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

時間:2022-11-17 12:57:3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1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為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展,內心平和喜悅,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育,作者稱之為“心理撫養”,關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些案例過于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群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為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的家庭教育下,逐漸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里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于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2

  這是我讀的李玫瑾老師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講李老師作為犯罪心理學家對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讓讀者能更加立體地看到人性的復雜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時期受父母和環境影響形成的,犯罪行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經歷,但李老師在那本書中沒有重點講子女教育。所以當我看到她出了這本專門講子女教育的《心理撫養》,便毫不猶豫買下來。

  讀完之后收獲很大,我覺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的指導書目之一。其實我不喜歡讀關于教育孩子的書,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是機器,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不可能也不應該像讀說明書一樣按照書上的內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師的書特別之處在于,她在書中并沒有過多教我們具體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過很多真實的例子讓我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李老師的方法論講得很少,主要在構建理念,不斷地從各個角度讓我們認識到做父母意味著什么,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師書中講的一段話:“我想告訴所有戀愛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輕女性:無論你的生活多難,你要想好,你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陪伴一個弱小的生命?若沒有,我建議你要慎重!不要輕易地懷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對誰都沒有形成依戀,那么發生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容易出現冷漠、無情、殘酷等表現。他們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會性發展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在與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現異常。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沒有對撫養人形成依戀,或者在10歲前后失去了依戀對象。由此可見,母親的親自撫養是多么重要。”

  李老師的這段告誡不僅適用于所有的年輕女性,也適用于所有現在在國家政策的鼓勵考慮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個人認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壓力之下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的女性朋友們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為她們懂得李老師上面講的那個道理,她們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辦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3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第二天孩子終于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里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后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為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藥喝下去自殺了。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自殺的心理。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舍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對于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么事都順著、護著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過分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生了錯覺,認為他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人,并養成驕縱的性格,于是就產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給孩子的愛里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不驕縱孩子、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4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后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于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里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現社交恐懼癥。關于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為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于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這里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聽:“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為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這本書就到了,加入了一個共讀群,希望這個寒假能夠細細品味這本書。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5

  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贊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后天養育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出現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實。”

  鄭淵潔說:“鼓勵能將白癡變成天才。”但只有夸贊沒有直面問題的批評也可能把天才變成白癡。走上工作崗位后,見識過很多類型的同事,有的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現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原因,最后面臨難題(甚至并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時心態轟然崩塌,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這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的惡果。

  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不教而善”。

  “在心理學史上,從弗洛伊德到榮格都在研究后天經歷對人心理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知道,人生經歷形成的記憶不僅停留在相關的神經細胞中,還會遺傳給后代。這意味著我們今天學習和努力的經歷,會成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為我們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經的努力,所以我們會在某種情況下重現他們的行為模式。”

  三、狠得下心來。有原則、立規矩。

  “所謂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與他人有關的社會行為方式。人的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個喜歡的東西時,若是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滿足,會養成一種性格;若是哭鬧無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滿足,則會形成另一種性格。所以,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成為有教養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

  四、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

  “脾氣不好,在小范圍內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但當一群人都脾氣很大時,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塵暴一樣,球迷發狂后的破壞力就是證明。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影響國家形象。”

  所以,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聰明的母親應該學會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讓孩子盡早學會自理。另一方面,母親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顯示堅定的一面,即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須堅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但態度要溫和。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個榜樣應該是孩子將來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調解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父親因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輕易地動用暴力。父親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有力量,但我從不濫用。”我跟你講理,跟你探討,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為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若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可以告訴他“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過頭來看就不大了”,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胸襟。父親要給孩子朋友般的感覺,做一個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心理撫養讀后感300字(精選5篇)11-16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 综合国产精品2021 |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