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高低各不同》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遠近高低各不同》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堂教學重在引導。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如果能在提問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樣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提問呢?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提問的方法,講究提問的藝術,不斷提高提問的質量。
一、要注意提問的態度。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師所希望的。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可指責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導和啟發。教師提問時的神態要自然安祥,相信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愿意回答甚至爭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師表情嚴肅或冷淡,學生就不能專心思考,更不能暢所欲言。另外,提問的面要寬,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
二、提問次數要適度。
提問并非多多益善,提問的次數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要掌握一個度。過多,學生易緊張而來不及思考;過少,則缺乏必要的啟發,學生聽課容易懈擔。
三、要有一定的梯度。
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不可能迎刃而解,這就要增加思考的階梯。其方法是無梯時架梯,有梯時增加階梯的密度。
例如講解“拿來主義”時,就應多設幾級提問的階梯:“拿來”是指什么而言?“拿來”的原則、方法是什么?“拿來”的目的是什么?怎樣才是“拿來”?“拿來主義”的重大意義何在?這一連串的問題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才能啟發學生對“拿來主義”有一個逐層深入的了解。
四、要選準提問的角度。
一個問題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提問,但最佳角度只有一個。選準一個角度提問,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減少理解障礙。如,《項鏈》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這個問題,就顯得太大,學生難以理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文章中的兩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些年來我忍受著許多苦楚……而且都是因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為丟項鏈這件小事情而引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