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撫養讀后感1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后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于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里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現社交恐懼癥。關于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為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于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這里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聽:“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為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這本書就到了,加入了一個共讀群,希望這個寒假能夠細細品味這本書。
心理撫養讀后感2
近日,又閱讀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這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封面的一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一個孩子出生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怎樣撫養、教養和培養他,這本書給我們明確指出了全新的育兒理念,本書共分為7個篇章,李玫瑾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書中重點從“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兩個方面闡述,告訴我們父母的陪伴、教育決定孩子的健康成長。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也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長、學習。
一、0—3歲,嬰幼期父母多給予關愛
當一個嬰兒出生后,作為父母就應當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通過喂養、換尿布、各種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愛,雖然他暫時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他可以通過哭,通過氣味來感受和依賴親人提供物質滿足和心理滿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愛與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來源,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現,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艱難,孩子一定要自己撫養!尤其是孩子3歲以前,千萬不要圖省事,輕易把孩子交給包括雙方父母在內的任何人。
二、3—6歲,兒童期父母加強性格培養
三歲開始,孩子能夠行走,可以說出自己的要求了,會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這時,家長可以對他無理要求說“不”,讓孩子逐漸掌握不同場合下各種行為的尺度與規矩。
父母需要對這一時期的孩子耐心地樹規矩,教會孩子表達與溝通,學會講理,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分享與包容。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性格教養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
讓孩子在六歲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三、6—18歲,青少年期父母加強能力培養
隨著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孩子對父母有依戀之情,有些孩子會出現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堅忍,記住“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這個時期,需要培養能力。能力與個人的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與學校老師多溝通,多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以及給孩子創造學習氛圍,投入教育資本,不斷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歲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養
人一旦成年,許多事情就需要由自來獨立判斷或決定,孩子18歲以后,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選擇和決策,否則,子女就會是“巨嬰”、“啃老族”。
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斷成長中,才能長大。
書中很多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養育孩子這件事,并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好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陪伴比金錢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諧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了,社會才能更穩定。
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教育和引導逐步實現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家庭養育的重要性,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靈,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珍惜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只有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讀后感3
任何職業都要獲得從業資格證,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子女教育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育人基礎知識不夠豐富和系統。老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紐帶,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里面很多觀點對家長具有指導意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贊美,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要正視它們,改變或者接受它們。
孩子在學校愛打架,一定是家長愛動手。作為家長,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將近兩歲了,有時想給他立規矩,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發現他會拍打著玩偶,嘴里說著“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學習是天性,家長的言行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還是得多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他以后在校園里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讓孩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充滿活力的孩子中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說的他們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不愛表達了,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更多家長和學生。
心理撫養讀后感4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先強調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然后寫了家庭養育者用心用情去對孩子做養心和品行的教育,最后還提到如何通過挫折教育等磨練心性。
01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不僅具有給予生命的決定權,還有物質提供的決定權,照顧程度的決定權,甚至是性格發展的決定權。
孩子從身體到心靈,都是父母造就的。所以父母的撫養方式,尤其是早年的撫養方式很重要。
父母給孩子什么,孩子就會給別人什么,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試想一個從沒體會到愛的孩子怎么會把愛給別人?一個從沒感受過快樂的孩子怎么會擁有陽光開朗的心態?一個從沒被尊重過的孩子怎么會懂得尊重他人?
所以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拜家長所賜。
抓家庭教育,關鍵是抓家長,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問題時,家長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責任,以往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想明白了就趕快調整,家長一調整,孩子很快也就跟著好了。
02要想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時候給予優質的情感撫養,小心呵護其社會情感的發展。
優質的情感養育來自媽媽的陪伴撫養,母愛不可戒,也無可替代。
一個人的情感發展取決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撫養中擁有出于真正的愛而給予的足夠耐心、細心、寬容,甚至小小的縱容。對于一歲之內的初生兒,爸媽大可放開地去愛他,給他足夠的情感營養,用你的身體、你的擁抱、你的撫慰、你的笑容、你的聲音去表達愛。
當然只有單一的愛也是不行的,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是要馬上制止的,因為你的反應就是為他建立處事規則。
3歲以后父母就要注意給孩子立規矩。6歲前的教育很關鍵,如何養成好的習慣,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是非對錯,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教給孩子。
越是內心平和的人越有內在力量,越有后勁。因為人在平和狀態下,理性才會達到最佳狀態。
父母理性平和,孩子看到才會學到,父母急躁火暴,孩子自然是有樣學樣。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而善”,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當然“不教而善”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父母長期陪在孩子身邊,二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善良、正派,即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工作認真,顧及家庭,自律性強,好學上進,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差不了。
03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和分數,更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現在還多家長一說就是學習成績,考了多少分,第幾名。要么就是吃得好不好,住得舒適不舒適,而很少關心孩子心理上的成長。
一個健康的孩子一定身心都健康,所以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今天心理撫養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成長中,不可不批評,也不可總是批評。同理,不能不表揚,也不能總表揚。
你難保孩子走上社會每個人都會像你一樣呵護他,你就不能把孩子養成玻璃心。
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育中,既要有恩于他,又要立威于他。訓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嬌慣或放縱,養成“錯了也不能說”的心理。
對于不對的事,家長就要勇于說“不”。
這種說“不”的教育方式,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對你的愛是有原則的,事情的結果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夠堅決,他就夠明白。從此之后,他將學會克制情緒,撒野般胡鬧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有話好好說,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特別重要的規則。
要教會孩子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緒時,要學會好好說話。為孩子建立一種與人溝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讓他疏通自己內心的情緒,也讓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慮,聽聽別人的話未必不是好的選擇。
通過延遲滿足練就耐性。比如想要的東西不能馬上到手,要通過等待甚至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耐性。
最后用體力之苦練就堅韌意志。要想讓孩子心理堅強并有韌性,一定要從身體之苦進行磨煉。
當然現在社會沒有那么多體力活來訓練孩子,所以李教授給出的`方案一是長跑,二是游泳,通過這樣的運動來磨練。
其實好多抑郁癥的孩子都是比較宅的,從小缺乏體力之苦,不愛體育運動,一坐就是一天。
《運動改造大腦》里就提到通過運動能改善人的大腦,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緩解壓力,治療抑郁癥等。
在孩子七歲前給他們多些屬于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讓他們感受自由的快樂和生活的快樂,讓他們身體內的神經系統,也是心理活動的基礎得到強化加固。當他們的體質強健后,意志力也會更加堅強,心理的彈性或韌性才有保障。
真正的愛不是單一的,多樣式的愛才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
行動計劃:
01帶孩子玩就全情投入,不要人在心不在。
02多大孩子出去,通過到屋外、田野、爬山等開闊眼界,擴大心性,磨練意志。
03養育孩子有原則。
心理撫養讀后感5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的育兒觀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觀念、方式、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而不得法。
讀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我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為我們傳遞了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扶養比物質扶養更加重要。
作者認為:心理扶養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
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扶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與關愛獲得孩子的依賴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
想想為什么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對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時也沒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還小時,當她還足夠依戀家長時,父母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盡管陪著孩子,但是從來不會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長大后因不會做人做事而四處碰壁,或者在社會上無法立足。
還有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確實很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應該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為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
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能養育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來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讀后感6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為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展,內心平和喜悅,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育,作者稱之為“心理撫養”,關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些案例過于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群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為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的家庭教育下,逐漸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里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于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心理撫養讀后感300字(精選5篇)11-16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8篇)11-17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