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孝經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孝經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孝經有感1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千秋萬代,流傳至今。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缎⒔洝分校釉唬骸胺蛐ⅲ熘浺,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梢娍鬃訉π⒌赖目粗嘏c推崇。
可見,孝在中國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說中有一則關于“孝感動天”的故事,是說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雖為傳說,卻實實在在說明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意義所在。在中華文明還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已經將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之中?梢姡⒃谥袊糯加蟹浅V匾牡匚。傳說中有一則關于“孝感動天”的故事,是說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雖為傳說,卻實實在在說明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意義所在。在中華文明還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已經將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之中。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后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當我們面對清晨早升的太陽時,我們是否會想起,不知多久以前,我們的父母,在同樣的紅霞中,給懷中酣睡的我們,留在額間的那一吻。
讀孝經有感2
來自全球的泰美家人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金華的樂樂媽查孝華,很高興在這美好的清晨與家人們相約在易育文化欄目。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易育文化欄目的分享,在此,感恩朱文靜老師給我這次分享的機會,讓我在這里與家人們一起學習、交流、成長。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我讀<孝經>有感》。
大家知道,育心經典的學習體系是"一根六經八典九要十四蒙".其中一根,就是指《易經》,易根。六經,就是指《詩經》、《孝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兵經》,也就是《孫子兵法》。
加入育心后,慢慢地,我們一般都會在指導師的帶領下開啟挑戰《易經》100的計劃。那時候的我,也不例外。
《易經》通讀完百遍之后,很多家人又開始挑戰《黃帝內經》100,《孝經》100等計劃。我也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就是挑戰《孝經》100.
回想當初,自己為什么會第二本就選擇挑戰《孝經》呢?理由是《孝經》比較短,這個計劃比較容易實施。
如今,我已完成了誦讀《孝經》100的計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你讀得多了,突然你會發現自己也能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思了。
有時候對哪句經典感興趣,查查資料也就會豁然開朗了。還有,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一些事,發現自己也能從心里不自覺地蹦出幾個經典的句子來。我認為這種成就感帶給人的愉悅不是簡單的話語所能表達的吧。
下面,我想請在線的家人們都跟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孝經中的"孝"字。請家人們,動動手指,我們一起寫。在寫的過程中,大家已經發現,孝字的結構是上老下子。
我們知道,古人造字都是非常有智慧、有深意的。你看,這個孝字,它是"老"字在上,"子"字在下。
甲骨文中的"孝"字就是孩子攙扶著長輩行走的意思。其實,這也就告訴我們,每個人,不管你壽命有多長,你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一個極其微小的環節。
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順長輩,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嗎?我想,這就是"孝"字要傳達的意思吧!
接下來,讓我們再寫一寫教育的"教"字。我們可以能看到,左孝右文,左邊是孝字,右邊是反文,中國傳統的講法:教者孝之文也。
也就是說教育教什么,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那么,什么是孝呢?《孝經》里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孝是德之本,也就是德行的根本,而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蒙學經典《三字經》里也說:"首孝悌,次見聞!"是的,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其中,人世間最不能等待的事莫過于孝敬父母!
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也告訴我們,孝順父母要從當下開始。
以前,我以為孝順父母就是孝的全部。然而,讀了《孝經》我才知道,孝順父母只是孝的一部分而已。
大家看,《開宗明義章第一》里就有這樣幾個句子,"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通過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予我們的,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愛護自己的身體是行孝盡孝的開始。
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使自己的名字為后人所景仰,就會讓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我們行孝盡孝的結束。
另外,它還告訴我們,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長大成人忠于國家和君主,是中孝;能普渡眾生,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大孝。
我們育心人,可以說是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家孝敬長輩,在單位忠于領導,在育心學習經典、推廣經典,讓無數的人受益。所以,育心真的是誰走進來誰受益。親愛的家人們,你們認同嗎?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感恩育心平臺,感恩在線聆聽的家人們,感恩默默付出的易工天使!
讀孝經有感3
在我11歲時,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孝經》。我剛看了幾頁,就被吸引住了,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古時候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孝子黃香冬天為父親睡暖被窩再讓父親睡,夏天為父親扇涼席子的故事。另外有位孝子的母親很怕打雷,這位孝子一見打雷就跑到母親身邊和母親說話,告訴母親不要害怕,后來他母親去世了。有一次打雷,孝子跑到母親墳前哭著說:“兒子來了,讓母親你受驚了!”…….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看后思緒萬千,平時我總對父母呼呼喊喊,還常常和他們頂嘴,和孝經里的'孝子比,我真是太不孝敬父母了!《孝經》里說,我們的身軀是父母給予的,我們要好好愛護,我們是父母含辛茹苦地養大的,一定要給予父母最好的照顧,要孝敬父母、長輩,我只做到了這幾點,比起他們,我慚愧萬分。
我要向《孝經》的主人公們學習,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長大為社會做出貢獻,回報我的父母,給他們最好的東西,最好的照顧。
母愛如海、父愛如山,他們的愛和呵護伴隨我一天天成長,我要謝謝他們!
讀孝經有感4
最近參加了幾次家庭倫理道德講座,聽了婁全民老師宣講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時,得到了幾本中華傳統經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經》。讀后深有感觸,覺得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國民需必讀此書《孝經》。唯如此才能實現人人和諧,家家和睦,戶戶平安其樂融融的局面,創造出一個暫新的中華民族太平盛世。
《孝經》是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的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缎⒔洝饭卜质苏,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階級,就個人的地位和職業,標示了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更推而廣之,闡述了統治者和官吏們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悅誠服?梢姡ㄐⅲ┦前采砹⒚械赖母,也是治理國家的大經大法。與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賴《孝經》明教化。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這一章是《孝經》的綱領,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立歷代孝治的法則,定萬世政教的規范,因此被列為《孝經》的首章。
這一章是說;有一天,孔子閑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參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著。孔子對曾參說;“從前圣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君臣民上下一心,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么嗎”?
曾參聽到孔子的問話,恭敬地離開座位站起來,謙卑的回答說;“弟子愚昧魯鈍,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孔子說;“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你坐下來,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給的,應該好好愛惜,不可以有任何損傷,這是盡孝的開始。進而要修身養性,實踐正道,自然能名揚后世,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這樣才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謂盡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業。《詩經,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記載著;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孔老夫子在這一章里;通篇向我們講述了《孝》的重要性,講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無不將孝道做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和安身立命的法則。
中華民族從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結束,歷代帝王選賢與能,無不以孝道為尺度,來選拔任用各級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盡忠盡孝,克己復禮。而廣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約束和教導下,孝順父母尊長,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鄰里,相親相愛。歷史上出現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無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產物。
現今社會世風日下,各級政府官員腐敗墮落,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民眾隨波逐利,棄孝悌忠信于腦后。試問還有什么倫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請各級政府官員速思良策,普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扎根每一個國民心中。創造一個其樂融融全民和諧的富強的中國。
讀孝經有感5
“百行孝為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語,原本,我對“孝”字還不大了解,自從我讀了《孝經》之后,我漸漸對“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黃香敬父”來說吧:黃香母親早逝,為此黃香十分孝順自己的父親。當嚴寒時,黃香會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脫下自己的衣服,鉆進父親被子里,用自己的體溫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為止。父親為此感到很感動,也很自豪。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親要獨自照顧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學習,但我平時卻很少幫母親做些什么,這時,兩行熱淚不由自主滑過我的臉龐!叭谒臍q,能讓梨!蔽覀兊男⑿囊仓敢覀兊男袨,我們其實能為父母做的.還有很多。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弊屛覀冇靡活w感恩的心回報自己的父母,讓我們學會分擔,學會感恩。
讀孝經有感6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天空,因為有了白云的裝扮,才顯得靜謐安詳;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一個人,因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顯得穩重踏實。而孝則是綻放在人倫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親切而又純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報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溫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經事態滄桑驀然回首時的一絲微笑,真誠而又安詳。
孝是什么?孝就如靈魂深處盛開的一朵鮮花,它比大自然盛開的更為持久永恒,永遠的散發著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礎上產生。所謂“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為先,百行孝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綠蔭,遮住了炙烤的驕陽;孝心是久后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標,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于毀,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來自于父母,作為兒女,應該像孔子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好自己;作為兒女,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能夠擁有一個嚴父慈母,應該滿懷感激;作為兒女,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這樣一副容顏、這樣一個軀體、這樣一顆心靈,我們還有什么感到不滿足的呢,我們還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實卻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給了自己這樣一副面孔,羞澀閉門不出,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身材,整日憂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終,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甚至是絕食;還有那么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如此般不愛惜自己,回頭想想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呢,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浮云般的虛榮心嗎?到頭來還不是逃不過歲月的雕琢,我們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聽過嗎?“夫孝,始于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著我們受凍挨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嗎?又有幾家父母閑居在家里,享受著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群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這種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聽過嗎?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摯虞說:“事親以敬,美過三牲!。其實,他們說的主旨只有一個——尊敬父母。反觀現在,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父母不知為我們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盡力培養一個最優秀的兒子,一個最優秀的女兒,但我們呢?在外面大手大腳的花父母的錢,轉過臉就又和父母吵架,頂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養了我們二十多年,到最后卻連子女一句感恩的話,甚至一句“爸、媽,您們辛苦了”也聽不到,是我們害羞嗎,是我們應該做的嗎?可笑又無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學的一塊橡皮擦,知道要說聲“謝謝”;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要說一句“對不起”;托欠別人的東西,很久不還,內心還會很愧疚,遇見彼此還挺不好意思的?擅鎸Ω改改?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多少,買了多少學習、生活用具給我們,我們又何曾說過一聲“謝謝”;我們頂撞過父母多少次,我們又惹父母生過多少次氣,我們又何曾對父母說過一句“對不起”;我們拿了父母那么多東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錢,父母有要我們還過嗎,我們有感到過愧疚嗎?難道真的是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讓我們的感情淡化了嗎?
你有聽過嗎?孔子曾說過“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說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愿。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比缃,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臥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愿,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著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溫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溫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里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你有聽過嗎?“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復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而作為子女呢?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又何曾好好的為我們的父母想過呢?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里,又有多少人會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呢?他們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們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徹夜狂歡呢,我們會經常郁悶,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又是為了什么呢?有時候經?粗γβ德档娜巳、林立的高樓和寬敞的馬路發呆,總是在不停的問自己,這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嗎?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歲月賦予了母親魚尾紋,上帝帶走了她青春的美麗,母親放棄了這一卻只為讓子女幸?鞓,當你身處異地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那位白發滄桑的母親,多少次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呆呆的坐在門檻上,青筋滿布、瘦骨如柴的雙手捧著你留下來的照片,松弛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兒女能來一通電話,多么希望兒女能夠回家來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頓飯,陪她靜靜的坐一會。曉寒凜冽、北風呼呼,冬雪寒徹了整個大地,雪野里一位銀絲縷縷的老人,靜靜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夾著一支點燃的香煙,他緩緩的將煙遞進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瞇起眼睛來,吐出一片煙霧,老人呆呆的望著遠方,那是兒女離開的地方,快過年了,他在等待,等著兒女們回來團聚,等著兒女們回來叫他一聲“爸”,歲月的磨礪,使他的背在堅挺,卻使他的步履在蹣跚。天邊一行大雁飛過,似乎演繹著回家的序曲,遠方的兒女,為了金錢四處奔波,何時想過家中的父母已經年邁,需要他們的陪伴。物質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會向我們索求任何東西,難道作為子女的不應該時常回家看看嗎?
也許,同學、朋友、愛人的生日我們牢牢的記在心里,并時時準備一份美好的禮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記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親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親節的時候,給爸爸買條魚,學習、工作再忙,也要親自給爸爸送過去,爸爸會樂的嘴也合不上;母親節的時候,給媽媽買雙襪子,親自給媽媽穿上,媽媽眼睛里也會含著淚水,實在抽不出時間,三天兩頭打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只需望子女能夠惦記著。這些,你能做到嗎?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讀孝經有感7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現代作家畢淑敏也曾經告訴過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更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
《孝經》共分十八章,是儒家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也是儒典中稱"經"最早的一部!缎⒔洝冯m篇幅不長,但是當我們讀它時,感覺就像是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與父母之間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帶我領略古時家國、君臣中的孝與忠。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理論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揚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其中,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枝葉繁茂的樹木,扎根也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羊羔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必定發揮到極致。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百善孝為先,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孝順樂章吧!讓"孝"在廣闊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讀孝經有感8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彼孕⒕影傩兄;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孝,它并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提到“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都是因為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培養。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孝經父母,應該有兩個方面:精神上與物質上。在物質方面,應是等到我們成年后,工作時,給予他們物質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會比物質上的`更重要。對待父母,我們應尊重他們,不能用傷人的言語對待他們。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接受,因為父母一定會是為我們的前程而著想。當我們與父母有相反意見的時候,也應該耐心的和他們討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可以學著去與父母分享,多和他們交流,不讓我們與父母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我相信,父母會樂于傾聽我們的想法,尊重我們的感受。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并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盡孝。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除了父母,我們也應該尊敬老師。我們不能隨意頂撞老師,認真聽取老師對于我們的學習上的建議。上課時認真聽講,思維活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讀孝經有感9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斗。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斗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并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讀孝經有感10
9月25日 星期日 天氣:陰有小雨
今天,我和媽媽一塊讀孝經·卿大夫章第四。這章孝經教會我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
卿大夫是王朝和諸侯國中的高級官員,又稱上大夫,地位比大夫高點。這一章里面講到,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現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語言,不該說;不是現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語言,不敢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法服就是按照禮法制定的服裝。古代服裝的樣式、顏色、花紋和布料,是根據不同的等級,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規定。法言是合乎禮法的言論,德行是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做一個遵紀守法、懂文明、知禮儀的好孩子,要勤奮學習不懈努力!
讀孝經有感11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教材,里面有《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經》......
我們學了《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在家閑坐,問他的學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讓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無論是尊貴的還是卑賤的,他們都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為什么嗎?”他的學生站起來說:“學生不知道”孔子說:“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們的身體皮膚毛發,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損毀傷殘。所謂孝,從孝順侍奉父母開始”。
我感覺《孝經》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教育我們從小以“孝”為本的道德品質。
媽媽的話:百善孝為先。
讀孝經有感12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梢娍鬃訉π⒌赖目粗嘏c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后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讀孝經有感13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
《孝經》,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缎⒔洝芬还灿惺苏,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薄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倍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钡诎苏聻樾⒅握,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
《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讀孝經有感14
非常幸運地參加了快樂媽媽讀書會組織的誦讀描摹《孝經》活動,我的初衷是想讓孩子靜下心來,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同時能知義明禮,讓這個寒假里過得充實、有意義些。
之前我們做什么事情都是虎頭蛇尾,不能堅持,這次活動直接建了一個群,挺好的,無形中也督促了我們。和往常一樣,頭幾天孩子興致很高,過完春節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群里面的家長和孩子發的圖片和視頻,我們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說到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總怪孩子不夠聽話、不夠努力,其實是我做的不夠好,總想著“腹有詩文氣自華”,讓她多讀點書,我沒有時間和能力帶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總想把世界搬回來讓她通過讀書去認識和了解,可孩子并不領情,真可謂是“不讀書時母賢子孝,一讀書就雞飛狗跳”,讀書非但沒給她帶來樂趣反而成了一種負擔!都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這次我從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時對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點苛刻,以至于現在孩子和我一樣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讀書時的語音或視頻從不讓發到讀書群里,她總感覺自己讀的沒別人好,怕別人笑話(其實我也沒把我讀書時的語音發到群里)。此時才發現造成這樣的結果,很大的責任在我,是我這個榜樣沒做好,這次看到群里面有好幾位家長,她們每天不論早晚都堅持讀書,很值得我學習,有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會愛上書的。和這些家長比起來,我真的很慚愧,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一起讀書!雖然參加這次活動的結果離我們自己訂的目標還有些遠,但我相信,從改變自己開始,努力堅持下去,我的孩子也會愛上讀書的!今天寫這些偏離主題的感悟,同我對《孝經》內容的感悟一樣深刻,只有先學會讀書,愛上讀書了以后,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書的內容,才能踐行于生活!
讀孝經有感15
“百善孝為先,常回家看看”,這是今年春晚給出的一副春聯。孝,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
自古以來,孝感動天的故事數不勝數。每次看到電視上播出天仙配這類講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時,很多人是被他們之間的愛情感動,其實,這個故事的最初向我們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體現的就是這個“孝”字。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一個小伙子,父親死了后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幾千年,孝感這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指子女對父母謹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祭祀等等。因此,“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準則,用于處理家庭中長輩同子女之間關系;然后,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兜茏右帯氛f:“首孝悌,次謹信”!墩撜Z》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然而,所謂“君要臣死,臣不死,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舉幾例: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敝械摹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等,現今已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恐怕現代社會很少人不去理發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里婁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拋棄。
在當今日益高速運作化的信息時代里,忙碌的人們為了事業奔波于世。一首《;丶铱纯础穯拘蚜吮娙司眠`的感動和對親情的依戀。于是,人們從忙碌中駐留,回家看看父母,盡盡孝心。科學在不斷進步和創新,人類乃至自然界的親情卻如陳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時,漫步街頭,經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們衣衫襤褸,要么蹬著三輪車,要么拎著蛇皮袋,流連于大街小巷中,撿起人們丟棄的飲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資源”,動作僵硬而麻木。
他們都是沒有親人的孤寡老人嗎?當然不是。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他們的子女都還“健在”,準確地說,過得還不錯。但那只是他們的子女。至于他們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養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們游走于街頭巷尾,構成了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母親從小幫你們洗澡到大,你們可曾為她洗過一次腳?父親從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親手為他盛過一碗湯?當囚犯嚼著母親一粒粒剝的瓜子仁時,當失意的兒子靠在父親肩膀痛哭時,他們可曾感到父母對他們濃濃的愛意?這種愛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它應當和孝一起,充當親子間關系最好的潤滑劑。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孝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跟不上歷史的步伐。雖然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孝已漸漸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它數千年的儲蓄,也被物質的洪流沖得無影無蹤。它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看著時代變遷,看著大權旁落,卻無能為力;蛟S它曾奮力地追趕上了“80后”明媚的憂傷的腳步,卻又眼睜睜地看著“90后”們乘著“幸福摩天輪”遠去。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雖然暫時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終,它將重歸主流之中,但愿當它搭上“幸!钡哪┌嘬嚂r能看到“00后”們在向它招手。
我們應當有所繼承孔孟儒學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鑒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諧調、親和家庭成員的血親關系,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穩定,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幼、互助友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得到發揚光大!
讀孝經有感16
“孝”再古代是被看得很神圣的,《孝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的一部分,《孝經》認為: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將“孝”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事。
《孝經》中寫道: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對我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我曾經也認為孝的最高境界是在父母病榻的時候,養老送終。但是往往是“子欲養親不在”,當自己事業有成,準備回頭去孝經父母時,才發現原來父母已經離去。我國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從六歲開始就離開母親的懷抱,到城里去讀書了,本想好好學習,等事業有成之后好好去孝敬母親,沒想到,在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卻病故了,使季羨林爺爺抱恨終生,責怪自己為什么不能孝敬母親。
為了報答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國一名女運動員在獲得金牌的時,說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我想用我的獎金為父母買一套房子!眰ゴ箢I袖人物朱德在戰火硝煙的戰爭時代,在百忙中飽蘸感情的寫下了《回憶我的母親》,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其實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在精神上。我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教授帶了一個學生到他家吃飯,吃完了飯,學生們要幫他洗碗,可教授卻說有人洗,然后自己就拿著碗進廚房,把碗上的油漬洗掉,再喊母親出來洗碗,這時候,學生多在說:“這個教授可真不孝順,連洗個
碗都要讓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來幫忙洗!睂W生的話教授都聽得一清二楚,但他還在默默的.和母親一塊洗碗。洗完了碗,他把母親送回房間,自己又再將碗清洗一遍,再慢悠悠的走到學生身邊,坐下,對學生們說:“雖然,我現在也老了,但是,我在母親眼里,永遠是個孩子。母親不管什么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多為兒子做一點兒事,如果你讓自己的母親覺得自己的兒子時刻都需要我這個母親,那這個母親會開心一整天的!
其實,孝敬就是讓長輩開心、放心、順心。我媽媽是個小學老師,為了讓媽媽開心,我每次都用盡全力,想爭取到一個好成績,讓媽媽高興高興,我認為,我這么做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履行我們那報不完的孝行,讓我們與父母擔誠相處在一起過上融融樂樂、幸福無比的家庭生活吧!用我們的孝心,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讀孝經有感17
今天我重新學習了《卿,大夫章第四》,雖然我早已背會,今天結合譯文對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發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理法的語言不敢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的行為不敢去做。說的每一句話,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被人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詩經大雅云》里面說到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侍奉天子!
原來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為人辰,就應該遵守自己對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禮法的事,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我們的班集體就可以當作為一個小國家,老師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員,其他學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員要起到一個領導作用,不能帶領學生胡作非為,要自己遵紀守法,去影響百姓也學會遵紀守法!
媽媽后記:這是身為官員對君王的忠誠之孝!
讀孝經有感18
說到“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都是因為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培養。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對待父母,我們應尊重他們,不應該用傷人的言語對待他們,父母的教誨我們都要接受,因為父母一定是為我們而著想的。
當我們與父母有矛盾的時候,也要耐心的和他們討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要學著去與父母分享,多和他們交流,讓爸媽和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親密。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盡孝,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
讀孝經有感19
孝,是世人一直傳頌的美德,是心中難以言棄的珍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翻涌而去,飛濺的浪花中浮現出無數“至孝之人”的面龐。
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蝎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可誰又知道他們為繁衍后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撫養成長,我們的頑皮與任性,不知使他們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淚水,可以說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傾盡所有。
昔日,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房舍。又見孟子不思上進,擔心其學業半途而廢,便狠心斷織教育孟子。從孟母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看到了父母希望兒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當雨果在創作途中感到煩躁不安時,母親那溫暖的雙手,總是輕輕的放在他的雙肩上,以撫平他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正是因為有了母親默默的關愛,也使他最終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文學家。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僅僅體現在教育上,更融進了我們的點滴生活之中。今天,當我們放學回家后,同樣是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卻為我們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飯菜;今天,當我們臥病在床時,同樣心力交瘁的父母卻噓寒問暖,徹夜不眠;今天,當我們深夜苦讀時,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辭辛勞,陪伴在我們左右。一杯熱奶,一句問候,濃濃的愛意讓我們倍感溫暖!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泵辖嫉囊痪湓,吟出了我們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們都說烏鴉是帶來厄運的兇象,可誰能想到他們有反哺的天性呢?烏鴉尚知反哺,而作為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孝敬父母嗎?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小黃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留下他與父親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親蚊帳里的蚊子捉完,然后用扇子扇冷涼席才讓父親睡。冬天,他在父親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親的床席,未免父親受凍。他身影幺小,卻用心詮釋著盡孝的真諦,這抹芬芳彌漫在三字經中愈久彌香。而當下更有捐腎救母的田世國用行動證明著新時代的青年對“孝”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
而對我來說,什么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與她談心,她最喜歡聽我在學校里取得的成績,雖然我的成績并不理想,但是任何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使母親非常高興,我愛和她討論每天在學校里發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歡笑中,我讓母親忘卻了辛勞。也許此刻我的孝僅僅只能停留在替母親分憂解愁、與母親談心聊天、還有努力時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上,然而,我卻堅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粒孝心的種子必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
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這愛的筆觸記錄下與父母共度的每一個不可缺少的燦爛章回;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那些父母為了我們付出的艱難歲月教會我們堅強樂觀,為我們的人生大廈墊下最堅實的基石;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生命的一切驚喜與感動陪伴我們和父母走過細水長流。把孝心傳遞給普天下所有的摯愛雙親吧!
讀孝經有感20
今天,晴朗,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后,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后,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后來,翟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后,媽媽說:“,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靶,首先孝順,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于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眿寢屄犃宋业闹v解,夸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里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里想,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里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后,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里面確實像一只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開始。
【讀孝經有感】相關文章:
讀《孝經》有感集錦03-14
《孝經》教案02-26
孝經原文翻譯06-25
《孝經》的全文及譯文04-09
孝經全文及譯文12-16
孝經讀后感02-18
孝經經典誦讀詩句10-29
關于孝經全文及譯文07-28
《孝經》全文和譯文07-19
孝經讀書筆記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