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讀后感(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庖丁解牛》讀后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庖丁解牛》讀后感1
課文《庖丁解牛》是《莊子·內篇·養生主》里的一則寓言故事。《養生主》主要闡述養生的要領和方法。莊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盤結牛體比喻人,以筋骨盤結的牛體比喻充滿著錯雜的人類社會。以為不會操刀的人又砍又割,徒勞傷筋,又吃力又不討好;不懂道理的人處事損形耗神,勞累而無效。但是,若要保全刀刃,就要盡量避免切割筋腱骨骼;若要保養身心,則要避開社會的矛盾沖突。
課文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繼承并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成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的著作被列入《莊子》一書,他的散文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想象奇特,構思巧妙,善于運用語言、比喻及夸張等不同的修辭手法。他把深刻的哲理闡述得格外精細入微,形象生動。若把莊子比喻成星星,那他便是夜空中那最耀眼的星星。此外,中國是屬于思想家的年代,而“天道自然,養生全身”這八個字,已向人們傳播著此思想。
《庖丁解牛》假托庖丁為惠文君解牛的故事,闡述著莊周的“養生之道”,他的客觀意義已遠遠超出這個寓言主觀意旨。讀者從文章中除了能為庖丁解牛的高超感到驚訝,還能領悟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的累積經驗,虛心向學,就可以像庖丁一樣,認識及掌握事物的規律后,可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的高端境界。
這篇文章分成三個不同階段。首先,第一階段是讓讀者欣賞“解牛之美”,作者先闡述解牛的場面。接著,第二個階段是借用文惠君的贊嘆和提問,說明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將庖丁的解牛細節一一生動的敘述。最后,作者比較了庖丁、良皰與族庖的階段。他運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體現了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得到解牛之道。
總的來說,這篇課文——《庖丁解牛》讓讀者除了領悟到養生之道,還學習到通過如何不斷積累經驗,反復實踐以提升自我的個人水準。大家都知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個簡易明了的道理。廚師的刀工需要時間磨煉而成;飛機師也得進行培訓,自我的實踐與練習才能達到當飛機師的水準。凡事都有隱藏的精華在內,必須堅持信念,耐心地提升自己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并把自己推到更好的水準。
《庖丁解牛》讀后感2
莊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詳盡的描述了庖丁為文惠君表演解牛之術,令文惠君嘆服,并從中悟到了養生之道的故事。
所謂“養生”真正之道,不僅是身體外部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純凈。在當今注重物質而忽視精神內在的現狀下,保持一顆純凈的心靈,何其難也!
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對名、利、優越物質生活的追求,令人們奔波勞頓,疲憊不堪。在這種境況下,養心就顯得尤為重要。經常將心靈的包袱放置一旁,時常清理清理心靈堆積已久的垃圾,暫且將世間勞形勞心之事拋開,心靈就會放輕松,明亮、暢快起來。養生與養心同時進行,方可達到莊子所說的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中另一層含義,便是遵循自然之道。世界萬物皆自然生成,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延續著,而作為廣泛的自然界中渺小的人類,卻試圖根據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改變自然、創造自然。殊不知這種自以為是、有違天理的行為給人類帶來了多少毀滅性的災難。近幾年來各種各樣的疾病、慘重的災害,不正是人類瘋狂掠奪,不尊重自然的結果嗎?
作為人類自身也不滿足于自然之態,違反常理,不惜一切代價改變自己的外貌,從而弄巧成拙,給自身帶來很大的傷害,甚至是一生的遺憾。其實,殘月也是一種美,一種令人怦然心動的詩意美,一種自然之美。刻意去追求外在的完美,本身就失去了真實感,這種經過修飾的美始終是虛假的,不會打動人,更無魅力可言。
尊重自然之道,將人類無止盡的欲望降到最低,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滿目瘡痍,也不會因為自己行為造成的后果而懊悔不已。
《庖丁解牛》讀后感3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對莊子的養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并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只烏鴉。這只烏鴉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里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明白蠻干,“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并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烏鴉,它之后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里,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只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后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么力氣就獲得成功。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留意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應對種種困難,仍能持續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為他掌握了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養生——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采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為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莊子稱贊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誠然,人生中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也應當是一種藝術,應當有其自身的節奏與韻律。社會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詩意地享受著人生。
《庖丁解牛》讀后感4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未我們展現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廚師,莊子為了寫好這一人物,確實煞費苦心,運用多種描寫之技巧,多方法、多角度地描寫、刻畫庖丁這一形象。
首先,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這是一個何等壯觀的場面,旌旗獵獵,甲光閃閃,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將軍士兵簇擁前后,文惠君高高在上,全場鴉雀無聲,“砉然響然,奏刀騞然”清晰可聽,成百上千雙眼睛盯著庖丁。只見庖丁手“觸”、肩“倚”、足“履”、膝“踦”,一氣呵成。其技術之熟練,“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動作之優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令文惠君脫口贊賞“嘻,善哉!”全場無不為之歡呼雀躍。
其次,文章從正面描寫庖丁技藝之卓越:文章一開頭就描寫庖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通過這些正面描寫,一個動作嫻熟而瀟灑的庖丁展現在我們眼前。再加上“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語言描寫,使得庖丁的正面形象更加豐滿,不但技藝高超,而且謹慎小心,還充滿自信。
文章更多的是側面描寫:通過文惠君兩次的“善哉”,表明庖丁技藝確實高超,能夠讓一個國君拍案稱奇的人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一把屠刀用了十九年,且“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由此可見技藝很不一般,要知道“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呀。這也是運用了對比的描寫方法,通過“歲”“月”與“年十九”的對比,庖丁那非凡超群的技藝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文章從視覺和聽覺方面來描寫,使人有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文章開頭一連用了5個動詞,從視覺方面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從聽覺方面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砉”、“騞”,并把這聲音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從而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讀后感5
庖丁是一位技藝非常卓越的`廚師,這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我們無不為庖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的優美嫻熟的動作和“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玄妙悅耳的聲音所傾倒。同樣也會發出“嘻,善哉”的贊嘆。
庖丁又是一個好事明理的智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一個廚師,能從從事的職業中明白事理,確實不易。特別是“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令人發聾振聵。
庖丁還是一名善于思考的學者。庖丁“初解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在庖丁的眼里,“未嘗見全牛也”,其原因是“以神視而不以目視”,從而達到“官欲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做事能“依乎天理”“而因其固然”。要是我輩度能這樣,何愁問題不解決,事情難辦成?
庖丁是一位持之以恒的士者。“十九年”如一日,“依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固然”“經肯綮之未嘗”,以致“解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庖丁又是一個謙虛謹慎的行者。他雖能“官欲止而神欲行”,達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境地,但“每至于簇”仍“,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直到“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才“提刀而立”。
庖丁還是一名專注而自信的能者。他做事時何等的專注,所有的動作“莫不中音”,而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乎”出了他的自信,特別是他,解牛后“提刀而立”,并“為之四顧”的“躊躇滿志”的神色,不知迷倒當時多少少女的芳心。
庖丁更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文惠君的一句“技蓋至此乎”,就引出了庖丁這一番精辟的言論,這很明顯是想在文惠君面前表現一番,以求得文惠君的重用。不然何不像賣油翁那樣以一句“無他,但手熟爾。”來回答簡潔明了。可誰知文惠君是一個糊涂之人,僅以一句“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搪塞,令庖丁大失所望。要不然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要加上一句“庖丁起于庖”。
《庖丁解牛》讀后感6
有太多的學者留下教誨,太多的道理等待著我們探尋。
在日光燈暈染了一片墨色時,我仿佛看見庖丁穿著棉布粗衣,手腳并用地給文惠君講述他解牛技藝高超的原因。
我這天要談的僅僅是一小點——“善刀而藏之”,它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在文中是說不要過分炫耀自己的技能。但是,自斂其才是對的嗎?
當今世界,只有具備真才實學才會有光明的前途,只有不斷地磨練自己才可能成功。在課堂上,在社會上,你不展示才華,就無人能發現你的才華。當你躊躇著該不該把握機會時,早已被別人搶先一步。才華就像一雙手,成功就是那帶著刺的玫瑰,只有敢于冒著被刺的危險,才能采摘到芬芳的花朵。
如今,沒有人會因你的錯過而可惜,當你隱藏你的才華時,你的才華就很難會得到展示。也許有人認為自斂鋒芒是對的,我深以為其不然。當你找工作去投簡歷時,要做的是將自己的才能釋放到最大化;當你在工作中想得到領導的垂青時,要做的是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最優化,如是而已。
試問,倘若庖丁真的自斂其才,還會有這樣的故事嗎?他有可能以平民之身與文惠君交談嗎?——當然不可能。
社會分三種人,一種是泛賣勞動力的人,他們將自己的勞動力做到最好,去泛賣它;第二種人是管理者,他們是去管理第一種人;最后一種是資本家,公司的所有運作由他們說了算。請問,你想成為哪一種人?
所以說人人都要努力展示才華。讓我們向陽光狂奔,展示屬于我們的耀眼。
【《庖丁解牛》讀后感(通用6篇)】相關文章: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02-25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12-19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7篇02-25
《庖丁解牛》名師優秀教學設計12-28
【精】庖丁解牛的歷史典故01-06
庖丁解牛散文讀書筆記09-10
庖丁解牛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1-23
高中《庖丁解牛》文言文翻譯及賞析10-28
邊城讀后感通用15篇02-18
圍城讀后感通用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