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1500字-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1500字-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卻很可能不曾認真思考過什么是學習,又是為什么而學,有人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知識內化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學習就是收集、積累各種信息,并進行思考,可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引起了我對學習的思考。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記書本,強搬硬套,而在于學以致用,在于實踐。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边@句話的意思是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希望可以為了國事,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負,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能對國家安定,天下戰亂貢獻一份力量;而處于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學習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又有多少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去學習,想必現在的人們,普遍都是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每個月拿著差不多的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罷了。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正簡潔的顯示了學禮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說,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不遷怒,不貳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過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歡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體現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孔子對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贊揚?梢,完善品德修養是孔子賦予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人生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學習之真諦。學與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反思,總結教訓和經驗,智慧學習,體味學習中的快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中、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選擇。凡是智慧學習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而不是只會一味地囫圇吞棗、死搬硬套,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同樣,智慧學習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加于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于學習中,品嘗人間百態,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憫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養都得以升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提到學習,想必現在很多學生對這個詞最深的概念就是這是為了家長而學,為了老師而學,為了成績而學,為了工作而學,這才不得已而為之,而孔子認為,這都不如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的人,作為萬世師表的他,卻自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這正是樂知的最好體現啊,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會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于“道”,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里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并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后還是在器中運用。
所以我認為,不如以學為友,勤勉于學習,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才能是我們學生目前所能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讀《論語》有感1500字-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初三01-12
人生之道——讀《論語》有感01-21
讀《論語心得》有感15篇01-11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01-20
讀《童年》有感_讀后感04-19
讀《童年》有感300字讀后感10-11
讀《童年》有感800字-讀后感06-19
讀《平凡的世界》有感-讀后感06-17
讀老舍《養花》有感的讀后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