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

時間:2022-11-17 13:02:1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1

  初識李玫瑾教授,是2018年在百度上知道她的,聽她講授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視頻,很受感慨。

  近日,又閱讀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這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封面的一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一個孩子出生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怎樣撫養、教養和培養他,這本書給我們明確指出了全新的育兒理念,本書共分為7個篇章,李玫瑾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書中重點從“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兩個方面闡述,告訴我們父母的陪伴、教育決定孩子的健康成長。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也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長、學習。

  一、0—3歲,嬰幼期父母多給予關愛

  當一個嬰兒出生后,作為父母就應當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通過喂養、換尿布、各種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愛,雖然他暫時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他可以通過哭,通過氣味來感受和依賴親人提供物質滿足和心理滿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愛與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來源,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現,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艱難,孩子一定要自己撫養!尤其是孩子3歲以前,千萬不要圖省事,輕易把孩子交給包括雙方父母在內的任何人。

  二、3—6歲,兒童期父母加強性格培養

  三歲開始,孩子能夠行走,可以說出自己的要求了,會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這時,家長可以對他無理要求說“不”,讓孩子逐漸掌握不同場合下各種行為的尺度與規矩。

  父母需要對這一時期的孩子耐心地樹規矩,教會孩子表達與溝通,學會講理,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分享與包容。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性格教養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

  讓孩子在六歲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三、6—18歲,青少年期父母加強能力培養

  隨著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孩子對父母有依戀之情,有些孩子會出現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堅忍,記住“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這個時期,需要培養能力。能力與個人的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與學校老師多溝通,多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以及給孩子創造學習氛圍,投入教育資本,不斷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歲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養

  人一旦成年,許多事情就需要由自來獨立判斷或決定,孩子18歲以后,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選擇和決策,否則,子女就會是“巨嬰”、“啃老族”。

  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斷成長中,才能長大。

  書中很多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養育孩子這件事,并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好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陪伴比金錢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諧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了,社會才能更穩定。

  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教育和引導逐步實現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家庭養育的重要性,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靈,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珍惜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只有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2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變是可以實現,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和性格教養同樣重要,情感撫養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現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形成穩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展。”

  性格教養體現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當他漸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書中提到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的目的是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個性。”作者提倡讓孩子在四歲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變的,培養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3

  因為李玫瑾老師的書實在是太精彩,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在做筆記,其中最深刻的幾點體會就是:

  首先,作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則必須養!尤其是對于0-3歲的孩子,最佳的養育環境是一個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當孩子在一個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長的時候,他會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證孩子在任何哭鬧的時候,有人響應,有人天天陪著說話,給孩子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愛。

  養育者隨時的在線,和溫柔以待,會讓孩子養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在未來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信任他人。

  再則,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分為幾步:

  0-3歲,情感撫養,撫養人要用全部的愛去耐心呵護和幫助孩子;

  3-6歲,性格教養,要規范和約束孩子。這一過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帶來的體驗時常是痛苦和磨難,說白了,就是立規矩的過程。

  6-18歲,能力培養,這是心理發展的第三個臺階,主要由不同層級學校的老師通過教育活動來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歲以上,自我修養,這是心理發展的第四個臺階,由獨立進入社會生活的個體自己來完成。

  而每個階段的養成,又對下一個階段起到決定性作用,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親情,還不一定收效。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養育比掙錢重要的多。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4

  這本書是在我讀了李玫瑾老師《幽微的人性》后就加入了書單的,只因與她的三觀太過契合。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看過幾乎所有采訪她的節目,她的所有講座、視頻、博客我都有聽有看,她對于養育孩子的觀點、理念,我都認可,并且在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落地生根、發芽長大。

  所以,對于她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

  這本《心理撫養》,依然是通過豐富的案例來說明一個主旨觀點:在孩子小時候給他足夠多的真正的愛,比賺多少錢、買多少他喜歡的東西重要得多。一個家庭,不管貧富,都要把陪伴孩子而不是用金錢表達愛,更能讓他受益終生。

  以下這些李玫瑾老師說過的話,都對我有著至深的影響:

  她說,要從自己做起,建立一個良性的家庭傳承模式。于是,我所經歷過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的東西,我會有意識地把它們變成溫暖的模樣給孩子,比如歡迎孩子的小伙伴常來家里玩、過夜,每年過生日都請他自己決定請誰參加,名額不限;比如盡量不吵架、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比如遇事先自我反思,而不是相互埋怨,自己做錯了就坦誠道歉;比如以自己的足夠自律來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比如在成長路上只把自己作為參照物,不以任何其他人為參照物;比如多多徒步,在豐富的社會交往中提升孩子與世界的聯結……

  她說,你的心胸有多寬闊,你的人生就有多寬闊,反之亦然。于是,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原先封閉的、孤傲的、防備的、戰斗的狀態,慢慢轉變為開放的、平和的、善意的、和諧的狀態。這一轉變是漫長的,先后歷經若干年的時間,但它又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成效并不是體現在我多賺了多少錢、升職有多快,而是體現在我與外界關系的一點一滴上,更加和諧美好了,更加圓融真實了,也讓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利他,最終還是會利己。

  她說,讓孩子在幼年時走出家門,多接觸人與社會,是一種有益的心理培養,千萬不能以為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于是,從娃六歲開始就帶他徒步,迄今為止累計徒步80+次,收獲頗豐。關于徒步的好處,我想另外行文記錄,在此特別想說的是,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都要看見孩子,都要堅信他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

  這本書出版于2021年6月,我在16個月后才讀完了它,的確算不上早,但作者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三觀,早已在我多年關注她的過程中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體現在了我養育孩子的一點一滴中。或許書的語言略有重復,文采并不斐然,但其平實又真實的敘事方式,還是讓我再一次領略了她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5

  書中強調幼兒需要父母親自撫養,因為人的心理成長是階梯性的。

  No.1

  0-3歲是情感撫養

  3-6歲是性格教養

  6-18歲是能力的培養

  18以上是自我的修養

  即在孩子出生的早期,撫養的重點在情感。有了這份情感的滋養,就像把種子播種在肥沃的土壤,自然能健康成長。

  No.2

  每個能說會道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個語言豐富的家庭。

  想孩子能說會道,多跟孩子聊天,日常瞎聊。為什么很多人長大后反而要學習說話呢,究其因小時候缺少語言的刺激,難免長大后會有與人交流的障礙。

  No.3

  孩子良好的性格是被父母的善良與愛滋養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同情心、有責任感、能自制、肯付出,能寬容不同性格的人。

  那么從小父母就要用心,用愛,用良好的行為去給孩子一個模范的榜樣。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6

  看完后會有心頭一緊的感覺,會有一絲絲危機感,甚至有一絲絲焦慮,因為可能會意識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錯誤,這是我個人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個人感覺養育孩子還是需要放松自己,畢竟犯罪事實是個案,不是通病,養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無奈,例如某個階段的陪伴缺失,本書提出問題是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思,需要意識到養育孩子心理撫養和性格撫養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這本書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次的剖析,所以也給我們打開了更多看問題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它同時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例如為什么談戀愛要了解對方的家庭,為什么要問對方家里老人的情況。“臭味相投”“富不過三代”的科學心理依據。

  本書從犯罪的事實倒推回人的成長階段,從而讓養育者明白養育一個孩子該從哪些地方著手。例如,書中從撫養缺失帶來的后果角度講了嬰兒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從性格養成角度談了男孩子為什么要窮養。為什么不要死盯著孩子的成績,為什么成績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養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書核心點是孩子養育過程中出現問題,應該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撫養的經歷,有誰陪著,是怎么陪伴的,這些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和命運。

  這本書非常容易看進去,特別適合不喜歡看書的父母,因為淺顯易懂,都是大白話,并不是理論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它的觀點全部在標題上表明,很多其他養育書籍中的理論觀點在這本書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場景講述。例如延遲滿足,這里講的是吃葡萄理論,先吃大還是吃小。通書都是用案例的形式來講述,案例貼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平時刷手機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書感覺有部分思維方式是父母輩的,例如孩子做錯事的一些處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輩一貫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看到父母輩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我們比不上的優勢,例如我和先生曾討論過,父母的性格可能會把孩子帶的更開朗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能焦慮,如果能親自帶,那是最好的,現實情況暫時無能為力時,盡量把情況調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著,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書里面有個別觀點做法是個人不太接受的,這個看個人培養的傾向。

【讀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11-17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8篇)11-17

教師讀心理撫養的讀后感(通用5篇)11-17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11-17

教師讀心理撫養的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 一级a爱片国产亚洲精品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