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
讀書就像饑餓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書是人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收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哲學家與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聰明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小掌璽大臣。“
《論復仇》中培根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復仇才是正義。“《論逆境》中培根說:”人美德猶如名貴檀木,只有在烈火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芳香。正如惡劣品質會在幸福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論善良》中培根說:”善良是人類一切精神道德品格中最偉大一種。“《論友誼》中培根說:”人生命是有限,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與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哲學家與思想家,他對所談及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獨到見解。在他談論中,透露出培根不同個性側面——熱衷于政治培根,自強不息培根,富有生活情趣培根,工于心計,老于世故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語言,優美文筆,透徹說理,迭出警句,在世界文學占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而且這是一本使人上進好書!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2
《培根隨筆》從朋友那里聽說講的是有關于生活的,一向對書好奇的我經不住誘惑就從朋友那里借來了這本書。讀完后發現它講的不僅是有關于生活的更有關于人心的理論。
書中主要寫了58片的隨筆,例如有:論友誼,論自私,論逆境……粗略一看難道不正是我們生活中的。最令我有所感觸就是論友誼,論逆境以及論死亡了。
論友誼,大家都知道友誼就像是我們生活里的調色劑,可以不斷的改善我們的生活;友誼還像黑暗中的明燈,在你快樂時,他能陪同你一起快樂,在你傷心時,它能陪同你一起傷心,在你迷路時,他能幫你找到路的方向。在小學的時候,我認為友誼就像是海底的珍珠明亮而又遙不可及,撈又撈不到,找也不找不到,直到他被海浪沖到沙灘上時,我好奇地撿起它,心中那種若喜若狂的心情,在心底一直顫抖著,我很珍惜它,因為這是我一直渴望的友誼啊!
論逆境,自從小學升初中后,班級里的人幾乎都散了,更可怕的事是席卷而來的學習壓力,我曾經在一次又一次的黑暗中不停地跌倒,我嘗試過不停地爬起來,但當自己筋疲力盡的時候,我已無力去掙扎,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這股黑暗是有多么的可怕,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當我頹喪失,腦中慢慢的浮現了一遍又一遍的重現,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黑暗而是人們那早已要放棄的心啊!我知道這是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不去面對它,那我又要怎么才能成長呢!
論死亡,死亡誰都畏懼,當然關鍵是如何才能不怕死亡,要想清楚的我們應該為誰而死,還記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為了自己的祖國才寫出了這樣慷慨激昂的詩句。當然了,如果你的人生每天都過得很幸福,很充實,你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那我們還會畏懼死亡嗎?
《培根隨筆》給了我很多關于人生的啟示,希望大家都能去閱讀它。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3
讀罷《培根隨筆》,我感到自己也被培根閃著理性光芒的思想所感化了,這本薄薄的隨筆集,凝聚著培根對人生的感悟、對現實的評價,其中,《談美》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若問起美到底是什么?我想這世上沒有誰能夠真正地說清。若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但凡見到一個陌生人,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必定是從外表所得,而不是立刻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內心,所謂感性認識即在于此。而培根在《談美》中則重點論述了我們應如何看待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確,世上有多少人有著俊美的外表,有著高尚的情操,更是不會有十全十美之人,正如培根所說,絕色美人另有大德者難得一見。正因為此,我們更應注重內在的光輝,做最好的自己。
但現如今,茫茫人海之中,有多少人只注重了外表的美麗他們打扮的新穎出奇、花枝招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內在美出口成臟,踩著皮靴高傲地走過天橋,不屑地望著路邊背著袋子、拾著瓶子的老人,絲毫不存悲天憫人之心,如此之人,比不上站在他們背后默默無聞的人們,就像書中所說的:美德猶如寶石,鑲嵌在素凈處最佳。一個打扮并不華美但舉止端莊而嚴肅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即使他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會受到眾人的尊重。
正如培根所言,形體之美要遠勝于顏色之美,行為之美又遠勝于形體之美。我們所崇尚的行為之美就是舉手投足之間的動人,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也是內在美的完美折射。只有將內在的自己做到最好,不斷的追求新的知識,因為追求是人生中最美麗的渴望,在追求中灑下的汗水,灌溉著的、等待著的,是成功之花的含苞欲放,等待著、追求著它的開放,來裝點我們的回憶,這是我們對自己的勉勵,也是對人生的充實,若能做到不懈地追求這一點,我們也就離美不遠了!
隨著我對美淺顯的思索,培根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智慧、冷靜而又轟轟烈烈的印象,他激勵著我不斷地追求,追求那一種美麗,那種最充實的人生,這,也是我作為一名初中生所應該做的。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4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真正始祖”科學家,出生于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并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后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態度和想法。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于各種方面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角色,他給我們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并告訴我們:“從哪里跌倒就從那里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讀書筆記 )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蘊涵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并茂,文采飛揚人。而培根正是這樣一個人,他隨筆展現了他文采,展現了他人格,也展現了他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道理。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5
培根是英國著名學者,作家、思想家與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感觸與收獲,他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說論是我們人生上缺點與優點以及人生觀。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他談及問題有發人深省見解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語句是培根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著智慧光輝。
就比如說文中”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嫉妒心,培根所寫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嫉妒心。什么樣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樣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說:”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于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清高高潔,菊花高尚,牡丹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丑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人,并不是那樣,也許外表丑陋但內心并不丑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那些容貌雖美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與心靈之美。世界上萬物都有她美麗存在,只是每個人審美角度與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大雪等等,對于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保護自然界生態環境是最重要。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6
在我兒時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了解到了真正他。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執著,對政治熱衷,對生活熱愛,對理想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精神與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都是美、德兼備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與內在美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進步思想與崇尚知識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進步。培根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導師,每當我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而且每個人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事物與追逐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嘛!應多看看別人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基礎。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7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讀書筆記。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意義深刻,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許多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熏陶指導,讀后感《《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讀書筆記》。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后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美》,美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它包含著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視內在美。就如培根所說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遠都有,但是內在美卻可以。所以我們要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體現出一個人舉止談吐的高雅,心靈的純潔。《《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讀書筆記》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8
黯淡的天際幾點疏星仿若洞析著人間,流星劃過“眉梢”,縱使遙遠渺茫,卻重重地在我靈魂的最深處烙下了印記。
人生不過轉眼的時光,過客匆匆,歸人踏過,也僅僅遺留下幾段足痕。倘若當真等到花敗人老,才始明白光陰何其彌足珍貴,怕只怕空余滿腹嘆惜。其實,如此人生又有何意義?而培根卻與常人的感觀大相徑庭,他將畢生的信念大化,向著心中的目標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許這才是面對大千世界理應有的態度。他始終堅持著“知識就是力量”,并且為之付諸了行動。當冷眼看遍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時,炯炯的目光中溢出絲縷的淡然正彰顯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滅的才華。即使靈魂離開了人世,但起碼他在人文悠悠的長河中簽上了曾存在的痕跡,至少他燃燒了幾個世紀!
歷經了十幾年風雨的我,如今卻也能淺嘗到他語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經鐘愛于歇于林間細細品味《談習慣和教育》中那句“國家和政府日鼓勵已經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種子”,如今觀當前局勢,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看來,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來,美德的源泉無非是固邊的行熏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無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徑往往直接影響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卻不盡如人意,高等學府不過是度量未來薪金的標準,莘莘學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無法洗凈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終引起的是習慣的惡性循環。這便是無數罪惡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牽涉的負面影響的確是數之不盡的。
凡事皆有因果,習慣同樣并不例外。只有優良的教育以及獨立的人格才能壓制邪惡的習慣,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而這過恰恰是我們應為之奮斗的指標。面對種種過錯,“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計才能造就輝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隕落,但《培根隨筆》的光芒依舊在照亮著后人……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9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思想家與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與收獲,他的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說的論是我們人生上的缺點與優點以及人生觀。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談及的問題有發人深省的見解的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就比如說文中的”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寫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樣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樣的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說的:”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于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的清高高潔,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的丑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并不是那樣,也許外表丑陋但內心并不丑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雖美的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與心靈之美。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她美麗的存在,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角度與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的大雪等等,對于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的。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的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的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0
讀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的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收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哲學家與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聰明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
《論復仇》中培根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論逆境》中培根說:”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的。“《論善良》中培根說:”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論友誼》中培根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的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與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與思想家,他對所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在他的談論中,透露出培根不同的個性側面——熱衷于政治的培根,自強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占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而且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1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的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了解到了真正的他。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與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與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2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當我翻開他的隨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么短的文章能寫出些什么道理來呢?可當我耐心讀下去的時候,一點一點的驚奇慢慢蔓延在我的心頭: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好像有著自己的價值,每句話都好像在訴說著一個哲理。
在他的隨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和《談友誼》。
美,是自古至今人們談論的永恒話題之一,而每一個人對于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培根也寫了一篇《談美》。培根把美分為了內在美和外在美,他說:“論及美,容貌美勝過膚色美,文雅得體的舉止美又勝過容貌美。”我想,在培根心中,外在美勝過于內在美,當一個人雖容貌不如人意的時候,他的德行舉止卻位于人上,那么,他就是美的。而現在更多的人只注重于外在美,用形形色色的化妝品把自己的外表包裝的光鮮亮麗,但卻不注重于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文明,那么即使他的外在如同仙子般美麗,那他也稱不上是美的,所以,讓我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也注意提升我們的內心修養,讓我們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而《談友誼》這一篇中培根提出了這么一句話,“一個人在自己角色演不好的情況下,要是再沒有朋友,那他只好下臺了。”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朋友,那么,孤獨、寂寞只有自己承擔,快樂也只是自己獨享。當碰到困難時,沒有人激勵;失去信心時,只能等待著徹底被擊垮。而有了朋友,你可以把快樂向他們訴說,讓快樂加倍;你可以把憂愁向他們傾吐,將憂愁稀釋。這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嗎?
《培根隨筆》如同一杯值得讓我細細品味的好茶,讀熟它,讀透它,對我們的人生將不無裨益,也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3
財富,被培根稱之為“德行的包袱”。在當今社會,財富對于人們來說并不陌生,但人們對于財富的看法卻不同。有的'財富是人們人生價值的體現,有的財富是人們內心丑陋的根源。
“德行的包袱”,大概就是好品德的累贅,好行為的驗證品吧。所謂包袱,我認為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體現在財富之源的充分涌流可以推動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壞的一面,是人們心中對財富的過分向往而起的歪念。或許很久以前,人們的社會是平等和睦的。
生財之道,方法甚廣,可為了“萬鐘”,多少人為了得到而“不辯禮義”。所以邪門歪道和不良的風氣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人們不擇手段,使道德底線崩塌,又合乎什么“禮義”呢,這恐怕就是包袱了吧。“財富如果從魔鬼手中得來(如蒙騙欺壓等不正當手段)就來的很快”,正所謂此,但得到財富的同時,心也被魔鬼控制了。
那么,人們心中就有了一種情緒——貪欲。個人認為貪欲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怕的東西。人們有時因為它而喪失了理智,可它又是人之常情。誰都無法做到像莊子那樣清高自守,真正的淡漠名利,把其看作身外之物,但人們一旦無法控制自己渴望財富的心,后果也不堪設想。
財富可以是帶著光環的怪物,它可以讓你光芒四射,也可以讓你頃刻滅亡。故對于財富,總是要客觀看待,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對于財富更是如此,不要盲目,學會滿足,學會分享,試著淡泊,一個人享受的財富是有限的,但當反哺社會時,它會變得無限大。去嘗試在物質世界找到財富的正確的存在意義。
但愿人們可以覺悟,把財富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到對待財富的正確方式。
但愿人們在不安的財富世界里安靜的淡泊。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4
《培根隨筆》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初讀這本書,培根的博學多識使我震驚,從貴族到貧民,從無神論到迷信,從性格到品質,從消費到貸款……培根的文章幾乎寫到了各個知識的角落。
細細品味一下,培根的文章蘊藏著很深的哲理。就拿培根的《論美》來講,他以這篇文章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這篇文章著墨不多,卻十分精彩,說理透徹,語言優美,讓人真正理解了美的內涵。
除此以外,培根還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優美詞語、句子。如“我寧愿相信圣使徒傳,猶太經典和《古X經》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話,也不能相信這宇宙只有軀殼而沒有一個作為主宰的精神和靈魂”;再如“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還有“讀書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讀書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之類有著豐富哲理和優美詞語的句子。每句都是經典中的精華。
如果你再稍稍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培根還在書中舉了大量歷史上的經典范例,神話中的優秀故事,以及名人名言來證明自己的理論。不僅如此,你還會在他的書中找到很多帝王、名人的名字以及有關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到培根幾乎對歷代帝王了如指掌。像“假使他不曾成為帝王,大家或許會相信他有雄才大略,有能力治理國家”這句塔西佗批評卡爾巴的話;《圣經》中的“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給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西塞羅的評論“只愛自己卻不知怎樣愛別人者終會引火而自焚”也都名列其中。
至于古代帝王及名人的名字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如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等等。我很難想象,培根在那個沒有高科技,只有書籍的年代是怎樣記住這么多東西的。也許他費了很大勁記住;也許,他有一個自己的記錄本,專門記錄這些知識。總之,他一定下了苦功夫,才練就了這個自己。
培根,一個傳奇人物,他以書的形式給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給人以震撼與知識,也同樣洗滌了人們的心靈。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15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于官場運作的培根!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 讀《培根隨筆》有感 。
【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茶――讀《培根隨筆》有感】相關文章:
《培根隨筆》讀有感700字07-03
讀《培根隨筆》有感900字08-09
培根隨筆讀有感作文600字07-02
讀培根隨筆讀書筆記4篇03-10
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0篇03-11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品一杯香茗10-19
最新讀駱駝祥子有感隨筆02-17
讀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有感(教師隨筆)12-06
《培根隨筆》的讀書筆記11-14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初三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