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地在世上掙扎。前日聽聞作者馬爾克斯與世長辭,情不自禁地拿起他的《百年孤獨》重溫一次。我沒有能力去評價作者與他的《百年孤獨》,只是認為書是一面照映內心的鏡子,閱讀書籍仿佛就是看到了自己。“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是團結的對立面。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與小鎮馬孔多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
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逃不出去的怪圈,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孤獨的百年,孤獨的馬孔多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作者把“孤獨”——這個無法擺脫的厄運,書寫的如此沉重、細密。
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對于“愛”缺乏能力,這是他們家族天性,他洞悉一切的眼神充滿著冷漠,然而這并不代表著他不渴望愛,只是他天性的冰冷,所以在摸到冰,他說“它在發燒!”——冰的冷在面對人性的冷時也成了溫熱。上校或許就是人性復雜多面中冰冷的一面,內心中總存在著難以觸及的部分,雖然渴望著有人能知道這一部分,和自己共同承擔這份未知,然而別人卻乏于理解,結果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感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總是會把最真實的自我封鎖起來,所以上校把自己關起來制作小金魚,每次做了25條后又全部熔掉重做,周而復始看似無意義又瘋狂地循環。然而這就是“愛無能”,我們不愿去溝通,愛就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瑪蘭妲的一生就是對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生。她一次次拒絕了自己所愛的鋼琴師,這種面對愛時的恐懼、惶惑,不正是我們在恐懼那些未知的將來時所表現出的焦灼么,當別人要走進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恐懼什么,躲避什么,然而又武斷地拒絕著。最終鋼琴師絕望地自殺,當我們回絕了愛的時候,所得到的只有悲劇、懊悔的沒有結果的等待。
馬爾克斯還把孤獨這樣定義“孤獨是團結的對立面”。這個家族乃至馬孔多是孤獨的`,因為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游離的,每個人鎖在自己的空間里。這個家族就像一個四分五裂的巨輪在滾動,每一個試圖聚攏家族的人都在徒勞里被消磨,進入了另一種孤獨。烏爾蘇拉殫心竭力地維持著布恩迪亞家族,然而她就像在黑色的壁壘里吶喊,聲音被困住,只有她聽得到來回傳蕩的回音。桑塔索菲亞忍辱負重默默為家族操勞,但最終所有人像忽略空氣一樣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每個人都希望解開別人的孤獨,卻不知自己正處在另一種更悲壯的孤獨之中,然而正是這種交流被阻斷的孤獨成為這個家族衰亡的原因,這種孤獨把這個巨輪推動著,不斷地磨損著它,最終在孤獨里消亡。這個家族的背后站著的是整個拉美大陸,也許直到近代以前,這千百年來美洲的孤立所形成的孤獨的性格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以后蒙受劍與火災難的原因。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06-27
百年孤獨讀后感05-23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01
百年孤獨讀后感_讀后感03-04
經典文學《百年孤獨》讀后感06-20
小學百年孤獨讀后感08-22
《百年孤獨》優秀讀后感08-17
初二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02-08
《百年孤獨》散文讀后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