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通用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1
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它既是構建合法社會制度的理論基礎,也是構建道德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廣泛滲透在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倫理學中,自古至今,歷久常新,成為哲學家、思想家探究的根本問題。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1971年),從公平正義入手,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論證了自由與公平、個人與國家、機會與結果等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力圖為現(xiàn)代西方社會重建“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他的學說,對西方政治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引發(fā)了西方學界對“公共理性”與社會行為、個人權利與社會共同體要求、個人價值與社會正義、社會多元與社會統(tǒng)一、自由與平等、民主與秩序等重大理論問題的廣泛討論,從而形成了當今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大繁榮局面,以致人們將《正義論》的出版視為“羅爾斯時代”或“羅爾斯軸心時代”的開始的標志。筆者認為羅爾斯的正義觀,其視野雖然限于一種“國內社會”,但是對于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回顧和探討他關于公平與正義、平等與效率等一系列觀點,并對我國的社會先行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思,對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將大有裨益。
應該說,羅爾斯《正義論》的邏輯還是挺清楚的,而且論證也特別的仔細而清晰,從演繹的和經(jīng)驗的兩條路證明了正義的兩個原則,成為能替代功利主義的新的倫理觀。羅爾斯走的是一條契約論的路線,繼承而又超越了傳統(tǒng)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鑒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試圖恢復社會的正義,堅持公平正義的理想,這樣一種堅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欽佩的,而且我覺得這是當下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堅持的理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了這樣的原則,那么社會也就會治理的更好了。可是,當前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中國,人們的思想都太過于功利了,人們把人當做手段而不是目的,從而更加注重發(fā)展一些工具性的東西,賺錢甚至成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個社會成為了一個技術型工具型的社會,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無助。我總在想,這樣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到底是社會體制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還是歷史的必然呢?
羅爾斯的回答必然是社會體制的問題,因為正義的原則還沒有被人們普遍的意識到接受并貫徹:平等自由并沒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們往往同意犧牲平等自由而換取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或者國家打著和諧的旗號去肆意的踐踏人民的自由權,機會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敞開,往往富裕的有權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出現(xiàn)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現(xiàn)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獲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會的發(fā)展也并沒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并不安居樂業(yè),他們對于自己所受到的損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極其的不滿和憤慨,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國,正義原則的任何一條原則都沒有得到貫徹和落實,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在中國能建立起來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還有多遠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為著中國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奮斗!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2
在讀完這本我自以為很難讀懂的書后,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難懂,相反,我讀懂了一些東西,一些我覺得很有用的東西——
在《正義論》的閱讀中,我感觸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義,就要知道為什么需要正義。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讀后感《讀后感》。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tài),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必須的狀態(tài)。
那么,反省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現(xiàn)實中的道德社會是什惡魔樣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國人的道德表現(xiàn),指責范的人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傳統(tǒng)道德基礎上混淪吞棗的道德觀念。很多都是僅僅在心領意會的共同道德認識基礎上做出。責任義務,權利自由,善惡公私等握在一塊。指責起來頭頭是道,但永遠缺乏社會根據(jù)和理論根據(jù)。沒有一定清晰的邏輯,如果叫他解釋,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過二條途徑來反擊。就是通過中國民眾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孝道和性善論來進行,即在把人同動物的區(qū)別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區(qū)別中進行認識,所以我覺得讀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于我們的道德建設和道德理論也很有意義。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雖然對于它的內容還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還是看到了正義的一種力量,一種反省,一種啟示,還是很有意義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3
讀完了這部巨著,對我觸動還是挺大的。剛逛了下豆瓣,發(fā)現(xiàn)給這本書作評論的人特別少,而且很多人反應這部書難度,我就突然對自己的信心倍增,因為我沒有覺得它難度,只是覺得羅爾斯是個太謹慎的學者了,總是不斷給自己設置理論上的限制,并且從先驗和經(jīng)驗兩條路徑來系統(tǒng)而仔細的論證自己的正義原則。
在第一編“理論”部分,羅爾斯主要從原初狀態(tài)出發(fā),為了讓原則更加的簡單而且易于推出,他還預設了無知之幕,由此,他論證了處于無知之幕狀態(tài)下的人們會傾向于統(tǒng)一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原則即自由平等原則,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及差別原則。雖然主要內容只有這么多,但是謹慎的羅爾斯花了整整一編來說明這些問題,包括對無知之幕的限定,對原初狀態(tài)的說明,以及為什么要假設這樣一個前提,通過與功利主義、直覺主義的對比,說明人們?yōu)槭裁磿x擇正義原則(最大最小值推理),正義原則有著什么樣的特征,而這兩個正義原則之間以及內部又有怎樣的詞匯序列,這種詞匯序列是如何形成的……總之,羅爾斯在不斷的與各種功利主義對比中,詳細而又全面的說明了正義的兩個原則是如何被選擇的。
第二遍“制度”部分,羅爾斯主要是描述滿足兩個正義原則的社會基本結構并考察它們給個人所帶來的義務和職責。應該說,這是理論應用于現(xiàn)實的制度和個人的部分。這也是使理論不至流于形而上的思考的重要一環(huán)。在應用于制度時有四個階段的序列,即接受正義原則、立憲階段、立法階段、法官和行政官員把指定的規(guī)范應用于具體個人階段,這四個階段也是去無知之幕的過程。而正義原則的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和差別原則在經(jīng)濟分配制度中也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羅爾斯還考慮用儲蓄正義來解決代際間的正義問題。至于在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部分,羅爾斯基于正義原則推導出了許多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如忠誠、承諾等。另外,羅爾斯還特別考察了社會出現(xiàn)不正義法律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而且人們還必須去遵守,因為這是過半數(shù)原則所通過了的,但是人們也可以通過非暴力的反抗和良心的拒絕等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4
《正義論》這本書,越往后看,越晦澀難懂。但也因此,讓我越來越喜歡這本書。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了書中的知識,也開始反思:哲學對我來說,有什么意義?可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或者說尼采的“權力意志”,磨練了我的毅力。而羅爾斯的正義思想,則逐漸鍛煉了我的思維能力。總之,到目前為止,哲學改變了我的內在。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哲學會給我?guī)砀唷5珜嶋H上,“毅力”和“思考能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就已經(jīng)很受用了。我也漸漸總結出了一些學習方法。知識就像水,探索知識的過程就像挖井。不一定要挖的很寬,但卻一定要挖的足夠深。
羅爾斯的“公平的正義”這一正義觀念,受了社會契約論很大啟發(fā)。社會契約論具體是什么,它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在此不做深究。雖然“公平的正義”與社會契約論一脈相傳,但我認為我們更應該看到“公平的正義”與“社會契約論”二者之間的差別。簡單來說,社會契約論是一種在歷史某一時期存在過的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產(chǎn)生的理論。而“公平的正義”,則以假設為前提。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理想的正義觀念一樣,“公平的正義”這一正義觀念,即是理想的。我個人這樣理解“公平的正義”:這種正義觀念,毋庸置疑是理想的。但它卻不像社會契約論那樣,目標明確的要解決現(xiàn)實社會的問題。而毋寧說,“公平的正義”恰恰是要為那些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理論提供一種指導。
《正義論》當中的兩段話,大概可以支撐我的觀點。第一段話是,為一個暫時被理解為同其他社會隔絕的封閉社會的基本結構,概括出一種合理的正義觀來。這一特殊情形的意義是明顯的,無需解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推測:我們一旦有了一種對于這種情形的正確理論,借助于它,其它有關的正義問題就能比較容易地處理了。只需做出適當?shù)男薷模@樣一種理論便可以為別的正義問題提供鑰匙。第二段話是,我相信,我們從理想的理論(idealtheory)開始的理由是,這種理論能為系統(tǒng)地把握那些較緊迫的問題提供唯一的基礎。我們也許還可以做一個不太恰當?shù)谖铱磥韰s很形象的比喻。人是由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由于干細胞的存在,我們才有了皮膚、骨骼、血液、五官、內臟等人體結構。似乎可以說,干細胞蘊含了一種可以變成人體各種成分的能量。于是,我似乎就可以說:“公平的正義”就好比干細胞,它蘊含了一種可以變成各種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理論的能量。在此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如果一種理論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那么恐怕無論這種理論的目的是多么的好,其本身仍然存在缺陷。正如一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無論它多么的想解決與之對應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其本身仍然無法徹底消除這一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
因此,在羅爾斯看來,一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如果能最大限度上解決某一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這種正義觀念就是有存在的價值的。那么在這層含義上看,“公平的正義”,作為這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及類似于這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的其他正義觀念的抽象,在羅爾斯看來,就必須是絕對的平等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種絕對的平等,羅爾斯假設了一種原初狀態(tài)作為輔助。這種原初狀態(tài)如同社會契約論里所講的自然狀態(tài),但二者仍然存在差別。正如《正義論》中所提到的那樣,這種原初狀態(tài)當然不可以看作是一種實際的歷史狀態(tài),更非文明之初的那種真實的原始狀況,它應被理解為一種用來達到某種確定的正義觀的純粹假設狀態(tài)。這一處境(situation)的基本特征是:沒有一個人知)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們特定的善的觀念或他們的特殊心理傾向。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veilofignorance)后被選擇的。這可以保證任何人在原則的選擇中都不會因自然的機遇或社會環(huán)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在這一原初狀態(tài)下,由于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和他人處在社會的什么位置,因此每個人不僅希望自己是處在社會最頂層的那一個人,同時也都會擔心自己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那一個人。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人和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共識。在這樣一種共識的基礎上,人們在選擇正義原則的時候就都不會考慮社會地位(包括階級地位、個人天賦等因素)這一條件。因為社會地位這一概念對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確定的。由于他們每個人都會這樣選擇,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共同的確定了一個考慮到所有人的正義原則。亦即羅爾斯所說,這說明了“公平的正義”這一名稱的性質:它意示正義原則是在一種公平的原初狀態(tài)中被一致同意的。概括的說,羅爾斯在原初狀態(tài)中,建立的平等是一種從出發(fā)點就開始的平等。
如果在一開始人們就確定了一種正義原則,并且這種原則是被普遍接受并且是絕對正義的,那么由這一正義原則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就是絕對正義的。由這一社會制度所決定的社會結構,也是絕對正義的。《正義論》中提到,在選擇了一種正義觀之后,我們就可推測他們要決定一部憲法和建立一個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等,所有這些都須符合于最初同意的正義原則。我們的社會狀況如果按這樣一種假設的契約系列訂立成一種確定它的規(guī)范體系,那么它就是正義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5
約翰·羅爾斯(JohnRawls1921—),美國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1921年生于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1943年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以后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1950—1952年)、康奈爾大學(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學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學(1962—)任教,現(xiàn)為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
《正義論》一書是羅爾斯積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fā)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fā)展成為一個嚴密的條理一貫的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tǒng),試圖代替現(xiàn)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論。
羅爾斯有一句名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不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糾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每個人都擁有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層面)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深入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要妥善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社會各方面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時化解各種社會風險。其次,(決策層面)制定法律法規(guī)、政策措施的時,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要綜合考慮給群眾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現(xiàn)實利益,要找準最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具體利益的平衡點。第三,(操作層面)要高度關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發(fā)展和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困難和問題,對困難群體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第四,(制度層面)要建立健全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長效機制,有關促進公平正義的改革措施必須整體推進,相互配套,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jīng)濟與社會等多種手段,使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果。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6
在寫讀書筆記之前,我想談談讀了這本書幾節(jié)之后給我的感受。拜讀羅爾斯的《正義論》,個人認為理論性太強,又太深奧,大多沒有讀懂,只是了解了許多新的概念,雖然有的是過去知道的詞語,但羅爾斯都有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諸如,正義,正義觀,公平的原始狀態(tài),契約論等等,很簡略地將書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哲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法學等多門學科。初次接觸這本書的第一章的前幾節(jié),雖然就像之前說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興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讀,也希望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懂得很多道理。
羅爾斯在開篇論述正義的作用時就直接認為,人類社會的第一美德有兩個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義,并且二者是不可調和、決不妥協(xié)的。其中,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題,人們在達成其他協(xié)議之前,首先要就社會制度的原則達成協(xié)議。然而這種締約不是一種實際的歷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tài)中的選擇的結果,它是互相冷淡的個人在無知之幕背后的選擇。下面,我想就“公平正義原則的原始狀態(tài)和證明”進行簡要分析。
羅爾斯說過:公平的正義并不是一種完整的契約論。因為契約論的思想顯然可以擴大應用于選擇一種或多或少完整的倫理體系,就是說,擴大應用于一種把不但對正義而且對所有美德也同樣適用的原則包括進去的'體系。也就是說,正義即公平觀以及它所體現(xiàn)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類觀點所涉及的范圍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會提出類似的結論,這些結論可能更加吸引和新穎。然而要像羅爾斯一樣,要證明這些具有相當普遍性的道德常識,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說服力,卻是異常艱難的。因此,我們只是在意羅爾斯的結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羅爾斯是如何證明的,即這些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只有這樣做,我覺得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羅爾斯的思想;亦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些錯誤與批評,因為羅爾斯在正義論中的論證體系是非常嚴密的,邏輯性非常強。
首先必須對原初狀態(tài)要有正確的刻畫。原初狀態(tài)相當于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狀態(tài),它在歷史上并不真實存在,它只是在思維中的一種狀態(tài),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結論卻對現(xiàn)實有巨大的作用和參考價值,我想這就是羅爾斯要提出原初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羅爾斯是這樣定義原初狀態(tài)的:“它是一種期間所達到的任何契約都是公平的狀態(tài),是一種各方在其中都是作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選擇的結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會力量的相對平衡所決定的狀態(tài)。”當然,原初狀態(tài)必須具有一定的背景環(huán)境,而且也會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們排除受到偏見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狀態(tài)目的在于建立一種公平的程序,從而使達到的每一個同意的原則都將是正義的,也就是試圖通過程序上的正義,達到實質上的正義。“我們必須以某種方法排除使人們陷入爭論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引導人們利用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以適應他們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羅爾斯假定各方都在無知之幕之中。無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無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體力、智力等方面的運氣;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特定的善的觀念或他們特殊的心理傾向,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正在經(jīng)受環(huán)境的制約,他們也具有選擇正義原則所必須的一般知識。
因此,無知之幕的假設,使原初狀態(tài)擺脫了歷史和現(xiàn)實的性質而成為純粹理性的虛擬,也最終排除了訂約各方的特異性,使他們成為抽象的、一般的人,排除了一切會影響到原則選擇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排除了一切會妨礙人們達到意見一致的沖突因素。這就使契約已完全不是現(xiàn)實的契約,訂立契約的行為變成了對原則的選擇,這種選擇實際上已不是在各方之間進行,而是在一個人的腦子里進行。也就是說,一個知道自己的人會明確的選擇對自己公平的原則。但是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此一無所知,那么他必須代表全部人選擇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則。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7
大一第一學期的時候,學院舉辦了一個讀書沙龍的活動,就是那時,我讀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一書。關于這本書,本人覺得很有深度,其實我多少有點看不明白的,或者我根本駕馭不了這本書。
《正義論》這本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正義的,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正義兩字只能跟道德聯(lián)系起來,正義是一種道德行為,但是羅爾斯所認識的正義確遠比我所認識的要復雜,它涉及了政治、經(jīng)濟、道德等領域。作者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chǎn)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羅爾斯在《正義論》當中提出了關于正義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原則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前者要求在進行分配的時候,如果不得不產(chǎn)生某種不平等的話,這種不平等應該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們的最大利益,就是說,利益分配應該像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傾斜;后者要求將機會平等的原則應用于社會經(jīng)濟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術與動機的人們享有平等的獲得職位的機會。我覺得這兩條原則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現(xiàn)狀和廣大人民的需求,首先,現(xiàn)實中每個人都存在著各種差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公平的機會,而人們恰恰就是需要平等的自由權和公平的機會。
羅爾斯把既存的主導西方社會的正義理論分為兩大類: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和直覺主義的正義觀。但是羅爾斯對功利主義和直覺主義都是不贊成的,而且尤其反對功利主義。認為在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始終占據(jù)上風。道德哲學是社會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礎之一,不改變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哲學,使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各種體制。從這點出發(fā),羅爾斯便把功利主義的正義觀當作了批判對象。
根據(jù)《正義論》的內容,羅爾斯確信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存在著幾個弊端:
(一)它沒有揭示自由和權利的要求與社會福利的增長欲望之間的原則區(qū)別,它沒有肯定正義的優(yōu)先原則,正義否認使一些人享受較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shù)模谓灰缀蜕鐣娌荒艹蔀榉恋K基本權利的理由;
(二)它假定一個人類社團的調節(jié)原則只是個人選擇原則的擴大是不足取的,這里沒有把人們將一致贊同的原則視為正義的基礎,其原則內容無法成為調節(jié)全體人的宏觀標準;
(三)它是一種目的論的理論,用最大量地增加善來解釋正當?shù)睦碚摚嬲恼x原則是事先設定的,不能從結果來看正義與否;
(四)它認為任何欲望的滿足本身都具有價值,而沒有區(qū)別這些欲望的性質,不問這些滿足的來源和性質以及它們對幸福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如怎樣看待人們在相互歧視或者損害別人的自由以提高自己的尊嚴中得到快樂的行為。這里直接表現(xiàn)為對功利主義的批評,也間接地批評了西方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公正現(xiàn)象,如分配不平等,欲望至上,種族歧視,貧困問題等。
雖然我并沒有了解到西方的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但是。從這點中我的確認為羅爾斯是個正義之人,而且極具挑戰(zhàn)精神。所以我非常敬佩羅爾斯先生。
《正義論》作為經(jīng)典,博大而精深,基于它的難度,我也不能做太多的評價,并且我覺得自己有機會應該多看幾次。另外,關于正義,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正義變得越來越貧乏了,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堅持正義……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通用7篇)】相關文章:
正義·自省作文12-02
正義的反義詞11-18
正義作文400字五篇03-11
正義作文400字5篇02-20
蘇軾《賈誼論》讀后感范文07-07
論時間作文通用6篇02-25
《人口論》讀后感作文700字07-14
《老人與海》讀后感:論英雄01-11
論開卷是否有益作文(通用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