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后感5篇,歡迎大家分享。
阿q正傳讀后感5篇1
上回說了阿Q飽受趙太爺的唾罵,既可憐又可悲 ,這回,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三章,我們今天再接著說。
第三章的題目是《續優勝記略》,阿Q雖然常常優勝,那是因為趙太爺打了才出了名的。他付過二百文酒錢就躺下了,他想:我已經是趙太爺的兒子了,以后就沒人不敢不尊敬我了。從此以后,他總是認為大家愈來愈尊敬他了。一年春天,他見王胡在那里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嚼,咽下,阿Q也學著他的樣子把衣服脫下來,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越嚼越硬,就吐到衣服上,王胡生氣了,把阿Q拽起來打了好幾下,然后就把阿Q扔出六尺多遠,常常感到優勝的阿Q真正感到屈辱。然后又碰見趙太爺家的大兒子,又是阿的Q對頭,因為大兒子有一條假辮子,阿Q說了他一句禿兒,驢,大兒子拿起棍子就打阿Q,阿Q就想:這是他人生中第二件被屈辱的事。然而,阿Q反倒把氣撒到小尼姑身上,去欺負比他弱的人,把小尼姑氣哭了。
在那個時期,阿Q是魯迅筆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他的“優勝”讓我漸漸開始注意他了,他的“優勝”真讓我有點兒擔心了,我想對阿Q說:“阿Q,請你不要想自己總是優勝的,你應該想想別人為什么嘲笑你、打你,尊重你了嗎?你又尊重別人了嗎?你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通過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讓我明白了:那個年代的社會風氣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使阿Q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我覺的,作者想宣泄這個社會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阿Q正傳》用戲劇的色彩表達悲劇內容,讓我感覺到有種劣根在阿Q身上體現了出來,就是:麻木不仁、茍且偷生,自欺欺人......這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
用阿Q對比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我知道了阿Q并沒有讀過書,所以在那個時候,稍微讀過一點書的人,就可以仗著自己讀書多欺負像阿Q那樣的農民,真是可氣!
阿q正傳讀后感5篇2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也是罕見的!栋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q正傳讀后感5篇3
一個悲劇的人物,的悲劇是他自始自終都不知道社會發生了什么,周圍的人是什么樣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魯迅先生描寫的是一個流浪農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或者更加普遍。無知無賴的人格特質,以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辱罵別人當成是快樂的,把取樂別人引起哄笑當成是驕傲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人嘲笑人,人貶低人,人取樂人的社會,由此寫出人性。只是他們或許也是善良的,無知造就了單純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卻也無法意氣奮發的唱出幾句戲詞來。
書中搜集的其他幾部短片,總體上皆描寫了底層農民不同表達方式的無知和一些底層知識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會的悲涼。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兩個曾經同窗的知識分子在陰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來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貧窮,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過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歷程,都在這個悲涼社會中慢慢隱去,只剩下一團昏暗,讓人窒息到想要《吶喊》。
阿q正傳讀后感5篇4
其實阿q沒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條好漢,隔天就冒出一個來。天下的好漢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實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們知其不道,而偏讓魯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來。人們才頓悟,哦,原來我們中間有一群這么弱智的人?咦?我怎么沒有發現呢。
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當局者迷,騎牛找牛。
你敢說你沒有跟鄰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遠?你敢說你沒有掀了女同學的裙還跟同伴吹噓幾天?你敢說你沒有遇見仇家大胖子的時候乖乖地由他魚肉?總之,你也是很阿q的,當局者迷,騎牛找牛,罷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無動于衷,還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訴你,其實隔壁的弱智同樣在笑你弱智。
其實這也是魯迅的陰謀,你看文章的同時你也正扮演著男主角一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來我們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爭強好勝,忍辱屈從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與自己對比完之后還大安旨意,說,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們擁有中華傳統美德,謙讓,誠信,勤勞,淳樸,互助,友愛,團結,我們不是阿q。
哈哈!
其實這是錯的,這些恰恰都是我們民族最應該追求的品性。
我們應該挺起來,挺起來吧,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已經軟了很久了,那些追求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們這么軟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阿q正傳讀后感5篇5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边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讀后感5篇】相關文章:
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08-06
魯迅阿q正傳個人讀后感07-06
高中《阿q正傳》讀后感400字02-08
魯迅的《阿Q正傳》的讀后感10-02
魯迅阿Q正傳的讀后感范文08-24
初二《阿Q正傳》筆記范文01-14
魯迅《阿Q正傳》讀書筆記10-14
魯迅先生《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10-30
初一《阿Q正傳》讀書筆記01-14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