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1
偵探波洛搭乘東方快車去英國的途中發生了一起殺人案,死者雷切身重十二刀慘死,波洛最終成功破案并救贖了全車的嫌疑人。發現死者本來的身份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原名叫卡塞蒂,是他引起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劇。
這個案件中不僅是每個人都有所隱瞞,火車上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預謀有目的的.戲劇性謀殺,所有的證據和證詞都是事先設計好的,每個人說的都不是實話。波洛所聽到的一切都是給波洛演的一出戲,也是本來的計劃。然而突如其來的大雪改變了一切,他們留下了兩條“線索”,編造了一個猩紅色睡衣的女人。
而波洛破案的難點在于,他處在一個全封閉的空間,沒有外界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沒辦法調查這些人身份的真實性,所有的真相都只能靠波洛的邏輯推理。最終得出了兩種答案。
而正確的那個就是:火車上13個嫌疑人中,有12個是兇手。但最后,人們選擇了救贖。選擇那個錯誤的漏洞百出的結論,給這十三個人以救贖。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2
今年寒假里,我看完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本書曾被拍成電影。
它講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事件是:波洛乘東方快車回家,遇到一起謀殺案,一名男子被劃十二刀死亡。當時車廂內有十六間包廂分別有十六名乘客,其中有波洛和他的'兩個朋友、一個管理員、一個死者和其余十一名乘客。波洛從天氣、物品、氣味等各種蛛絲馬跡,來破解這個巧妙玄機。
我認為,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應仔細觀察、思考,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3
最近讀托爾斯泰,感嘆于他犀利老道的識人之心,欽佩他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良之心。
這兩天讀完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震驚于100年前她就將透過人性探案描繪得如此精彩了。迷霧重重,多線發展,線索穿插,緊湊短小,最后收網,一切大白天下,至始至終,盤根錯節,一氣呵成,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以前看電影讀書,碰到精湛絕妙的故事,我最多會為其中振奮人心的情節吸引注意力很久。但現在,我更多的會是去考慮導演和作者到底是怎么打造了這樣一個精深玄妙的故事。
如果一個故事能讓觀者感同身受10分,那么導演和作者在感情和思想投入上幾近投入100分,可見構思者要醞釀出一口好湯,必須要嘗遍所有的調料,并懂得搭配、何時入料、料的分量等,并且要精確到最小刻度。達到了這個程度,品嘗者才有可能品嘗到10分的美味,否則,構思者的投入質和量皆不夠,便會直接影響品嘗者的.口感體驗,于是分數大幅度下滑。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不公平的現象和結果呢?這是由觀賞者普遍的低水平鑒賞力造就的,一個物件造得極精美了,才有可能立刻吸引住他們平庸的目光。否則,一般是人云亦云,廣告的多寡主導輿論勢頭。他們習慣于淺嘗輒止,吝嗇思考和勞作,所以,只有極其突出和杰出的作品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其它的他們一向嗤之以鼻。
而東方快車謀殺案則是那樣一部體現了作者在人性和才智方面極大挖掘力度的推理犯罪小說。故事內容來說,偵探波洛是一個不走專業程序查案的人,他認為任何人犯罪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動機,這個動機源于人性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4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為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世人譽為無可爭議的偵探小說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寫作生涯中總共創作出八十部偵探小說。作品暢銷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二十億冊。《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她最經典的作品之一,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這次有幸重溫經典,令人激動不已。
一票難求的豪華列車,漫天的大雪,一名離奇死亡的乘客,12名嫌疑犯。隨著調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撲朔迷離,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真相到底是什么……
這次是在出差的路上進行閱讀,雖然不能沏一杯紅茶,配一張躺椅,但是能在火車上閱讀到這部講述火車上發生案件的經典之作,真的別有一番滋味。紅彤彤的鼻尖,兩撇向上翹起的小胡子,還是那個熟悉的小個子。從在餐車吃飯時對旅客細致入微的分析,到“我只接受感興趣的案子”的有力回應,再到案情嚴密的邏輯分析,對十個提出問題的一一回答,在一點一滴中將這位比利時神探的個性和智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搜查乘客行李后的收獲,對乘客身份的一一驗證,種種離奇的橋段無不彰顯出作者構思之巧妙,語言之睿智,讓人大呼過癮。
尤其是作品的最后,兩種結果的提出令人出人意料,最后的結局更是讓人拍案叫絕。究竟孰對孰錯,一方面引發讀者的思考和討論,另一方面又彰顯出作者內心對正義和良知的分析與判斷。也許這就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這次新星出版社印刷的新版作品,獲得了外國出版公司的獨家授權,不僅以最權威的英文版本為底本,進行了全新的翻譯,更是加入了雙語作品年表和獨家授權的照片、手稿等資料,為廣大讀者全景呈現出這位偵探小說女王的文學魅力,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記得第一次看這部作品,是在小時候的電視屏幕上。《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一部部經典名作改編成的電影,陪伴自己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一句句臺詞,一個個橋段,大偵探波洛的傳奇故事又給自己留下了無數的快樂。
時光流逝,經典永存。無論是1974年改編的同名電影,還是即將上映的大片,無不體現出全世界粉絲對作品的喜愛。重溫經典,不僅是分享精彩,更是找尋那份美好的回憶,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5
記得曾聽好友說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據說案情撲朔迷離,結果頗具特色。當時心動欲讀此書,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讀雜志,看到此書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紹,才記起這本小說。為了避免再度錯過,遂于昨日前往圖書館借來此書。
昨晚花了4小時余讀畢此書,果然未失所望。一時興奮,遂繼而將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爾因塑造了福爾摩斯這個大偵探的典型而聞名于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則用一個完全不同于福爾摩斯的可愛偵探形象——偉大的赫爾克里·波洛成為偵探小說界的女王。
福爾摩斯看得多了,波洛雖然了解相對較少,但比較福爾摩斯和波洛,兩位大偵探的破案方式還真是很不一樣:
福爾摩斯是個堅定執著的偵探,有著偵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覺,性情有些古怪。他總是一言不發地在案發現場附近察看,并不時把什么東西小心的放進信封(當然還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發現),一番鎮定思考之后把兇手的特征說得清清楚楚。于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征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屬于可愛一型,性格隨和,像鄰家大叔。他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什么常常不動聲色,到關鍵時候才說。他不是看看現場就能說出兇手特征的偵探,他的`特長是在多個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兇手。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兇手就在你們之中!”
福爾摩斯在破案時,從不講人情味,顯得冷酷無情;
波洛則有趣得多了,總是和顏悅色,照顧到每一個當事者的心理。
二者對兇手的處理,也就是結局卻恰恰相反:
福爾摩斯在這種時候往往明顯更有人情味兒,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兇手;即使沒有放走兇手,許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決,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審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態度就堅決多了,他認為“無論什么理由,殺人就要付出代價。”讀畢《東方快車謀殺案》,還以為波洛處理兇手時頗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結局后才知,波洛總是在最后一幕將所有相關人等聚集(多數時候警方在場),戲劇性地揭發兇手,兇手當然交給了警方。《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他默許了“十二人審判團”,并提出一種完全錯誤的報告給警方,是幾乎唯一的一次例外,這樣的情形似乎再沒有過。
福爾摩斯和波洛的偵探故事之不同當然絕不僅限于此,待我對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說有更深了解后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吧。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6
我得承認我對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沒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書這樣的經典之作,雖然我已經讀過貴州和人文兩個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時候,還是要找來又讀了一遍。不過我沒有考據癖,更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無法說出這三個版本的異同,不過無論這三個版本存在什么樣程度的不同,卻都不影響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這也應該是經典故事的特點,那就是無論用何種語言來呈現,都不會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偵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況,似乎所有的人都擁有近乎完美的脫罪證據,也似乎都沒有一點點的犯罪動機,好吧,有的人有,但卻依然擁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這個推理界中永恒的題材——在本案中也呈現得幾乎無懈可擊。我不知道繼續說下去會不會發生泄底這樣掃興的事情,那么關于謎底我只好說:最真實的答案也許正是窗外的那場大雪給出的。
我始終在考慮波洛先生為何會是一位偉大的偵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觀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應該就是他對于人性的絕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證據鏈完整之前,他就已經預感到了兇手是誰,只是還差一兩個環節讓一切“完美”起來,讓他的“灰色的腦細胞”來確定出所有的事實。而也正是他對于人性的了解,也讓他每每在揭穿謎底的同時,還能做出遵從內心的抉擇,比如本案。
有時,我就在想也許波洛先生應該算是幸運的,因為他所處時代的法律還不是無孔不入、巨細靡遺的,科技也沒有如今這般霸道與強勢,那古時的榮耀和正義還能在人們的心里占據一席之地,同時還有不少模糊的領域和地區,有條件讓人們做出遵從良心的抉擇。而如果是現在這個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該如何做他關于本案最后的陳詞。也許,他的'偉大更多地是屬于那個失去的時代。
而赫爾克里波洛的偉大,也正映襯除了他的創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偉大。這位偉大偵探的所有特質都是她所賦予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論出,我的的作者也擁有相同或者類似的特質,而這也是我欽佩這些優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們也應該算是幸運的,有偉大的作者和他們精彩的故事,來陪伴,而且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我想這一切應該讓我感到滿足。
給本書打分是多余的,因為它一定會是滿分五顆星,甚至我都有點感到為這樣的故事寫評論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寫,也許三個字就夠了:去讀吧!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7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著名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作品曾被多次搬上銀幕。
在假期,我閱讀了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偵探小說的經典之作,我認真閱讀完之后被深深震撼了很久。因為它作為反應當時社會的小說,放到當今社會也依然引入深思。
在作品中,一位美國富豪在列車上被謀殺,偵探波洛來調查此案,而列車上卻很意外的出現了許多他的朋友,之后展開了離奇的探案經過。在最后真相浮現,十三個人都參與了謀殺,一共刺殺了十二刀。我非常佩服阿加莎對于群像的描寫,因為每一位人物她都描寫的十分生動,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意大利人,瘦小端莊、傭人模樣的英國人,一個大個子、像是旅行推銷員的美國人,一板一眼的俄羅斯老貴婦以及侍者,來自匈牙利的大使夫婦,還有阿巴思諾特上校和德貝納姆小姐等人,都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物描寫,讓我在看書時可以想象出每個人的樣子。
在案件中有十二個“兇手”,與其說是一場集體謀殺,不如說是一場集體審判,對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審判,對人性的審判。最后波洛的成全讓我很感動,畢竟不是每個這種以犧牲為代價的人道主義復仇故事在真相暴露之后都有一個好結局。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比如江歌案出現了一些與其相反的結果,在法律上兇手可能并不算犯罪,但在感情上兇手確是不能被原諒的,雖然相反,但這與小說有極高的相似。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阿加莎大膽地將當時的熱點事件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法律介于正義和情理訴求之時,私刑是否能取代法律來維護正義?符合法律審判和運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夠提升私刑的正義性質?這也是當今社會大家可能需要思考的。不過我們還是一定要遵守法律的。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制作,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朱迪·丹奇、約翰尼·德普、喬什·蓋德、小萊斯利·奧多姆、米歇爾·菲佛、黛茜·雷德利等主演的驚悚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講述了在大偵探波洛所坐的“東方快車”上,大富翁雷切特死在自己的包廂里,波洛最后成功地解開了一宗謀殺案謎團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觀看一下。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8
第一次在閱讀過程中沒有猜兇手是誰,因為過去讀過的幾本阿加莎奶奶的小說,每一次都猜錯了。這次沒有一個提前的印象,倒不是因為自己淡定了,更多的是因為實在是沒有頭緒,我實在想不出來有誰稍微有一點嫌疑,但是結局依舊很令人震驚,這是阿加莎最善于把握的東西。
給純粹的偵探小說寫書評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因為要說的東西都很難擺脫泄底的沖動。不過阿加莎的有趣之處在于她總能在描寫案件的過程中吐槽很多東西,從以往的小說就能總結出這一點,包括吐槽某些更年期婦女的無聊和嘴碎,某些事業上稍有成就的人的目中無人(也許波洛可以算作這類人),這本書最深刻的`吐槽是把對各個國家印象都不失幽默地傳達了出來,很有意思,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匯集了那么多國家的人——美國、英國、印裔、瑞典、意大利、比利時、法國、俄國、德國、匈牙利······——各自代表了他們國家應有的特質,每個人性格不同,小小車廂中似乎也是一個極具人情味的小社會。
以這本小說的結尾看,我認為極具溫暖味道,簡直有點完美主義,盡管不那么現實,一家三口有何能耐竟不覺間拉攏了那么多付出真心而不計后果的人。不管怎樣,這是一起需要很高的智商和勇氣參與的犯罪。案件的成功破獲,很大程度上在于波洛的敢想,很明顯他在后期也是慢慢猜測試探的,他并不是非常確定地得到結果,但是幸運的是,波洛成功了,這里一貫延續了阿加莎一貫的風格,更重視心理因素。與其他偵探作家相比,阿加莎的邏輯性可能比不上他們,但是論可讀性和意味都很吸引讀者。
如果不是波洛出現在這列火車上或許這起案件永遠不會有什么頭緒,僅僅是死者的身份,我想一般的偵探都猜測不出來,但在得知了身份之后,也是一團迷霧,毫無頭緒,因為一切都太“合理”了,很難找出破綻,或者說破綻很少,也正是因為這個,才使得波洛下了手,什么樣的情況會產生天衣無縫的結果呢?答案是很明顯的。不過或多或少的有些地方也感覺有些漏洞或者缺陷,我說不好。對于卡塞蒂真實身份的側漏我有點不能理解,我覺得,沒必要啊,為什么非要讓波洛知道這件事······
盡管犯罪是邪惡的,但是在正義面前,所謂的“犯罪”似乎要居次位,所以我們看到,布克先生的宣判和康斯坦汀醫生主動提出的醫療證據。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9
對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紹,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作為公認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創作生涯里,總共出版了八十部偵探小說,暢銷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當然,跟大多數讀者一樣,在加婆的諸多作品里,我最愛兩本經典佳作——《無人生還》和《東方快車謀殺案》,由于最近重溫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來談談發生在豪華列車上的謀殺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兒童綁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兒戴茜被人綁架,且綁匪勒索二十萬贖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時支付了贖金,卻未能挽回女兒年幼的生命。當時已經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發生休克與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離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傷過度,也于不久之后飲彈自殺。同時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認定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從窗口跳下,墜樓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證實是清白的。五條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時間內猝然離去!
盡管六個月后,綁匪頭目卡塞蒂在美國被捕,他卻利用自己龐大的財力,如魚得水般上下走動,甚至鉆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過判決,并改名換姓,離開美國,過著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無法懲罰有罪之人,那便由我們自己來審判,12位與阿姆斯特朗家關系密切的受害人親屬,由此化身來自不同國度、不同階層的陪審員,唯一的目的就是懲罰兇手,勢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們,為了完成最后的復仇,共同出現在東方快車上。難以想象,這12個人是怎么商量好,裝作互不相識,卻在夜晚輪流刺殺同一個人。于是在一個密閉的車廂內,一具尸體上出現了12道深淺不一的刀痕,看起來又像是一個人慌亂之下,胡亂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這樣看來明顯不是一人所為。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實在巧妙,倘若沒有波洛于因緣際會之下,出現在這趟列車上,恐怕這樁案件將成為懸案。
12個人輪流殺人,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兇手,也可以說誰都不是兇手,畢竟沒有誰知道是誰徹底斷絕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覺間,有罪之人就這么被執行了死刑。或許每個人都無比渴望看著他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奪人性命,這12個人也曾討論過,用抽簽的方式來決定由誰動手,可是仇恨讓人瘋狂,每個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這樣的集體殺人,給足了柔弱者以勇氣,閉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復仇。
如果說五年前的綁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謀殺,則是結束罪惡的終點。不被法律保護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義的使者,痛下殺手,懲罰有罪之人。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 10
我這次閱讀的書籍,正是阿加莎的代表作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本書講述了大偵探波洛在敘利亞完成一項委托后,搭乘辛普朗號東方快車回國,不知為何,這輛快車的豪華車廂竟一票難求,好在他遇到了好友布克先生,才擠上了這一列車。在一場午夜的大雪后,辛普朗號列車被迫停了下來,第二天一大早,列車上的人發現被眾人所不喜的美國人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廂,全身被刺了十二刀,并且包廂的門是被從里面反鎖的。波洛在一層層的調查中,發現雷切特的真實身份是美國阿姆斯特朗綁架案的幕后兇手,本該被處以死刑的他鉆了法律的漏洞逃脫了。而在之后的調查中,波洛又發現列車上的每位乘客都與阿姆斯特朗一家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故事的最后,在一切都真相大白后,波洛先生選擇了包庇兇手們,向南斯拉夫警察提交他提出來的第一個結論。
雷切特既作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為多起綁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該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卻依靠他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利用他手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鉆了法律的漏洞從而逃脫。按理來說,他的死亡會讓大家拍手稱快,但是如果他在一個案件中成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質似乎有所改變。但有時會思考,如果雷切特沒有被害,而是繼續這樣隱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對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屬的.不公。
車上的其他乘客們,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親琳達·阿登在文末說的,“社會給他定了罪,我們只是執行判決。”這樣看來雷切特的死似乎無可厚非,他已經犯下譚天大罪,本就該被社會定罪,并執行判決。但另一方面,將執行判決的權利交由車上的這十多位乘客又會引起其他爭議。不過世事無常。兇手們都是與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關的人,她們體會到失去親人摯友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正是雷切特帶給他們的,這時候,乘客們的行為又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作為文中的主角,大偵探波洛先生,他詼諧幽默,老于世故,有著超乎常人的觀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從一個人的眼神,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句話推斷出其隱含的信息。作為一個偵探,他擁有著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這個故事中,他又有著飽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極致正義的同時,又能對社會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以1932年轟動一時的真實案件為藍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寫作天賦與深厚的刻畫人物功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副真實的畫卷,在這個畫卷上我們能看到正義與邪惡的戰斗,現實與情感的糾纏。并且以一種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結尾,不管是兇手,還是整個故事的結尾,讀者在一開始閱讀時都不會想到。并且全文從一開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線索,能讓讀者在這些線索中慢慢摸索體會,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說一樣在真相大白后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據各種線索進行推理。并且最后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轉變,將書的靈魂進行了升華。
不得不說,這本書有很大的可讀性,不愧是能流傳至今的經典著作。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相關文章: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07-19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后感(精選20篇)07-10
讀后感讀后感01-03
有關贏讀后感贏讀后感讀后感09-22
日記讀后感_讀后感03-07
魯濱遜讀后感讀后感05-24
遠見讀后感 - 讀后感03-09
我與地壇讀后感我與地壇讀后感讀后感阿12-13
《故鄉》讀后感在故鄉讀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