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鍵在問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鍵在問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在問讀后感 1
面對“問題”學生,怎樣讓他們愛上學習,如何和別人友好相處,類似很多這樣的問題,似乎都在《關鍵在問》這本書上找到了答案。
就像書本開頭的一段文字中說的那樣,走進全世界任何一位老師的辦公室,你都能聽到各種充滿挫敗感的故事和關于教學矛盾的問題。我們往往抱怨某某學生有多么的不聽話,多么令自己頭疼,卻忽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問題”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在與別人溝通時,我們總是希望直接說服對方,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把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對方。這樣一來,就會讓對方感覺到被控制,勢必不愿多聽一句。這樣無效的'溝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書上列出的焦點討論法,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較好辦法。通過提問的方式,從客觀現實入手,關注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思考后形成決策。
這種方法不僅僅可以運用到談話中,大大提升溝通質量,還可以運用到我們的課堂中來。比如在課堂討論環節,以前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充分參與的討論,表面上看討論的熱火朝天,實際上活躍的僅僅是幾名學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一,分組固定化,形式單一。我們沒有考慮到小組成員的個性特征,他們面對熟悉的同桌,失去了討論熱情,容易產生思維定勢。第二,課堂時間有限,交流表面化,他們往往來不及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暇傾聽他人的意見。第三,問題不當,討論低效,老師提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淺顯,學生又不愿意討論。第四,小組討論參與度低。往往是能說會道的學生掌握組內討論大趨勢。那么我想,高效的提問可以解決這樣的困擾。
焦點討論法,是一種藝術對話形式。今后,我將不斷的摸索,讓自己從中學會提問,有效傾聽。
關鍵在問讀后感 2
寒假結束了,我在假期中閱讀了《關鍵在問——焦點討論法在學校中的應用》這本書。該書入選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TOP10中。
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是加拿大文化事業學會(ICA)開發的一種借助有效提問推動深入思考、增進有意義學習及增強團隊溝通的討論方法。本書即在詳細討論和展示此方法如何有效運用于學校教育中。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焦點討論法的理論基礎、實踐技術、實踐案例和附錄。“理論基礎”部分,簡要介紹該方法的教育與心理學研究基礎;“實踐技術”部分,重點討論如何具體準備和引導一次焦點討論;“實踐案例”部分,則針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各種情況具體例舉了100多種應用焦點討論法的真實案例,供讀者應用該方法時參考。
無論走進全世界任何一位教師的辦公室,你都能在一片“嗡嗡”聲中聽到各種充滿挫敗感的故事和關于教學的矛盾問題——學生為什么不學習?他們為什么不能更深入地思考,從而發展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高階思維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布盧姆(Bloom)建立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認為學習分為不同的層次。高階思維(higher order of thinking)是指在學習領域和問題解決中的分析、比較、闡釋、評估、綜合等一系列認知過程。能力呢?他們為什么缺乏動力去學習我們想讓他們學習的內容?他們為什么學不會怎樣與其他人一同學習或好好相處呢?
在這些辦公室里,還充斥著其他的挫敗感——耗費時間的備課、漫長而無效的教職工會議、與家長之間困難的`溝通,以及與其他教師之間的誤會;與此同時,家長、學生、學校管理者也都在為相似的問題苦惱著。
此外,作為教師,我們還面臨著各種壓力:我們要向更多的學生、彼此差異更為顯著的學生教授更豐富的內容,但與此同時,給他們的資源和支持卻又在不斷減少。面對這些更為緊迫的現狀,我們必須尋找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在教室、辦公室、學校會議,甚至在一對一的討論中,都必然存在某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深入地思考,一定存在著某種途徑來引導學生、家長以及我們老師就某一個主題展開討論,最終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事實也確實如此。我的教學生涯始于十六年前的學校,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剛剛從校園走出來的天真女孩。每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每一句忠言,都能幫助我獲得了一個用于設計和引導討論的實用方法,而在過去的這些年間,我發現這極富價值。它可以用來引導兒童和成人的學習,可以為學習注入現實生活的意義,可以令溝通更為深入有力,可以在個人和團體層面解決問題。這個方法也可以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有效的邏輯框架,幫助他們厘清自己的思考。
關鍵在問讀后感 3
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2本書,一本是《蓋洛普優勢識別器》,希望每位老師能夠通過閱讀和測試發現自己身上的優勢,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另一本是《關鍵在問--焦點討論法在學校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對每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利用寒假空閑時間,我先閱讀了《關鍵在問--焦點討論法在學校中的應用》這本書。記得去年曾經參加過學校的一次培訓,當時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書《學習性評價行動建議200條》,通過老師的講解、小組交流與學習,當時收獲頗大,對“O-R-I-D”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次,當我讀起《關鍵在問》這本書,對“O-R-I-D”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O-R-I-D”分為四個層面。客觀性層面:處理信息和感官的覺察;反應性層面:有關個人的反應和聯想;詮釋性層面:關于意義、重要性和含義;決定性層面:關注解決方案。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考慮這四個層面,設計出符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客觀性問題、反應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和決定性問題。書中講了很多案例,選取了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供讀者學習,對于如何應用焦點討論法提供了幫助。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書中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們很多教師或培訓師都在工作中形成了干預和打斷的習慣。我們接受的培訓是去更正、充實和修正發言者的觀點。焦點討論不是要教授內容,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引導討論時,需要站在“無知”的立場上,保持自己的開放性。當教師用討論的方式來“找出”自己已知的答案時,學生就不會參與。他們只會一言不發,等著教師告訴他們答案,而不會冒犯錯的風險。他們只能學會在考試中照搬教師的答案,很少能把所學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
聯想自己的教學,何嘗不是如此,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卻不知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與創造力,甚至把學生套入了傳統教育的牢籠。課改一直在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每位教師要做課堂的引領者,幫助學生提高自己。雖然我們每位教師都明白課改的`精神,也知道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但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時教師成了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真的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思路了,為什么不能嘗試下做一個“無知者”,發揮學生的優勢,讓他們來教我呢。教學中,有時也會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充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解。學生講的很好的,有時比教師預想的講的內容還要豐富多彩,只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更喜歡“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不愿意冒險而已。但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長遠考慮,我們真得多嘗試,為學生而改變。
書中還有一個地方觸動了我,在教學中,遇到學生回答錯誤的地方,我經常會找其他學生繼續回答,直至回答到正確的答案,這本書卻給出了比較巧妙的方法。有時,討論參與者的答案可能引用了錯誤的客觀信息。教師不能輕描淡寫地放過錯誤,但如何回應則取決于當時的狀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回應“可以告訴我們課文中的哪些地方這樣講嗎?”這種溫和的方式既可以更正信息,也不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其他有用的問題包括“為什么你這么說?”“是什么讓你這么想?”“這跟我聽到的理解并不一致,可以澄清一下嗎?”,引導者也可以問問其他參與者有沒有不同答案。我覺得追問學生為什么這么想很重要,既可以了解學生的思路,又可以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對這名發言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提高。以后在課堂上,我要多追問,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彼此之間相互討論,從錯誤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閑暇之余,我會認真學習后面的案例,希望能夠在提問技巧上有所提高。
【關鍵在問讀后感】相關文章:
《問小草,問小花》教案09-03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作文12-25
問的散文09-03
天問06-12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作文(精選34篇)08-18
《問銀河》說課稿06-26
問蒼穹的詩歌09-20
問夢經典散文09-30
問梅散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