提出“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成萬物意謂宇宙萬物是曲線成就的。不論天地大宇宙,還是人體小宇宙。曲是自然的,直是人為的。關于這一點是符合科學理論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表明時空是彎曲的。因此我們做人也要講藝術,講究曲線的美,凡事不可直來直去,應深知曲則全的妙用。比如我們坐車去趕火車,路上出現紅燈或交通堵塞,如果為搶時間而闖紅燈或變線行駛,則勢必違反交通規則,甚至造成交通事故,但如果從旁邊的小道繞過去,就能順利過去,不擔誤時間。
又如,我們與人討論問題,若一味的指出對方不對,自己如何的對,則對方勢必受不了,與你唇槍舌戰,這樣不能解決問題,且雙方下不了臺。若你以謙遜、婉轉的語氣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即使人家有不同看法也不與你爭持下去,以至傷了和氣。不過萬事都有個度,我們要掌握好彎曲度,如純粹講曲,為曲而曲,則會變成滑頭或懦夫。 接下來我們花點時間討論一下政治。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理論,最終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縱觀歷史,世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個社會制度都有其自身的發展和滅亡。物質發展的循環反復規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也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這與沒有階級剝削的原始社會不是恰恰相似嗎?只不過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遠遠高于原始社會。現在我們的社會政治是有為政治。其特征有四:一、以德治國。二、以智治國。三、以法治國。四、以力治國。我想最終的社會應是無為政治,即自然政治。社會的發展一切順其自然。其實也是有為政治,只不過是無形的有為,是由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制約著。這算不算無政府主義呢?這樣的社會能實現嗎?其實我也不道。以上只是我的想象,或者說是理想。
好了,是時候總結一下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了。 世界萬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且具有統一性。因此我們要用相對的觀點來對待事物。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我只能說:“相對的絕對,絕對的相對”。這只是我以事物的相對性為前提,通過否認事物之間質的規律性,將事物的相對性加以絕對化而得出的結論。現在你一定知道我是個相對主義者了。不過我提醒大家一句,不要成為絕對的相對主義。 最后祝大家在人生旅途中,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送你一句話: “安之若命,安時處順。”
【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的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因斯坦的勵志故事11-25
愛因斯坦的故事作文08-28
講范仲淹的故事10-31
名人故事:中國的愛因斯坦——華羅庚12-13
愛因斯坦的故事(通用10篇)04-19
給女友講的睡前故事06-03
給男朋友講的故事04-12
幼兒園講的故事09-04
易經:錯誤的相對論10-04
我講我的學習故事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