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1
“管理”兩個字確實看起來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讀完陳春花老師寫的《管理的常識》,雖說是“常識”,卻蘊含豐富的內容,精辟的見解,化“抽象”為“具體”,化“空洞”為“飽滿”,助你慢慢領悟“管理”的真諦所在。作為管理者,《管理的常識》一書值得好好讀讀,可以在工作中做為理論與行為銜接的對照思考,將會使你進一步認識到---管理的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規律
陳老師把“管理不談對錯,只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作為管理的基本規律,是因為我們在管理中常常犯錯誤,常常忘記了管理這一條基本的規律。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喜歡評判對錯,但是管理上的對錯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管理是要解決問題的。在我們的管理中,為什么效率非常低,陳老師認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決定,不是馬上去執行,而是去評判對錯。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時遇到問題,管理者一般會要求尋找原因和責任,而忽視了去“面對事實,解決問題”,這樣將來這個問題可能經歷了不會再犯,但如果不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問題,就不知道如何馬上去解決,也不會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終為經營服務
管理是服務,最直接的意義就是管理始終為經營服務,“面對事實,解決問題”最終服務于經營。管理與經營是管理者需要具備的兩種能力,經營能力就是選擇正確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確,從這個意義上說經營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集團財務管理就是在“核算、服務與監督”基本職能基礎上,通過持續為企業經營解決系列問題,提升解決效率效果問題的能力,為企業在增長性、盈利性、流動性之間找到最優的平衡,同時規范風險,更好地實現財務職能。
3、經營離不開核心能力的建設
核心競爭力的建立和培育對于確立企業的市場領導地位和競爭實力是極為重要的,為此,企業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通過審查自己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觀察市場需求和競爭對手情況,獨具慧眼地識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方向,界定并構建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使企業獲得持續性差異競爭優勢,保障企業持久、健康地經營下去。
德賽集團一貫高度重視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經過多年經營,剖析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優勢,推動形成“工業制造、客戶服務、技術創新及資本運作”等四項核心能力體系,并圍繞這四項核心能力制定未來的`發展戰略,使之不斷鞏固、提升。
4、文化管理是解決企業持續經營的問題
最后談一談企業文化,陳老師也比較推崇企業文化管理。企業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樣的目標,肩負何種使命,擁有什么樣的價值標準,是企業是否可以持續的根本因素,而這些問題的回答正是企業文化所承擔的責任。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石,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認知和導向。姜總提出的“五個文化”(奮斗文化、誠信文化、協同文化、創新文化、績效文化),非常契合德賽集團經營發展的需求,對財務人員來說,踐行五個文化也是為經營服務,如“協同文化”,包含總部財務系統與其他部門之間、各公司財務系統與其他部門之間等等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協同”,只有互相“協同”,才能保障為經營管理輸出高質量的財務管理成果。
《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2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獲益匪淺,一個人不僅僅要有能力,更要有讓人服從你的能力,這個能力則是管理。管理學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指出:管理是通過別人或者和別人一起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這本《管理的常識》主要從溝通、激勵、領導、決策、計劃執行等方面講述如何能成為一位優秀的管理者。
一、發現才干,因才適應。
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而我們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變人的弱點上,應該發現他們的優點并使其發揮到最好。通過制定管理制度和規范來限制人的不良傾向,又通過培訓來教人掌握各種技能。但要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以與其把時間精力用于改造一個人,還不如順應人的天性,尊重人與人天性的差異,讓其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崗位上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標明確,與之溝通
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沒有方向,目標不一定要多遠大,只要夠明確就可以了。把一個大目標分化成一個個小目標,一個一個的去完成,那樣可以激發員工的興趣,從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標后會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員工更加積極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標。所以目標必須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斷的。
管人重在溝通,溝通可以消除隔閡,溝通可以激發積極性,溝通可以提高效率。沃爾瑪公司總裁沃爾頓曾說過:“如果必須將管理體制濃縮成一種思想,那就是溝通。”只有通過溝通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溝通去傳遞信息,增進相互交流,了解真實情況。如果你不與員工溝通,又怎么能發現其中是否有什么問題?沒有發現又如何來解決?
三、化解問題,培養干將
無論是哪里有存在著不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需要我們靈活化解的。就比如同事之間的沖突問題,你要怎么辦?你能怎么做?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決矛盾,原則和靈活相結合,有些矛盾不解決比解決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輕易介入,對惡意制造矛盾者絕不手軟。
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重視發現和選拔人才相當重要,同時在發現和選拔人才后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也相當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個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這就需要培養出干將,讓有才能的人發揮出他的才能。
《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3
最近閱讀了由高德拉特和科克斯合著的《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以下簡稱《目標》),受益匪淺,愿將讀這本書的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目標》寫的是一位受過專業技術及管理訓練的廠長羅哥,因其工廠經營不善,面臨三個月關閉廠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導師鐘納以“蘇格拉底式的作風”抽絲剝繭,以問問題來引導他找出答案,使其從谷底一步步爬出來,使工廠轉危為安,最終創造效益的故事。小說情節扣人心弦,趣味濃郁,并極具懸疑性,看著羅哥每解答一個鐘納的問題,他要克服多少困難,化解多少壓力、挑戰和推翻多少條被奉為金科玉律、但卻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時,我不禁為其捏一把汗。
閱讀完《目標》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獲。
一是健行之旅。我們公司隔一周就組織一次登香山活動。當爬山的十幾個人聚在一起,具有同一目標,就行成了一個臨時的組織,或稱團隊。如何讓這團隊在天黑之前到達指定目的地,的確是一個策略問題。這里有一個誤區,很多人都以為讓這支隊伍快速到達終點的辦法是讓一個走得快的人在前面帶隊,走得慢的人在后面跟著,走得快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走得慢的人,其實不然。隊伍的距離會越拉越大,因為后面的人“沒有額外的產能來彌補落后的進度”,直到前面走得快的人停下來,等走得慢的人跟上來后,隊伍再繼續前進。這時,走得快的人已經得到一段時間的休息,體力得到補充,而走得慢的人卻沒有任何休息,整個行程都是在追趕隊伍,到最后體力消耗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慢,最終影響整個隊伍前進的速度。羅哥在健行過程中理解了讓他苦苦思索的“依存關系”和“統計波動”,并果斷的讓速度慢者帶隊,這的確是一個好的方法。其實,在戶外登山活動中,為了保證整個隊伍的進程,一般都是安排速度慢的走前邊,體力好的斷后。這樣的好處是前者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步伐,使自己狀態達到最優,這時候他相當于一個瓶頸,只有當他達到最優狀態了,有效產出才能達到最優,它決定了讓整個系統發揮最大的效率;后者可以緊緊的追隨隊伍,正好符合生產過程中“有些資源必須比其他資源產能更高,生產線最后面的部分應該要比開頭的部分產能更高。”這一常識。讀到這一段,我不僅感嘆,真沒想到健行也有學問,竟然可以與工廠的生產運營聯系到一起。
二是通過閱讀《目標》,我們小組對“約束理論”(toc)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約束理論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高德拉特博士在他開創的優化生產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哲理,該理論提出了在制造業經營生產活動中定義和消除制約因素的一些規范化方法,以支持連續改進。同時toc也是對mrpⅱ和jit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發展。高德拉特創立約束理論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種條件下生產的內在規律,尋求一種分析經營生產問題的科學邏輯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正是高德拉特寫這本書的目的。toc強調必須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toc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指導企業如何集中利用有限的資源,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求達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找出妨礙實現系統目標的約束條件,并對它進行消除的系統改善方法。
此外,通過對《目標》的閱讀,我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學習型組織。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我所在的企業正是這樣一個組織,萬全大學開設mba和emba班。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組織模式和管理理論,已越來越不適應這種環境,其突出表現就是許多在歷史上名噪一時的大公司紛紛退出歷史舞臺。因此,研究企業組織如何適應新的知識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延長組織壽命成了全世界企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學習型組織。與傳統型的組織相比,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追求發展和進步的組織。它能夠更好地通過提高員工的學習力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通過增強員工的創造力來提高企業的生產力;通過強調學習的共享性來升華企業的凝聚力。在這個組織中每個成員注重學習、超越自我、不斷創新,從而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在工作中真正地體驗到個人的價值,在創新中深刻領會到生命的意義,企業也能夠在“學習、工作、創新”的良性互動中達到財富速增、服務超值的目標,這就是它生命力強的'根本所在。在本小說中,主人翁羅哥組織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遇到問題時大家坐下來討論,并成功的解決了好幾個鐘納提出的問題,使工廠走出關閉的困境。如果單靠羅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挽回工廠倒閉的局面的,正是靠著團隊的力量,1+1>2的效應,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通過《目標》閱讀,我最深的體會是不能盲目地死抱“金科玉律”,必須以嶄新、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企業的現象,尋找它們背后的規律、法則和秩序。現在社會掛在嘴邊很流行的一詞就是“創新”,高德拉特常說:“復雜的解決辦法是行不通的,問題愈復雜,解決辦法愈是要簡單。”我們要勇于打破復雜的舊框框,勇于挑戰基本假設。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如果我們相信有絕對的真理,那會阻礙我們追求更深入的理解。每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最后的答案時,所有的進步、科學發展和深一層的理解也就戛然而止,我們就會停滯不前。本書的主人翁羅哥正是突破了這一點,才使自己經營的工廠生產力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表面上看起來效率提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但是庫存增加了。真正的三個衡量指標是:增加有效產出,但同時減少存貨和營運費用(這里的有效產出就是整個系統透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度)。除此之外,羅哥通過集思廣益,在找尋答案的歷程上遭遇種種曲折、掙扎、實踐、求證,終于找到了工廠里面一些看似簡單的“常識”,如:“真正的成本是整個生產系統每小時的成本”、“可以靠著降低某些工序的效率,來提升整個工廠的生產力。”、“非瓶頸資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是由其生產潛力來決定,而是由系統中的其他制約因素來決定。”……由此歸納出一些能挽救工廠,成功經營的基本原則,而這些原則有些是有悖于生產流程的。正是他們勇于突破,勇于創新,才使得工廠的經營面貌煥然一新,令我著實感到欽佩。
《目標》閱讀完了,留給我太多的思考。去人眾人拓展的時候,培訓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只小雞很羨慕天上飛翔的老鷹,于是爬山涉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來到了老鷹的家。老鷹有感于小雞的執著,于是同意教它飛翔。小雞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苦練,終于學會了飛翔。老鷹對小雞說:“你現在學業有成,可以回家了。”小雞轉過身——我們以為,小雞會展開雙翅,結果是,小雞像來時那樣,邁開雙腳,一步一步走下山了。故事結尾出人意料,用意卻很明顯。培訓老師希望我們通過拓展學到的有效溝通,團隊協作,開拓創新等等,不要因為拓展結束而結束。同樣,通過閱讀《目標》,我對此書的理解和收獲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一定要加以運用,并且在沒有外力協助的情況下,要具有回答三個問題的能力:“應該改變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變?”、“要如何改變?”。每個人都要學會做自己的“鐘納”。
【《管理的常識》初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中文學常識04-10
初中魯迅文學常識12-02
初中文學常識大全05-23
初中必背文學常識06-23
初中文學常識集錦04-26
初中文學常識選擇題及答案文學常識06-26
管理的常識讀后感08-10
初中文學常識大全課件03-14
初中文學常識分類表格03-04
初中文學常識題庫及答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