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讀后感1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群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越的群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盡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后感2
烏合之眾,顧名思義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個貶義詞。那么,這必是一群"禍害"吧!這是一本寫群體心理的書,我想,其中更多體現的是作者對于群體不看好的態度。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觸和不解,現就其中一些觀點發表我的粗淺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為人多力量大。當你聚集在一個群體時,會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幫助你,這樣你是受益無窮的。況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時才能突顯自己,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脫離人群,你就無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然而,這本書好像又告訴我并不是這樣的。
書中講了群體具有沖動性,易變性,易怒性。也就是說群體具有輕信的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響。這么想也許并不錯。例如,若是一個班集體,有一個同學進門后大喊一聲:"老師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們班這次沒考好。"這時全班同學大概都會繃著一根弦,似乎被傳染了一種緊張感。然后接下來在班主任課上大家都會認認真真的,生怕成為那個"碰釘子"的人。處于集體中的我們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但這似乎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群體容易引發騷動的特點,使其具有奴隸的沖動性。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體的盲目性,正如書中所言:"專門傳播群體觀點和信仰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論證,而是傳染。"所謂"三人成虎",不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么說來,更加動搖了我原本對群體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中,文中講到:"個人利益很少會成為群體的行為推動力,但它是孤立個體行為的唯一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和處于群體當中時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集體影響,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例如一個人可以對于自己的生死存亡無所謂,但卻無法接受自己群體的滅亡。在這個群體中,他所要維護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說因為處于群體中而擴大了他的某種品質。同樣消極的品質也是這樣,個人受集體的影響。我似乎被說服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因為人的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問題嗎?并不是人受群體的改變,而是這種改變取決于人。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會因處于集體而變得更加高尚,有人卻會因處于集體而更加粗鄙,說來說去都在于人的本性吧,與群體有多大關系呢?
在講到群體的推理時,我又有些觀點與書中相駁。所謂頭腦風暴就是通過一個主題任意聯想,發散思維。這自然是處于一個集體,人多力量大,得到的結果更多,更有效了。但是書中卻說群體的推理是一種低級的類比,也就是盲目的類比,不探究本質。當然,文中也列舉了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我依然不認為一個集體較個人而言,更為"弱智"。
于是我從另一個角度說服了自己。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100個人組成一個群體,每個人都很聰明,很精明,但這個群體是否就會發揮100倍的聰明才智呢?事實并非這樣。這便要歸結于群體存在的限制性。形成一個群體,要有很多因素,群體會有領導,會有各種等級,會有很多人站在集體的角度推理,而非個人角度,于是便產生了各種問題,出現了群體推理的呆滯。
總之,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把群體比做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也顯示了作者對于群體的消極觀點。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雖然有很多方面我在潛意識里也贊成作者的觀點,但也存在很多爭議。
《烏合之眾》讀后感3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里,內心不經感慨到群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但僅從群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群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并追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或者說群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征,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容易被誘導,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思維。
要想打動群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群體看不見事實,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群眾并不需要真理:“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說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后,腦海里面浮現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烏合之眾》讀后感4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于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后基于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著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群體特征來統籌全書: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群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群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群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群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群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復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群體特征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群體,就像是茶余飯后無所事事的閑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后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后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愿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后感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600字03-30
烏合之眾的成語解釋10-12
寒號鳥讀后感(通用15篇)03-14
童年讀后感(通用15篇)03-28
童年讀后感通用15篇03-22
《軍神》讀后感(通用24篇)03-18
童年讀后感(通用61篇)03-29
童年讀后感(通用18篇)03-20
林清玄讀后感(通用15篇)09-09
朱自清讀后感(通用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