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讀后感1
《大學》是儒家的經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中的“學”就是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這本書的中心。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在于養成美好的品德,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句話是我讀整本書最受益匪淺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的.含意遠遠不止“各司其職”那么簡單,它表達的意思還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學到忠、學到義。身為人父,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仁慈。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
《大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帶領一個國家,到了一個團體沒有想象中的復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作為領導的人不僅要做到勤,還要做到仁慈。在我們國家,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和政府的關系。2008年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來到災區,只會全國人民和災難做不屈的斗爭。我想,正因為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會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大學》讓我們終身受益!
《大學》讀后感2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么,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于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么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大學》讀后感3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淀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后,我去網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都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圣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理想。
《大學》讀后感4
“學而優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說明你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里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里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里是一個圍城,城里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里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么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里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里,這樣的潛規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于此吧!
《大學》讀后感5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贊頌先王并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后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圣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圣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復,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辟,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讀后感6
《大學》為四書之首,短短兩千多字,引發了我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對德育的重視,如何做一個內心清明以德潤身的人,浮躁的社會中如何靜心,該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等等,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我感受最深或引發思考的有兩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解讀王陽明的講座中,著名的“陽明格竹”,當時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真實的意義已經失傳。這次讀到了它的出處——《大學》中的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此段,但其內涵依然沒有釋義。王陽明“格竹”,是對格物致知的一種誤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絕對不是只盯著一個東西看,我個人的理解,格物或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世間萬物在認識、探索、了解的基礎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發展的規律,進而逐漸形成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自己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好比當老師,所讀書目,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越是多,才能獲得知識,才能給別人知識。現如今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喜歡讀朋友圈里的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自認為這是屬于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其實這種沒有體系的閱讀,并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任何的體系,反而會令人失去自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開了儒家格局,開啟了儒家立人的高遠之路。它告訴我們,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不僅如此,人人不僅要恢復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這種德行的光輝去照亮別人。所以《大學》所立足之點,不僅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國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從來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兼濟天下,這與儒家一直倡導的入世雖然有關,但其意義更是為后世標明了人生的處身立世之道。不僅有強烈的自律意識,更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關于“小乘”與“大乘”之別,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著重自己解脫,而大乘佛法著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實教師便是一種度人的職業,做好這個職業,“明明德”是基礎,“親民”更是必要,這才能為社會實現“至善”,在如今社會,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親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師不能,教師必得有兼濟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懷家國的學生。退一萬步說,任何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做不到“親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嘗不是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一直很喜歡一句非常有情懷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格局要大,做事要穩,內心要靜,立身要正,正是大學之道。
《大學》讀后感7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圣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常口渴,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 “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干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是多么可恥,多么渺小啊!
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賢經典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里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大學》讀后感8
從小學四年級起,我開始接觸了四書五經里的《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大學》時,只能說自己是無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聽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記硬背,雖然背下來了,但只是在腦子里輕輕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在經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覺得《大學》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
《大學》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大學》一直在教給我們“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詳細地講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誠意,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我們還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講禮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好習慣,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壞孩子,讓別人說自己的壞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們要講禮節,要修身,古人說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但字里行間表達的意思卻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想要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里面講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和我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養品性,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性,小則影響自己的人生,長大對社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簡單了。
《大學》——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第一本接觸的四書五經里的一本書,現在已經牢牢地裝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抹不去。
《大學》讀后感9
我們在開始講解、研究《大學》之前,先把這份原本《大學》的原文發給大家,希望平時多加熟讀,要能背誦,那就更好了。那么,我們以后在講解、研究時,就方便多了。現在,請大家看看原本《大學》的原文是怎樣說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學》讀后感10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眾日新又新,并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于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生間倒一盆水,然后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
《大學》讀后感11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是的,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xx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于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讀后感12
本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第三部曲,其余兩部為《童年》、《在人間》。作者描寫了他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教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條件。
在《我的大學》里,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丑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么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高爾基又想從他們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長篇小說《我的大學》是高爾基一九二三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說敘述十六歲的主人公滿懷著上大學的愿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愿望頓時化為泡影,因為他必須直面人生,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
《我的大學》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面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后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從這本書中走出,我們看到的高爾基的心,似透非透,朦朧卻又明亮。“在《我的大學》里,他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丑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么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于是又想從他們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就是這樣。
《我的大學》其實就是高爾基對真理的探索史,從一個稚氣未脫而又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成長為深謀遠慮尋找光明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知識的來源就是這個學校,他的大學。
知識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把握心中的船舵,駛向夢寐的港灣,成長吧!
這就是我從《我的大學》中感悟與思考得到的點滴。
《大學》讀后感13
《我的大學》這本書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人生三部曲中最后一部。
書中主要敘述了高爾基抱著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是他在這里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
他住在貧民窖里,為了生存,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這使他體會到受社會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說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斗爭。
即使革命斗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煉,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之前的《童年》和《在人間》已經是向我們展示了窮苦人民在俄羅斯的生活環境,但高爾基找到書來陪伴他,于是決定走向學習的道路,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既然一個生活環境貧苦的人都能在社會的壓迫下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那我們這些人比起他的生活環境要好很多,為什么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在生活中,你也許永遠都想不到之后你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扛下來,哪怕失敗了,也要再站起來!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大學》讀后感14
最近,我閱讀了吳軍老師的著作《大學之路》,讀后思考了許多。嚴格意義上講,《大學之路》其實不能算是一本暢銷書,但比起現在市面上的各種暢銷書來說,這本書對于我的意義卻更為深遠,因為我的孩子三年后就要留學深造了。
在《大學之路》這本書中,作者吳軍老師以女兒選大學為機會,對歐美的許多世界級頂尖大學做了詳盡的系統性研究。不僅如此,吳軍老師還親自陪同女兒走訪了其中的一些知名院校,這個過程對于孩子來說其實是彌足珍貴的。
在這本書中,吳軍老師以流暢的文筆和優美的語言,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衛斯理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的校園及周邊環境、建筑風格、學科特色、申請條件等毫無遺漏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感謝作者吳軍,作為一名三年后出國的高中生的母親,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國外大學的基本概況,等我的孩子將來選擇大學時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同時,我體會到了國外這幾所大學的自由民主的精神,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思想的自由都給予了我很大的沖擊,我的孩子平時學習積極主動,時間掌控力也強,除學習外,還熱愛運動,喜歡打籃球,他的種種能力讓我相信,將來在國外的大學自由精神的熏陶下,他的學業也會更上一層樓。
對于這本《大學之路》,我相信除了我這名高中生的家長,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剛踏入社會的職場新人,也或者是工作多年的職場骨干,其實都可以從此書中獲得在漫長學習道路上的一些重要啟發。
吳軍老師認為,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首先,他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而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這些教育理論,我都是理解并贊成的。
看完這本書,不禁想更多地了解下作者吳軍。原來,吳軍出生于知識分子世家,父親是清華教授,從小生活在清華園,一直擁有著很好的學習文化氛圍。吳軍本人本科畢業于清華,工作兩年后,又返回清華攻讀研究生,最后出國留學,一口氣讀到了博士畢業。用他本人的話說,他一生至今讀書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還長,即便這樣,他也沒有耽誤工作,20xx年他在GOOGLE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隨后的十幾年里他沉浸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聚集地--硅谷。目前的吳軍就任于一家投資公司,也算是行業里的翹楚了。
《大學之路》此書作為一套介紹英美大學和教育體系的書,這些都是他本人就讀于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經歷,以及在他陪伴女兒挑選大學時所了解的內容,這些內容詳盡而真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書中關于教育的形成歷史,以及中國式教育理念和美國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的差距,都值得人細細品味、慢慢閱讀,也讓人禁不住反省中國人曾經一度濫用的陳腐之教育方法。
說實話,中國人的求學之路一度過于功利性,可能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一旦發現大學畢業文憑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工作以及更高的收入,我們就恐慌不已。甚至我們從小的學習都是為了最后一張大學文憑,這種過于功利的學習何談素質教育呢?
作為一名家長,我希望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科學的、創新的、有利于未來的,其實,近些年來,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斷改進,已經全面邁向素質教育的征程,讀后感的最后,希望我的孩子留學之路一帆風順,也希望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越來越好,受到更好的教育。
《大學》讀后感15
今天,我閱讀了《心系祖國,健康成長》這本書里的一篇文章《貧窮是最好的“大學”》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在天津武靖縣大友岱村的一戶農家里,有一個叫金鵬的小男孩,在他四歲那年爺爺得了半身不遂,家里一日不如一日,他上小學時的學費都是媽媽向別有借的,就連他寫字的鉛筆也拾起小伙伴們扔掉的鉛筆頭。雖然他家很貧窮,但他是一個很懂事、學習非常刻苦用功的好孩子,每次無論大考小考,他的數學總是滿分,也總是以最好的成績報答父母的艱辛。
記得1999年6月,他接到了天津一中的破格錄取通知書,當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時,迎接他的卻是家人滿臉的'憂愁。為了爺爺奶奶家里已欠下了一萬多元的債務。金鵬知道后流著眼淚悄悄的把錄取通知書塞進了枕頭里。但是為了他的前途,媽媽還是把家里唯一的牲口――驢給賣了。
他來到了學校,是學校里唯一一個不吃菜的學生天津一中的英語水平很高,他為了能很快跟上同學,就含著小石子練習,當他取得比賽第二名時,就會暗下決心要向第一名沖刺……就是在這樣的勤奮刻苦下,金鵬終于登上了國際領獎臺。
與多鵬相比,我學得非常慚愧。記得四年級時,我的英語并不是很好,在一次期中考試一落千丈,從班上的前十名落到了三十名,就這樣,我對英語失去了信心,總認為自己的英語怎么學也學不好了,我很泄氣,不管媽媽怎么說,我都沒有把自信從自悲的魔掌中解脫出來。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后,我想:金鵬能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下學習還能考上名牌大學,而我生活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為什么就不能呢?他考上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要考上。
這學期一開學,我就馬上找到英語老師,叫他幫我補課,每天早我就早早起床,在陽臺上背誦英語單詞,平時英語課我專心聽課,生怕漏掉一逐步形成單詞。放學后我仍然會跟著復讀機反復地讀。我要好好學習,以金鵬為榜樣,把英語學好,用最好的成績來回報爸爸媽媽。金鵬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別人能夠做得到的事,我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大學》讀后感16
《禮記》少不了的便是禮,“禮”包羅了萬象,將所有的一切都規范在一個法度內,小至言語飲食,大至吉兇賓嘉。而《大學》中的“禮”講的是“三綱八目”,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高尚品德的弘揚,百姓的深切關愛,最高境界的修行。也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心智出發到國家天下為己任的大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出現在《大學》第一句。作為《大學》的宗旨,它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要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我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于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庭。“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作為一篇古文經典,《禮記?大學》少不了晦澀難懂的詞句,深切讀懂解意的確得花一些時間,但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凝聚了關于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不愧是歷代有志之士為之效仿的標榜!
《大學》讀后感17
最近,我跟女兒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自傳三部曲。這本書很值得現在的孩子學習,也對我的感觸很深,所以在教育孩子學習方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句話,永遠都是真理。
《童年》反映了高爾基童年時期父親不幸去世,他在外祖母家里度過的艱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們為家產而爭吵,外祖父痛打兒童等一些丑惡的事,但同時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外祖母經常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將來多寫文章,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則寫了高爾基由于外祖父的破產而被迫外出打工掙錢謀生的曲折經歷,他曾經在鞋店、輪船上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剝削和有錢人的斥罵,過著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
《我的大學》則講述16歲的高爾基夢想進入大學讀書,最終通過努力進入社會學習,受到了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社會這所大學為他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廣闊世界,使他的思想越來越成熟起來。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遇到挫折也不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更不知道生活的艱辛,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反正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和孩子一起閱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感受到了高爾基的坎坷的人生經歷和他卓越的的文學成就幾乎是相映成輝的。從這三本帶有自傳色彩的書中可以看出高爾基在經歷了這些苦難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的精神給人一種力量,這就是三部曲的魅力,也是帶給讀者以震撼之處。在和孩子交流讀后感受時,孩子也談到了這些,這讓我很高興,當孩子寫下這篇讀后感,也真的很欣慰。
親子閱讀真的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在讓我們家長重拾書本的同時,和孩子一起親近經典,讀中增智,共同成長。
這本書告訴我:每個小孩子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獨擋一面,每到一個年齡階段就讓他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其實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無限的。如果我們事事包辦只會給他帶來依賴的思想,長大后準會讓社會給淘汰。
這本書不厚的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適當的生活歷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大學》讀后感18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第三部,小說記敘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不久便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可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后,他帶著新生的力量離開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里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斗志;他在為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熏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大學》讀后感19
最近,班里流行起一股“童年”風,每天到了教室,一本本《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便出現在面前。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是一本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本書里總共有三個部分。
書中講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在父親去世后,隨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在這里,阿廖沙度過了自己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間涌動出了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在這個部分里,高爾基用幽默生動的語句描繪了一個慈祥的外祖母,兩個自私的舅舅和一個暴力的外祖父,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是1871年至1884年的事,這便是《在人間》,在這段時間里,他為生活,與外祖母摘果賣錢過活,為了掙錢,阿廖沙不惜當繪畫館的小學徒,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徒工。盡管在人生道路中經受磨難,但是各種書籍最深深地吸引著他。他懷著自己堅強、堅定的信念奔赴喀山。
到了《我的大學》,整本書便接近了尾聲,雖然阿廖沙來到這里,沒有實現夢寐以求的大學夢,而這里的貧民窟、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碼頭、面包店、雜貨店都看到過他的身影,后來,阿廖沙閱讀了大量革命民主主義的書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到參加了革命。在喀山的四年,他的思想、學識、社會經驗得到了長足進步。
讀完這篇本書,我不禁被高爾基妙筆生花的寫作方法感到震驚,尤其是對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仿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比如《童年》第一章的一句話“她低下頭,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墓穴被填平”,讀了這句話,我好像真的看到外祖母滿臉樵椊,看著父親的棺材被兩個鄉下人埋到地下去。令讀者也不禁感到悲痛。
在這本書里,高爾基埋下許多伏筆,劇情一波三折,讓人難以琢磨,給人以神出鬼沒的感覺。讓讀者也有時喜笑顔開,又有時悲痛欲絕,又有時為人物命運而擔憂。既表達了自己對苦難的認識,和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的青少年。
相比起高爾基,我們的童年該是多幸福、多美滿啊!
《大學》讀后感20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圣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鉆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么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茍。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敘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并且引經據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懷著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熏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后,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過我教育后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里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說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說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
【《大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學與大學史》讀后感02-23
《我的大學》讀后感關于《大學》的讀后感01-11
禮記大學讀后感禮記大學有感11-07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 讀我的大學有感10-09
《大學》讀后感04-16
《大學》讀后感06-21
《大學》讀后感09-20
大學讀后感08-23
我的大學的讀后感06-25
《大學》讀后感范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