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 篇1
父親的愛是堅韌而有力的,母親的愛是溫暖而無私的。在書中不僅存在著父親對兒子的教導,還有父母對兒子的思念以及濃濃的愛。
傅聰在外上學,長時間不能看望父母,但父母依然沒有讓傅聰擔心,卻讓他在外好好上學,好好學習、成長。傅聰雖然還小并且在外,但父親依然以信的形式傳遞自己對兒子久久不歸的思念與懷念,無論父親上班有多忙,都不忘給自己的兒子回信,表達自己永遠愛著自己的兒子。傅聰成人后,父母也隨著年齡的變化,逐漸的變老,但無論什么時候,父母都在為自己的兒子著想,不僅僅是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還有傅聰生活上的。雖然傅聰上學在外,但父母也對他的生活給予了幫助,讓他不論離自己的父母多么遙遠,都如同父母時時刻刻的陪伴在身邊一樣。
“幾次三番動筆寫你的心都沒有寫成,而幾個月的'保持沉默也使我魂不守,舍坐立不安。”“孩子:兩次媽媽給你寫信,我都未動筆,因為身體不好,精力不支。”“你回波后只來過一封信,心里老是掛念。不知你身體怎么樣?學習情況如何?心情安寧些了么?”從這幾句話當中,雖然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不好,但還是在時時刻刻的擔心這在國外的兒子傅聰,這字里行間存在著父母對兒子的擔心、思念與懷念,但流出的卻是那濃濃的愛與親情。
雖然兒子在國外不能回自己的家,只能用書信的形式和父母傳遞自己對對方的愛與親情,本書更流露出的是父親對兒子那濃濃的愛與思念,所謂“父子情深”。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 篇2
每個父母都無比牽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們身上總會牽系著父母的心。暑假里讀了一本《兩地書父子情》,書中父親沈喜陽先生用鍵盤將這份“父母心”寫在郵箱里,讓愛化為電郵,一封封寄往遠在外地讀書的兒子沈晏齊。
古人云:“番思蘇臺月,照女夜績紡,此時父子情,兩地同惚恍。”那百封電郵中展現出他們父子倆和諧的關系。他們在電郵中,小到談論日常生活,大到談論人生哲理。他們如朋友一般,彼此交談,互相了解,互相學習,是眾多父子關系中十分罕見的一種,很令人羨慕。
每個人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父親,無論家財萬貫的'老板,還是勞苦耕作的農民,他們一樣偉大和令人欽佩。
我的爸爸就是我最崇拜的人,他不像媽媽,只會在家里跟我討論學習。他經常帶我去外面吃宵夜,去各地玩,我們可以一邊玩,一邊探討……
文中的百封電郵中,我對第四十三封電郵印象特別深刻。里面介紹了許多名言,更多的是出自于孔子,這又讓我想到自己和父親的讀書趣事。
最近,媽媽給我新買了一套歷史書,書中不僅內容有趣,也非常令人深思。我想了想,決定找爸爸談談。
“嗯,你想知道啥?你老爸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父親在那“吧吧”地說了一大堆。我連忙說:“行了,爸,我們來聊聊中國歷史,你知道多少?”
我心里有些沾沾自喜,因為我剛看完那一套書,書中的故事我全知道。我正想開口向他展現出我的才華,沒想到他一開口,我就蒙了,不敢相信地望著父親。只見他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堆,而且句句有理。我目瞪口呆,傻傻地看著他,原來他知道的比我多多了。
父親說完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說:“書不僅要多看,還得精看,長路漫漫,學海茫茫。
那一晚,我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兩地書父子情》里父親以讀書、探討、創作對兒子道出了人生哲理,讓我也明白了很多……這就是所謂“讀到有用書,幸福一家人”吧。
第二天早上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書讀起來,此時卻有了另一種感覺。是觸動、是感悟……也許這就是書的魅力吧,如品清茶、頓時精神爽!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 篇3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博士爸爸沈喜陽和本科兒子沈晏齊在2016年至2019年大學期間的一百封電郵,你來我往,互訴衷腸。讓我最羨慕的正如序的題目——“在生命的同一維度對視”。對比傳統的父子關系,書中的父子更像是知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確實是比陪伴更好的禮物。而讓我最感慨的是,對比書中兒子寬廣的閱讀量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presentation,我的后部分大學時光似乎已經被我揮霍掉了。幾乎沒有沉下心來讀過書,這是我最大的遺憾。雖然我憑借運氣不用考試也能讀研,但我深知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書中的兒子差的太遠。我知道自己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用行動證明自己!
談到愛情,“愛情”是雙刃劍,在不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毀滅你,在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成全你。當你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愛情就不會損傷你毀滅你反而會激發你成全你。我沒有真正體驗過愛情,但我也知道,心智不成熟的時候,可能不懂愛自己,更不知道如何愛人。有時候真愛難尋,但若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確實更遺憾。年齡大也并不意味著心智成熟,當自己具備愛人的能力時,再放手去愛吧!如何檢驗是好的愛情,可以看兩個人走向了彼此毀滅還是彼此成全。愛情的終極要義可能就是:在一起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于如何交友,確實是你的基本素質越高,你的學問素養越深,你越有機會見識高人并與之交朋友。孔子也早說過”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你有了一定的根基和學識,你自然會找到同路人,你必然會有一支隊伍。目前求學階段是不斷“分流”的過程,是朋友不斷分化的過程。所以你一時未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非常正常。而欲從蕓蕓眾生中超拔出來,孤獨是最有效的良藥。你超拔了,才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遇見更優秀的人。在我大學時光,確實也曾感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雖然也有可以一起玩樂的朋友,卻總感覺少了些惺惺相惜。曾經確實不太喜歡孤獨卻又不得不獨行,而現在似乎沒有那么討厭孤獨了,自己和自己做朋友,亦或是和任何古今中外書籍背后的作者做朋友,又有何孤獨呢?朋友,還是寧缺毋濫好。我是很不看好現在為了獲取利益而交友的行為,雖然朋友遍天下,但是真心相待、能夠說得上知心話的能有幾人?益者三友:友直,友善,友多聞。好的朋友便可以互相觀照、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關懷。
隨著網絡發展,人與人交流也越來越方便。可是微信語音和視頻的方便快捷絕不能取代電子郵件的寫作。電子郵件是要“寫”的,語音和視頻僅僅是“說”的。“寫”對人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要遠遠大于“說”。我們通過深思熟慮的“寫”,可以更準確的表達出內心想說的話。而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溝通,始終是一個難題。書中爸爸就感受到了兒子同齡人在青春成長的迷惘和苦悶。在他們覺得需要得到指點和幫助的地方,他們偏偏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支持,因而很苦惱;而在他們覺得不需要告誡和教導的時候,他們偏偏收獲了父母的.嘮叨和要求,因此非常厭煩。而在父母一方,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說話,也變得不聽話。在這種雙向不理解的前提下,所謂的與孩子共同成長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不可能實現的癡心妄想。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事實上經常以“沒有共同語言”而收場。因為“說”不清、“道”不明,所以不被理解,所以才有心中的那份“代溝”。其實,不妨用心寫一封信或郵件,訴說平日說不出的那些心聲。永遠不要小瞧文字的力量,優美而深刻的書面表達可以直擊人內心深處引發共鳴。而不思考、不加工、粗糙而又赤裸裸的話語通常難以打動人,甚至有時會很扎心。所以,學會表達愛,也很重要哦!
對于教育,書中爸爸認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不教而能自學”。那么老師的“教”,究竟在哪一方面體現呢?《論語·述而》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講到了學生該如何學,老師該如何教。一般優秀的學生更善于自學,他們的思維具有成長性。而大部分普通學生則會更接受老師的安排去做,他們的思維則更加具有固定性。固定性思維的人,固守著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不知道天外有天,地球系之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宇宙之外有更大的宇宙。而具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則不斷突破已有的知識領域,也不斷突破已有的美學規范,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追求更大更多的可能性。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憤悱、絞盡腦汁思考之后,給學生一定的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中間若無憤悱思考的過程,學生便難以獲得啟發。而教育學生讀書,雖是要應付考試,但絕不能只限于此。就像背誦一首詩詞,既不是為了在考試中用來填空拿分,也不是為了在交談中作為談資供人崇拜,而是為了引起你對生命的一種感悟、一種動情、一種體會,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意義與樂趣。而在今天的大部分學校,為了滿足書本的要求、老師的要求、試卷的要求,學生仿佛就如同沒有思考能力的機器,憑借一個個的指令做事,知識沒理解透,便不斷做題做試卷。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大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物品也沒什么區別。
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讀書,不思考,人和動物就幾乎毫無差別。人類超越動物之處就在于人能縱向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橫向地汲取異國人的智慧。勤讀書、深思考、細觀察、多練筆,這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習者和從事者必須牢牢堅持的四件事。而我想考研,是因為我覺得我的基本文化素養還不夠讓我個人覺得滿意,因此我想繼續學習,同時也是出于我對文學的喜愛。這是書中兒子的心聲,也是我的心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讀書學習的意義,不止于可以找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更重要的也許是汲取營養完善自我。當我超越功利與現實地去讀書,我可以縱穿歷史,橫跨各國,超出時空的束縛,自由的在書中的世界探尋人生的美好與真諦,這便是讀書的樂趣。而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便可以發現很多人生至理都是相互貫通的,也可以對照書中的世界發現我們現實世界的不足。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不妨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是日記、隨筆,也可以是論文。
對很多安于現狀止步不前以及初入社會迷惘不已的年輕人來說,人活著不僅是掙一碗飯吃,更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作用于這個社會和他人。通常來說人是環境的產物,事實上庸人才是環境的產物,卓越之人必將超越環境并且把環境轉化為自己的產物。人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成為什么樣的人,是靠自己來建構的。我夢想過,我嘗試過,我燃燒過,我建構過。我的人生我做主。這就夠了。所以我支持那些勇于追逐夢想的人,也支持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人世上有許多人隨大流(群驅),只有少數卓越之人才能不走尋常路(孤往)。在群驅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孤往”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我們要不怕“特立獨行”,就像屈原所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倒并不是要我們自命清高,故意與眾不同。只是一個人只有不帶有他自己所處環境的枷鎖,超越于他所處時代的弊病,他才能高飛遠翥,翱翔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的天空。所以年輕人,請不要被世俗束縛了你的夢想,也不要被社會同化了你的思想。一個杰出的人才必將有其自身的堅守與追求,也許他會獨自一人踏上屬于自己的路,直到超越所有人,活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最后想談談人生哲學,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和頂峰,可以幫助我們修心,也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哲學的精髓就是認識到”中道”的重要性和學會如何保持”中道“。所謂“中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朱熹所提出的”中者,不偏不倚“,做事過猶不及。而君子既能自我彰顯其光明之德,并超乎時代而獨立支撐;必將法天則地,向高天學習奮發圖強永不停息,向大地學習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故君子必先“自昭明德、獨立不懼”,而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問其實皆在天地自然,哲學是天地至理的凝結概括,等待著人們在修行中明悟。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相關文章: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06-20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01-05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精選27篇)08-30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6篇01-05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6篇)01-05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11篇)01-06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集錦11篇)01-06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通用32篇)05-29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匯編11篇01-06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集錦11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