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1
去年看了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我看了兩遍,看第二遍就是為了強化看第一遍時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個心腸比較軟的人,而且特別容易被帶入小說。
說真的,我看不懂文學,我能讀出來的只有里面的一個一個的故事。
少年的福貴吃喝嫖賭,敗光家產。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納了,沒有人敵對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當壯丁以后,妻子家珍對他的忠心也絲毫沒有改變。
上天特殊的關照,讓福貴又活著從戰場上回到的家鄉。
這時,老母親早已因為沒有藥治病死了,閨女鳳霞也聾了。
接下來作者就開始了對他精神的礪練。他有一個很懂事的兒子有慶,因為天天跑步上下學,被體育老師相中,準備重點培養他當運動員。老天給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殘忍的把它掐滅。兒子有慶因為爭著給校長獻血,被醫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著是他的女兒鳳霞,雖然從小聾啞,但還是找了一個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雖是個歪頭,但實干,孝順,也很疼鳳霞!很快他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將升起的時候,鳳霞卻因為難產失血過多死了!
“有慶和鳳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著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這還沒完,因為每天都要背著兒子干活兒。女婿二喜身心疲憊,一個不經意間的失誤把二喜歪頭夾碎了!
二喜的尸體被送到了縣醫院,這讓欲哭無淚的富貴聯想到,這個縣醫院是他前世的對頭,索走了他三個最親親人的命。
他開始害怕、痛恨這家醫院!
二喜和鳳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貴。日子雖然依舊艱苦,但眼看著苦根一天天的長大,這又是新的希望。為了給苦根改善生活,富貴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為貪吃,把自己活活撐死了!
就這樣,所有的親人都死了。
富貴用便宜的價格買了一頭“比他還老牛”!他給這頭牛起名叫富貴!
這便有了小說開頭的一段,老人牽著老牛迎著夕陽走去,老人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七八分,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要羞辱你。話說過來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盡心盡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蒼老的歌: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煙和晚霞。
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人對苦難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無怨無悔地活下去的態度。在最后的結尾,這老人在夕陽中間就像是一個雕塑。這個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寫經過歲月以后的云淡風輕,他是要寫傷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寫出了活著的高尚和強大!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2
余華稱(活著)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經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這是余華對他這部書的評價。
的確,我這個12歲的少年也深有體會。尤其是有慶,鳳霞,二喜和苦根接二連三的死,讓我感到了命運對福貴的不公,然而,命運又讓他從原先的闊少爺轉變為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沒有成為地主,免遭文革時期的一死。也許活著就首先要為本身,在去研究所謂的“身外之物”。
此刻,我在想想那多少無知的青年,他們誤入歧途也許是以為一個物質的享受,他們的人生沒有歷史,真是該好好讀讀這本書。生活會讓你覺得離不開它,除非你真的從根兒上就不想好好活著。
朋友們,醒來吧!尋求你生活的靈魂的天空。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3
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通常都不會比小說出色。于是,我循著好電影追根溯源,直達原著。
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葛優繪聲繪色的演技,無不表達著生活壓迫下的弱者形象,從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到一落千丈的普通百姓,從父母雙全、妻小同在到父母故去、一雙兒女橫死,都是對福貴沉重的精神打擊,可福貴呢,總算承受下來了,而且電影結尾也預示著美好的生活。如此悲慘的經歷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我覺得要找來原著讀一讀。
放下書,我發現張藝謀太仁慈了,他剝奪了福貴慘痛的經歷,呈獻給觀者一個不錯的結局,殊不知如此圓滿的大結局作者看到后做何感想。余華用樸實的筆調給我們描繪出福貴乃至蕓蕓眾生的生活本意,平白的話語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仿佛背著一塊大石頭趕路,回頭才發現地上漸行漸遠的腳印已深深烙印在心里,難以釋懷。一樁樁、一件件的喪子、喪妻直至最后與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主人公福貴仍在忍受著生活給予的饋贈,仍在不屈地活著,他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其他而活著,這種感受在他埋葬完最后一層親情后所表達出的對生活,對活著更多了一份釋然。正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唐玄奘要比經歷八十難的他更能體會佛的深意。從福貴的遭遇可以瞥見你人生中偶爾的苦難,我驚訝于余華擁有怎樣一支生花妙筆如此的讓讀者心塞,更為難得的是福貴一次次不服輸的站起來,默默地卻又無可奈何地繼續活著,或許,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一次又一次接受生活的打擊,而后變得從容不迫。
記得一部電影中一句臺詞,小女孩問男主人公:人生總是這么苦,還是只有童年苦,男主人公答,總是這么苦。好一個總是這么苦,簡潔明了卻道出生活真諦。余華筆下的福貴早已超脫活著本身,在命運接二連三的安排下,他依次告別一個個親近的人,最后只能跟一頭牛相依為命,他送走了所有親人,最終為生活、為活著而活著,在我們旁觀者看來,他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令人感到命運的不公,然而在福貴眼中呢,他抱怨過發生在他身上的種種悲慘嗎,他沒有,在他眼中,他有好妻子,好兒女,好女婿,好外孫,他是那么豁達以至于他晚年與名叫福貴的牛耕種時臉上總洋溢著幸福、快樂。借用作者的一句話,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4
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問我自己。為了責任?為了親情?為了功名利祿?看了富貴的一生,活著其實是一種本能,很純粹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富貴幾乎遇到了自民國以來所有的倒霉事,也經歷幾乎全部的人生中悲劇。但是他不純粹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在他所有親人死后他依然要活著。我也很好奇為什么面對這樣的人生打擊他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可能就是我開頭說的,活著是一種人的本能。富貴他又像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他教會了我們堅強面對人生,努力活著。
人物性格的描寫也很突出,寥寥幾筆便將人物性格描寫出來,栩栩如生,很契合時代特征。尤其是人的善與惡,拿那個隊長為例,當初鳳霞被搶地瓜的時候他出來解決問題給自己分了塊,后來家珍從父親家那回米時還要求分享下。拿完米的那句對他笑描寫讓我討厭這個人。但是他還是沒少幫村民。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描寫了,而且這種人性的描寫還非常有時代的特點。
他還有一定歷史性,通過富貴的經歷把當時的社會特征描繪的淋漓盡致。富貴經歷過的也是大多數人經歷過的。比如他剛開始的被抓壯丁到后來的解放戰爭再到三反五反……
再說說寫作手法,我一個高中生對寫作手法了解并不多,語文成績也一般般,書也讀的少,若有分析錯多多包涵。
首先這本書開頭采用了第三人稱后來又轉第一人稱,過渡的時候也用了第三人稱,以那個“我”來觀察富貴老人,到第一人稱時則顯真實,這樣的手法時間的轉換感覺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對比手法尤為強烈,體現在人與人還體現在時代。
語言樸實,語言風格十分貼近富貴這個人的特征。行文線索感覺前期是富貴家的老宅,他在徐宅的這前期地主般的生活,后期則是那個醫院,對來說富貴他重要的親人大多死在了那所醫院。
與我來說,《活著》對我意義重大,我的生活也挺像富貴,我的家境起初也是很好,后來父親賭博欠下一堆外債,他幾次也想死,生活逼迫著,我也過著比較苦的日子,當然比不上鳳霞那么苦,所有悲劇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富貴依然要活著,這種活著的意志是不可被剝奪的。活著就很好了何必去追求那些虛無的東西。結尾那句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不僅暗示著故事的結局,也暗示著人的生命終有凋零的一天。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5
花了一天半時間吧,把《活著》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聯想到有些輕生的人十分不該,就在前些天,新車站樓頂還有人嚷嚷著要跳樓,我雖不清楚原因,但相信與福貴一比,定相差甚遠。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作者余華在書的一開始就點明主旨,也為之后的記敘作鋪墊。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及其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將茍活作為唯一生活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深刻。其為我們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后離去,一次次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卻有著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在他發現害死他兒子的兇手之一是春生時,他深明大義,也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當春生面臨絕境時,福貴也依舊盡了朋友的職責,勸他要堅強地活著。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惡的一視同仁。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想想福貴的經歷,我們就一定會鼓起勇氣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人只能與福貴一樣勞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勞,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福貴身上隨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給予我們太多無奈與困惑,像福貴那樣經歷了許多仍然頑強生存下去,他對生存其實并無明確認識,只是以一種動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續生命。但他在暮年卻能以一種洞察人生的樂觀來對待生命,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的啟迪。
平凡、瑣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著我們的每一天,隨著歲月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激情被淡薄,過往云煙的經歷和磨練所體現出的是一絲木訥。
在讀了《活著》以后,才真正思考了活著的意義,也釋然了。現在的生活與福貴相比要好許多,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還在不停抱怨生活對我們的不公,其實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壞。只是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6
日子像細沙般慢慢從指縫中劃過,轉眼步入工作崗位已經一年有余,在平淡無奇的日子里,唯有讀書方能使自己身心得到沉淀。最近有朋友偶提起《活著》這本書,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與大學初讀時相比有了更深的體會。
初見《活著》,我不太明白余華先生為什么給書取這么一個名字。人活在世上,不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活著嗎?就算茍延殘喘不也會想盡一切辦法活著嗎?
如今,我明白了余華先生起這個名字的意義。活著不應是用盡一切辦法留在人世;而是在生命經過無數磨難后仍不放棄生命,活著只為活著,純粹簡單。
福貴,文章的主人公,這個曾經的富少,過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富貴他爹因為賭輸了一半的家產,在富貴這里,把另一半家產也丟了,頓時富貴成了一窮二白的落魄少爺,一夜瘦了一大圈。
家道中落,富貴也在貧困中頓悟,也許這并不算遲,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可厄運的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的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他的父母在家境落敗后相繼離去,丈人來雪上加霜,帶走了他的妻子。當他的妻子生完有慶回來時,我以為富貴會過上幸福的日子了,雖然不能像之前那樣錦衣玉食,可是在愛的人的陪伴下,粗茶淡飯勝過錦衣玉食。
可命運仍要跟福貴開玩笑,去城里請郎中不幸被國民黨軍隊叫去拉大炮,好不容易才撿了條命回來。
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但苦難仍沒準備放過福貴,送走了有慶,女兒嫁了個好人家,卻難產死了,妻子家珍也熬不下去了,女婿干活的時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只有苦根跟自己相依為命。本以為這樣富貴在死的時候還有人收尸安葬,可苦根最后也戲劇化的離開了人世,留福貴一個人在這世上繼續忍受著苦難。
余華先生在中文版序里寫道,寫《活著》,是因為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黑奴歷經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去,可他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所以才開始寫《活著》,他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只為活著,簡單純粹,世間萬物都應這樣純粹,為喜歡而喜歡,為活著而活著,這樣子世界就會簡單很多。
【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相關文章:
關于活著優秀讀后感精選03-17
《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03-10
活著讀后感03-06
《活著》名著讀后感03-17
名著《活著》讀后感02-28
活著讀后感作文11-24
活著英語讀后感07-30
活著讀后感(14篇)03-26
活著讀后感14篇03-25
活著讀后感3000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