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橡樹》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致橡樹》讀后感 1
深情相對,比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為根基的愛情關系,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給予的互愛原則。它完美地體現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現代愛情:真誠,高尚的愛應以不舍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
愛一個人是可以愛他到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著對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欺騙對方的感情。《致橡樹》遠遠超越了這些,它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愛情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越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于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為難能可貴。
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著重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來,尤其是作為女性詩人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女性必須具有的。
文章的后幾句話總結了愛情,總結了真正偉大的愛情就必須具備“堅貞、忠誠、互敬”等原則。真正的愛情并不是幾句甜言蜜語,也不是只愛虛表,而要“愛屋及烏”,愛他的優點,同時,也包容他的缺點,就像舒婷寫的“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讀后感 2
今天下午在言談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詩——舒婷的《致橡樹》。雖然這不是一首純粹描述愛情的詩句,但是許多人卻從中看出了愛情該有的態度。記得以前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這種努力成長為樹的信念,讓我一度動容。自古以來,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設定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風,長久以來受到壓迫的`舊社會的婦女也習慣了依附男人而生。擁有與失去似乎向來不是由女性向導,而只是被動地承受。
也許真的存在那種耐心極好的男人,那就是極品了,不是你我輕易能夠遇到的'。男人的確喜歡溫柔的女人,但是溫柔不是軟弱無力、不是悲泣啼哭,溫柔的女人也可以擁有一個堅毅的靈魂。淚水也許會換來男人一時的柔情,但總怕終有一天,這個曾經給予你溫暖的手也會因為疲倦而無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當這棵菟絲花的,那樣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樹而生,貪婪地榨取大樹的精力來得到生存,讓大樹的軀干無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來經營我的感情和生活,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溫柔的女人和一個并肩的戰友,擁有自己獨特的和煦而堅定的微笑。當欣賞江山如畫的時候,我愿意化為一汪春水,為這副風景增添一抹麗色;當遭遇風浪襲人的時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風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縮害怕、逃離。
《致橡樹》讀后感 3
舒婷長于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復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并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并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采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樹》讀后感 4
在1977年的三月,朦朧詩人舒婷寫下了文革后最早的一首愛情詩——《致橡樹》。詩內涵深刻,卻不含一絲朦朧感,詩中充滿了明麗雋美的意像,和堅貞的愛情觀。
舒婷所向往的愛情,不僅是純真和烔熱的,更是高尚而偉大的愛!
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趨炎附勢,接伴侶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學癡情的鳥兒,做愛的附庸,只為一片綠蔭,而重復單調的.歌曲;不像泉源,不像險峰,她不要奉獻施舍的愛情……
詩人堅守愛情的崇高意義,不在愛情之中迷失自己,他希望能像一棵木棉一樣,以一棵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她追求的是一種在人格上的平等,個性獨立,相互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的愛情。她向我們傳遞,愛不意味著單方的付出,而應當是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的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愛情各自獨立,卻又深情相依。
許多人都幻想總有舒婷詩中那樣純潔的愛情,卻物欲橫流的霓虹都市迷失,物質、金錢、欲望,侵蝕著人的靈魂。愛情往往曇花一現,美麗只在剎那閃現罷了。于是純白美好的愛情變成了一種奢望,人們開始接受殘缺的愛情,殊不知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話罷了!
這樣純潔的愛情,若沒有對崇高愛情的向往和與伴侶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要怎么得到呢?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戀人啊,就是該共同面對風雨,共同享受甘露,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里,都需要共同攜手,共同面對,哪怕前路風雨兼程。舒婷筆下的愛情,不僅僅局限于對方的軀體,是連同對方的職業,將他的一切都包裹進愛情的范圍里。他們根與根相系,葉與葉交纏,心心相印,倆倆相棲,這就是《致橡樹》,是愛情。
《致橡樹》讀后感 5
曾幾何時,這首舒婷的《致橡樹》是那個純真年代,我們對愛情最美好的追求。記得學生時代,我曾經無數次默誦和摘抄,總是渴望有那么一個和自己共擔風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愛人。多年的風雨后,在三八節來臨時,再看到這首詩歌,真是別樣滋味涌向心頭。不說當今的年輕人更加現實,用“高富帥、富美白”代替了當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樹,就單單是我們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貧富巨大差異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連連曝光,奮斗幾十年,買不下半間房的比比皆是,中國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而大病無錢看也層出不窮。國家的大政方針,真的'可以將人的價值觀改變,現在的年輕人不再讀《致橡樹》,他們尋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車、有房,愛情對他們,是奢侈品,他們是悲哀的一代,那對我們這一代追求著做不攀巖、不癡情,筆直矗立在風中的木棉呢,我們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終將相依,分離的終將分離,愿意奮斗的,繼續奮斗,喜歡安逸的,尋找安逸,互不打擾,依然如風中搖曳的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致橡樹》讀后感 6
《致橡樹》這一課其實講述的是詩人舒婷以詩歌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愛情觀。其實每個人的愛情觀各有差異,有的就如詩歌中攀援的凌霄花,有的就如林中癡情的'鳥兒,還有像泉源一樣,長年帶來清涼。
其實這一首詩歌如今被眾多讀者將其當作愛情詩來欣賞品味。同時詩人也表達出她的愛情觀念,她認為男女平等,兩個人一起就應該有同等的地位,可以有彼此的事業,但不管發生什么,兩個人都一起來承擔,快樂時彼此享受這份喜悅。
詩人以“木棉”和“橡樹”來喻女性和男性,表達出了女性也可以如男性一樣有同等的地位,也表明了女性如同木棉一般,有柔中帶剛的女性美。而橡樹則表示了陽剛的氣質以及偉岸的性格特征。
詩人舒婷以“木棉”以及“橡樹”兩個意象來描繪出她的愛情觀,述說出她對舊時愛情觀的態度,也表明了她自己對自己的愛情觀的追求。
而我則以“松柏”來意象我的愛情觀,我不需要他很有財,因為財富可以靠我們兩個一起積累;我不需要他很有顏,因為人終究會老去。我只想他是一個孝順,有上進心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跟我說,我們一起去解決,而不是他獨自舔著傷口。同時,我也希望他能是我的后盾,在瀕臨邊緣時,我想他能給予我力量,給予我意見建議,讓我重新站起來繼續奮斗。
人生很長,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漫漫長路……希望他能在對的時間出現。
《致橡樹》讀后感 7
《致橡樹》中,作者認為的愛情觀是獨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僅要同甘共苦,還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鳥兒”象征了“癡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險峰象征了“陪襯”……而這些都是她否定的愛情觀、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仿佛永遠分離卻又鐘聲相依。”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既然選擇在一起,那必定風雨同舟、甘苦與共。曾經,我問過媽媽,她和爸爸為什么會結婚,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于是就湊了個對,一開始也是性格很不適合,一直吵架,但是后來有了你,就開始慢慢體諒,慢慢相依,相互幫助。”也許愛情是陪伴,又或許愛情的最終是親情。但無論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經典“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詩中女子的癡情,鑒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癡情是信念堅定的表現,同時也只有信念堅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與共,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焦仲卿不癡情嗎?“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他為了她放棄了秦羅敷,放棄了官位,放棄了母親,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于是自掛東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黃泉,合葬墓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兩人終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蕭紅的生命中出現了三個男人: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蕭紅的命運是
坎坷的,她的愛情也是坎坷的,她總是在失與得之間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盡頭時,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駱賓基比蕭紅小了6歲,他是崇拜蕭紅,愛慕蕭紅的,他在蕭紅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斷的安慰蕭紅,給蕭紅最需要的關懷,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駱賓基給予蕭紅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愛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愛情要像劉蘭芝、焦仲卿那樣的信念堅定,要像爸爸媽媽那樣的相互體諒相互扶持,要像駱賓基對蕭紅那樣不斷的安慰與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與生命和我綁在一起,那樣畢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為之努力,不求相互獨立,志愿相互幫助,共同進退。
《致橡樹》讀后感 8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她的詩作多以自我情感為表現對象,以女性獨特的情緒體驗輻射外部世界,呈現個人心靈對生活熔解的秘密。
《致橡樹》這首詩作很早就接觸到過,可以說是舒婷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舒婷創作的風格清新、淡雅,沒什么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激情式的呼喊,更多的是樸素真摯情感的流露。
從《致橡樹》中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女性,對自己人格獨立的保持,對自我價值與尊嚴的肯定。她不想做“攀援的'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想做“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她想要的愛不再應該是一種依附,而必須保持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應該是平等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詩歌的結尾部分,舒婷寫了這么一句“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這句詩句意味深長,使得整部詩作有了一種升華,似乎不再限于男女之情。舒婷以“木棉”和“橡樹”作為象征,表達了一個更廣泛更深刻的主題。正如舒婷自己所說:“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與溫暖。我愿意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
《致橡樹》讀后感 9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第一節“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達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癡曲。
第二節“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說明木棉偏要打破愛情中只提倡為對方犧牲的藩籬,鮮明的表示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是必須與對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表明了戀人之間的并肩攜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象征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提出了現代女性所應有的愛情觀。那就是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都以“樹”的`形象出現。心心相印,互敬互愛,志同道合。男女獨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應有的光輝,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節“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表明戀人要“同甘苦,共患難。”正是愛情雙方都置身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幸福的境遇,他們都一同分享。“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達愛情的堅貞不僅表現在使自己忠實于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達到外貌的傾慕和形體的的結合,而要更進一步,把對方的工作崗位,信念和理想也納入自己的愛情懷抱。站在同一陣地,有著同一種生活信念。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
《致橡樹》讀后感 10
致橡樹一詩,采取“木棉樹”的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在當時的詩歌創作上,這種手法是具有開拓性的。橡樹是一種木質緊實而高大的用材樹,而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樹中最高大的一種。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的精心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的平等要求。詩人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花葉依風的舊的情愛描寫模式,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偏重于給予的互愛原則,完美地體現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建立在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的前提下。這種愛情觀極有思想含量和藝術震撼力,顯得無比的厚重。
詩篇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我如果是你--/絕不象攀緣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終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象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停留在這種情意綿綿的狀態,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種作用仍然沒有表達出愛情的全部力量。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這都是愛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滿足于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須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氣質的人,你是樹我必須是樹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平等地立于天地間。總之,兩人形象必須一致。
但這一致既不意味著要凌逼和擠迫對方,也不意味著兩者毫無區別,只是為了“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真是并肩攜手息息相通的情侶,那怕是一點微風掠過,都能引起共同的顫栗。他們心心相印,沒有誰能聽懂他們的話語。這木棉用一種為橡樹自豪、為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銅皮鐵干,/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又象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他們雙方不能互相取代,倒應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在這里,她毫不掩飾地頌贊橡樹的男性美和陽剛氣概,豪壯挺拔,鋒芒畢露;也對自身女性的柔韌氣質作了贊美:那豐碩的紅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標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紅花為何又象“沉重的嘆息”?我們可以從中感觸這位女詩人那種獨特的聲音和情緒:這聲音帶著痛苦的傷痕,這情緒染著憂傷的色暈。這聲音和情緒里融化了多少那個年代社會、親友、個人的陣痛、艱辛和掙扎!這沉重的嘆息是那么真實,以至把它擲之于地,便會濺出淚漬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她接著寫道:“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真正的愛情,當然應同甘共苦。他們表面上“仿佛永遠分離”,實質上卻根葉糾結,“終身相依”。只有這樣的愛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的偉岸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這里對愛情的“堅貞”提出了她獨特的見解:愛情的堅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實于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止于容貌的傾慕和形體的結合,而是更進一步,把對方的事業追求、理想信念也納入自己愛的懷抱,從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僅在形體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達到完美的結合,站在同一個陣地,擁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種目標,才算得上“偉大的愛情”。
全詩明麗洗煉、概括集中,作者運用了抒情主體擬物化的表現手法。詩中抒寫的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棉。寫法上也獨辟蹊徑,不去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卻用了一連串精妙的喻象從各個角度反襯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負。接著又從心理上對她的愛情觀作進一步的剝露,從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劃。在刻劃中用“嘆息”、“火炬”兩個意象對比,更深一層展示了木棉豐滿的個性。然后,又把“寒潮”、“霧靄”等意象鋪開對比,襯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樹這一愛情形象的典型環境。這就從四面八方突出而飽滿地表現了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上巧妙的比興、鮮明的形象、蘊藉而柔婉的調子,構成了全篇的獨立特性。全詩收束處,既是虛擬,也是實寫,虛虛實實,意味深長,富于哲理,開拓了題旨,對木棉的愛情觀加以理性的升華,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愛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堅貞倩影更為挺拔和崇高,顯得那么飽滿、美麗、鮮明!
《致橡樹》讀后感 11
無論是看小說、看電視還是聽歌曲里面總少不了有關"愛情"的字眼。"愛情"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簡單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說中寫得如此之"纏綿"好像也不會是歌詞中唱得那樣"輕松"。
它需要負責任需要從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或許這樣說來不如舉個例子。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結局就說明了真正的愛情意味著的是責任。只有這樣相愛的兩個人才會幸福才會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認為愛情首先應該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兩個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樹》中進行否定的"泉源"、"險峰"、"日光"、"春雨"一樣。如果連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沒有愛情可提。我認為男女雙方都有追求遠大人生理想的目標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愛情追求。
然后作者將自己化作木棉與男友橡樹的形象"站在一起"。他們身心相連共同面對人生。其實我很贊同作者強調的人的獨立意識。無論男女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事業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間彼此獨立。在彼此尊重、愛慕的基礎上攜手并進共同面對共同享樂。相互扶持依戀更愛對方的理想事業。
在我心中愛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奮進的!記得美國著名作家捷克·倫敦的小說《墨西哥人》的'一些情節說明了"愛情與崇高的目的相結合能撞擊出耀眼的火花"!
我現在16歲屬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時光。不過在這陽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滿無數誘惑就好像在路旁長著美麗而有毒的蘑菇一樣唯一能給我們安全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愛情不屬于現在處于學習階段的我們。我們畢竟還是少年生活的閱歷畢竟不多所以我們更應該清醒頭腦多思考未來的道路做應該做的事情!
我認為應趁著短暫的青春期盡可能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更廣的眼界不虛度光陰!我們若利用好這段時光待到長大成人該干一番事業的時候我們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嗎?!生活在成功和喜悅中的我們才是最快樂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個高中生過分地沉浸于承認的愛情之中將來也只會換來"后悔"二字!愛情不是甜言蜜語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雙方共有的責任。以現在的年齡來看我估計我們連最起碼的責任都做不到就更別提愛情了!
【《致橡樹》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橡樹的詩歌12-13
致橡樹詩歌06-12
致橡樹教案04-09
致橡樹教案08-24
《致橡樹》教案02-11
致橡樹教學設計08-05
教學設計《致橡樹》12-22
《致橡樹》的教學反思06-24
《致橡樹》原文解析08-09
《致橡樹》說課稿范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