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京華煙云》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京華煙云》讀后感1
《京華煙云》這是一部中國近代的史詩。他記錄了從1900—1938年的中國歷史;記錄了那永遠不會被忘記的屈辱與傷痕;記錄了那亙古不變的老北京的喜怒哀樂。
《京華煙云》這本小說是林語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頁45章。將近代中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風貌。193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女士就是以這本書熱烈的推薦林語堂做候選人的。
《京華煙云》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層層煙云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樣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歷史。在我的認識中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反映了當時那段從安逸但卻到處曼延著轉向最終膨脹爆炸但卻充滿團結與希望的中國社會。姚木蘭,一個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沒有金枝綠葉的傲慢與嬌貴,更沒有傳統的陳腐觀念。她完全是朝陽下的一朵玉蘭花,高雅卻不失單純;聰穎卻不失賢淑。一個剛柔相濟的女子!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兩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歡的也是《京華煙云》本書最閃光的一點就是其中的順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滿了智慧。把生死、富貴、人生苦樂看的那般透徹。這不禁讓我對莊子肅然起敬。莊子的哲學在書中影響了姚思安、姚木蘭和孔立夫。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幽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人夢也。演繹了一場如夢般無涯的人生。
《京華煙云》書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聲”引用莊子的話是“臭腐化為神氣,神氣化為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描寫戰爭用這個道理便為舊中國的衰老意味著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的曲拍”等語。
還有一段論人生的永生與寶石的永生的。寶石的永生是單純的,它無情無感。而人的永生是種族的,他們是熱血的動物。這其中的道理也許我永遠都不會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神秘與偉大深邃。
《京華煙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聲”描繪了戰爭中的中國,那悲慘的場景猶如就在目前,不禁讓人有種“觸目傷懷”的沖動。中華民族是從屈辱中獲得重生的,書中提到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堅韌的中華兒女寧愿選擇流離失所的日子也不愿當亡國奴,戰斗就一定會有犧牲,但年輕的炎黃子孫仍然為了保衛國家民族這個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獻,這樣洪峰般壯烈的場面,使我這個另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動。同樣是在這樣一片美麗的蒼穹下時空隧道的那一頭的同胞竟遭受著不一樣的苦難。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將永遠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我們要立下亙古不變的誓言:強大我們的民族,讓光榮與繁榮環繞著它,不要再讓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褻瀆!因為我們身上留著同種的血液。
《京華煙云》是前輩留給我們年輕人的財富。是要我們記住歷史。這是一本需要你細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蘊涵的哲理會使你終生受益。如果你是個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闌人靜時獨自欣賞,在黑夜里一片寂靜,這會有利于你的思考。
《京華煙云》讀后感2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民群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贊美保家衛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系。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復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后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閑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后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后,她能沉著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后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么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我對馮紅玉這個人印象深刻,但是還是不理解她的行為。我感覺她太多愁善感了,實在受不了。也許她自小多病,又是個才女的原因。最后她卻因為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太糾結了。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
《京華煙云》讀后感3
《京華煙云》以歷史背景為線索,展現了姚、曾、牛三個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動蕩歲月里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完全再現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眾多包括義和團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日本侵華等等。也出現了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學家辜鴻銘等等。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歷史人物與小說的情節融合成一體,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現實感很強,帶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林語堂《京華煙云》讀后感
林語堂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調侃式的描述中,不經意中流露了自己對于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從書中看出林語堂似乎很欽佩辜鴻銘的才華,對他的學識在書中有兩次有生動的展現。林語堂對于新文化運動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但對新文化運動中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優勝論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北京大學能成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傳的中心,是因為蔡元培實行“自由主義”的原則,各種思想在學生中傳播、交流,最終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正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思想才使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拿起筆,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才會產生眾多的文學團體,才會出現許多有自己獨特鮮明風格和藝術表現力的作家。
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因為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學問,他不待見儒家思想倫理綱常的那一套,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的學堂,既讓她們學習中國的文化,也讓她們學習西方的文化。從這些例子中似乎感覺到姚思安肯定是一個理解過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實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學,個性喜歡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點的關系。但姚思安卻沒有阻止西方先進禮貌的傳播。我想林語堂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想表達并不是中國的所有的傳統和文化對現代禮貌都是起阻礙作用的,不能因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礙作用,便全盤否定了中國其它的傳統思想文化。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取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
在《京華煙云》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人物便是木蘭了,我覺得她是中國文化和西方禮貌雙重影響下構成的一個近乎于完美女人,在書中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齊,但木蘭和曾蓀亞也過得十分的幸福。木蘭和曾蓀亞在婚前沒有感情。卻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產生了感情,雖然這感情不能占領在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這平凡的感情,也能讓木蘭對曾蓀亞一輩子忠貞不渝的了。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讓我感嘆這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曾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人折服。
《京華煙云》的下卷《秋季歌聲》是全書的高潮,也是全書主題的升華,悲慘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的描述,讓人震撼,人們拋棄了“家仇”,團結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們期盼著當抗戰勝利后,能夠迎來新的天地。
《京華煙云》讀后感4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家。一部京華煙云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節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蛻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志。后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昵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么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理解“貞節”。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后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著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示著她的未來。之后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去看電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干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著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脫和掙扎,更不要提沖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里,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利,接受著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局是最慘的,我認為甚至比素云還慘。素云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最后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著。看到這里,我心里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沖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該屬于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矩的最后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對的是不斷更新的木蘭。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后來西山之游,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后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愛。書中對于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后,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后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里,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盡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說的結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溫柔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群眾中。當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于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說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
《京華煙云》讀后感5
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初看時覺如奔濤,其下便覺幽妙,流動,最后是雷雨之前的而無天日,收尾時如雷霆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上。”
《京華煙云》這本書以歷史為背景,以時間為線索,主要描繪了姚、曾、牛三個大家族的男男女女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這本小說安插了凱竊取革命果實稱帝、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描繪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女兒姚木蘭同家人失散,由京官曾文樸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幾年后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事波瀾打破了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兒,但木蘭心里愛的卻是孔立夫。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后,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由家長子迪人身亡,他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出游,宣布十年后回來。第三部《秋季歌聲》描繪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占領京滬杭之后20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京華煙云》中描寫的最出彩的是女人。不同性格的女人,不同身份的女人,寫她們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不同階段的女兒,她們的心理變化被很真實的寫出來。
古人曰: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和花木蘭一樣有著一顆勇敢,堅強,無畏的心。木蘭是姚思安最愛的一個孩子,在其身上傾注的心血不言而喻。姚思安從小就對木蘭說:“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則邪氣不能入侵。”木蘭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木蘭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當孔立夫被捕入獄時,從她一個人晚上獨自到將軍府就可以看出,她不僅是一位重視友情,還是一位有智慧,勇敢的古典女性。
和木蘭相反木蘭的妹妹莫愁,不像姐姐那樣將生活過的過于理想化,她更多的是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方正穩重,她最懂得以柔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容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與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的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
曼娘就是一個舊式女人的典型代表,同時又是舊式女人之中的一塊璞玉,生活一輩子一直遵守老舊思想,遺憾的是結局令人惋惜,又對日本人痛恨之至。
這本小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這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次是在高中的時候,是略讀,大致的了解了一下;第二次是剛上大學時讀的,沒有囫圇吞棗,而是細細品讀,讀出了許多味道。
不管是對我們了解歷史,還是對我們的人生道路,都是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這是《京華煙云》前面的獻詞。
《京華煙云》讀后感6
弘一法師李叔同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我想或許是弘一法師在佛門生活的太久了,凌駕于塵世生活之上,盡管看的透徹,卻未必細致。在一層樓與二層樓之間,在二層樓與三層樓之間的巨大空間里還生活著千姿百態的人。她們享受物質的富足,追求精妙的生活享受而不沉溺;她們熱愛文藝的創造和賞玩,但不沉迷;她們是心靈的'宗教徒,卻循規蹈矩,合乎禮教。我不知道她們應該處于人生三層樓中的哪一層,也許都是又或者都不是。物質的人生太粗俗,精神的人生太單調,宗教的人生太清苦。但我想那樣的人生才是精致的人生,也才是極致人生。既享受物質的精美,又擁有超然的精神境界,這樣的人生豈不妙哉?試想陶潛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若沒有"為五斗米折腰"的困擾,那該是生活的極致了。木蘭要比陶潛幸運多了,她的一生可謂極致。她一直都在追求著精致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熱烈地追求生命的意義。從富家小姐到幽居山林的村婦,再到最后成為堅忍勇敢的普通農民。身為受過洋教育的富家小姐,她在傳統道德和新觀念之間,她保留了端莊、溫婉、寬恕這些中國傳統女性美德;同時又具有新女性的才華、開朗、熱情、浪漫。她享受著父親的財富,怡然地收集賞玩珍貴玉器,她也并沒有因此摒棄作為一名普通女子裁衣刺繡的樂趣。父親的話"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一直是她人生的指南,她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樂觀和勇氣。比起她同樣富貴,卻一生痛苦的嫂子素云,她的幸福也許正源于此。
隱居山林時,管家主事的她游刃有余人人信服,品味生活她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妙想家",做“叫化雞”,吃“西湖醋魚”,栽盆花無一不露流出她的生活理想。即使己屆中年,她也能把生活中之所有,充分發揮之,利用之,便自己的生活達到最美的境界。既便是面對丈夫沾花惹草這樣敏感的家庭問題,她也能冷靜應用智慧釜底抽薪,化一場家庭風暴于無聲無息中。生活需要智慧更需要寬容,有人聰明卻尖銳得讓人無法接近,有人溫和忍讓得近乎懦弱,一聲嘆息將所有的委屈吞下。木蘭無疑是聰慧的,她完美得協調了自我與他人,既不泯滅自我,又不挫傷他人。
最使我感動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后,木蘭一家遷居四川,途中她一共收養了四個孩子。在那樣艱難,那樣危難的時候,她豪不猶豫地承擔起了中華民族子民的責任,她的宣言是那樣的鏗鏘"中國人的血統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不管是我們家的,或者別的人家的。”她一直以自己不是男兒身,不能如男兒般施展拳腳為家庭為國家出力為憾事,在此我想她的理想生活一定臻于完美了。也許之前你要說她的行為只不過是一位高雅貴婦的享受,那么在此我想每個人都該摒棄了這種固執的偏見。因為若不是真摯的懷抱著對生命本身的熱愛,若不是懷抱著對生活的無比的熱忱,我想任何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早就撕下她偽善的面具,拂袖而去了。但她勇敢地留下來了,果斷地擎起被遺落的嬰孩。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生女當如木蘭也!才華橫溢而不自矜,熱情奔放卻不輕浮,溫柔嫻靜卻富于男子般的堅忍勇敢。道德、倫理和諧地融為一體,永遠追求著生活的意義。
浮生若夢,命途多舛。這是生活的本意。前一刻你還悠然地在院子的葡萄架下數繁星點點時,這一刻也許大風漫天,你便不得不倉促回屋。你安然接受天之不測風云,也應該坦然接受這樣的事實:昨日你尚有萬貫家財家奴成群,今天也許己是千金散盡孑然一身;今朝你位高權重門庭若市,明日也許一瀉千里門可羅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銘記生活的本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風卷云舒”,這才是精致的人生。
《京華煙云》讀后感7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里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并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后卻也沒了大把閑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地極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里看這本小說,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當時正值國內抗日戰爭爆發,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0mentinPeking》,《京華煙云》是它轉譯為中文后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說情節曲折,展現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郁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說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說,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云》序文中說:“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凈無為的思想熏陶較多。”我們在小說中也看到,盡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說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后來變為村婦,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變為普通農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著胸襟開闊又灑脫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著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說應該得到的啟示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 《京華煙云》09-13
京華煙云詩歌07-14
《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12-12
京華煙云的英語讀后感01-19
趙薇京華煙云的臺詞06-28
京華煙云的經典臺詞06-13
《京華煙云》經典臺詞10-18
《京華煙云》讀后感1500字01-08
《京華煙云》讀后感800字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