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guī)》有感(集錦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guī)》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弟子規(guī)》有感1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guī)》,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啟發(fā),《弟子規(guī)》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guī)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chuàng)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么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shù)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jié)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于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guī)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guī)》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guī)》有感2
《弟子規(guī)》篇幅不長,總共1080個字,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guī)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自從我讀了《弟子規(guī)》一文后,感慨萬分,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一章是《泛愛眾》,它讓我明白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人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恒愛之。
《弟子規(guī)》是我們的學習典范,不說是字字珠璣,也稱得上句句精辟。而《入則孝》也正是全文之精華。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于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wèi)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chuàng)下驚天偉業(yè)便是有力例證!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每每念起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就難以平靜下來。人間的人啊!都要學會奉獻愛,給予別人關愛和幫助。使這種愛覆蓋了整個天空,大地承載了所有的愛,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撒滿了愛。難道不是這樣嗎?只要你奉獻出來了愛,上帝就會回報你。在你遇到困難之時,別人就會伸出愛的雙手,救你于困難之中。
《弟子規(guī)》還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借口推辭偷懶。這里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借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常常是父母生氣、傷心。
《弟子規(guī)》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現(xiàn)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讀了《弟子規(guī)》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真是受益匪淺!但我們光懂永遠是不夠的,還要行動起來,認真實踐起來!
一本《弟子規(guī)》能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的老師。它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讓我們學《弟子規(guī)》、品《弟子規(guī)》、仿《弟子規(guī)》、行《弟子規(guī)》。
讀《弟子規(guī)》有感3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fā)現(xiàn)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tài)度去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了。相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弟子規(guī)》就是這么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guī)》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guī),圣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guī)》,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guī)》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一遍遍體會《弟子規(guī)》中的每一個字蘊藏著的哲理,我認真的實踐著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領悟到了文中許多的深刻道理。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yǎng)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們?yōu)楦改父梢恍┎恢档靡惶岬募覄栈睿菓摰?。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yè)兒發(fā)著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yè)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現(xiàn)在再回想一下,我真的意識到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于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guī)》后,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guī)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guī)砹藛⑹尽!靶ⅰ€⒅敗⑿拧邸⑷省本褪且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孔圣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做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
讓《弟子規(guī)》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guī)》永恒,讓經典永恒,讓愛永恒!
讀《弟子規(guī)》有感4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只說該說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說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zhèn)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gu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獲很大。
讀《弟子規(guī)》有感5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guī)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guī)》的意思。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guī)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guī)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yǎng)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yǎng)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guī)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xiàn)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guī)》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guī)》有感
品讀《弟子規(guī)》,走進了一片靈氣盈天的園地;攜手《弟子規(guī)》來到一潭至純至凈的湖泊;感悟《弟子規(guī)》,學會了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鑒古今,百行孝為先,弟子規(guī)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可現(xiàn)在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品質缺失了太多。這段時間看到很多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沒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沒人敢停車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兒家門口樓道里,其子女眾多卻無人問津……這些事件經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沸沸揚揚的討論。我看了以后,結合這段時間學習的《弟子規(guī)》,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臥冰求鯉”“孔融讓梨”,,崇尚尊老愛幼,關愛他人,誠信待人。而在當下,經濟高度發(fā)達,物質生活豐厚,比起古人來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越來越冷漠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沒有了相互關愛才發(fā)生了這么多本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深刻學習和理解國學經典,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于是我又坐在書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規(guī)》大聲的誦讀起來:“弟子規(guī),圣人訓”嫩稚的聲音回蕩在空中,蕩進了我的心里,蕩進了人們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讀《弟子規(guī)》有感6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tǒng)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xiàn)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后的人際關系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么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溫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xiàn)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說,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峰,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chuàng)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xié)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說,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guī)》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guī)》有感7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guī)》就是一本好書。它輯錄了至圣先師孔子的訓誡和教誨。每每誦讀,我總是深受教育。《弟子規(guī)》成了我永不忘卻的“老師”。
瞧,一翻開書,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簾:“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老師”教導我,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開河。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高,非貌高。”這句話說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們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都接受著《弟子規(guī)》的熏陶。我也一樣。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間里學著古人的樣子,倒背著雙手,搖頭晃腦地背誦著《弟子規(guī)》中的警句,爸爸走進屋來,笑著說:“背得不錯嘛!你能說說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并準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了,怎么樣,兒子沒說錯吧?”爸爸點點頭:“嗯,不錯!那‘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什么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兒子了,我要讓你刮目相看。我挺了挺胸,咽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讓身體受傷,那樣會讓父母擔憂;不能讓品德有損傷,那樣會讓父母蒙羞。”“那你做到了嗎?”爸爸嚴肅地問道,“你今天有沒有去偷別人家的桃子,讓父母蒙羞?”聽了這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干的傻事:
離我家不遠處,有一座果園里,果園里的桃子熟了,鮮嫩欲滴,我見了頓起饞意。“小喬,小希,我們去摘果園里的桃子。”我把幾個小伙伴召在一起,壓低了嗓門說。他們二活沒說,就跟我走。我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進桃園。我剛摘了一個桃子,忽聽一聲大吼:“誰?竟敢偷我的桃子。”接著,一位彪形大漢向我們疾步走來。看見有人來了,我們撒腿就跑。那個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腳步,嘴里 還 憤 憤地指責著:“小小年紀,竟然偷東西……”我們跑了一會兒,回頭看看沒人追來,這才松了口氣,到別處,瘋玩了一個上午。我以為風平浪靜了,就大膽地回了家。沒想到爸爸竟然借著考查我《弟子規(guī)》學得怎樣,來質問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著頭,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
爸爸說:“你知道嗎?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當桃園的主人在路上攔住我,說:‘你的兒子在偷我家的桃子’時,我是多么難堪啊!眾目睽睽之下,我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呀。兒子,你是爸爸的名片啊!”爸爸說話的聲音不響,但字字千鈞。我只覺得臉發(fā)燙,一直燙到耳根:我的偷竊行為,使父親蒙羞了。他辛辛苦苦地養(yǎng)育我,而我……我怎么對得起他呀?
過了一會兒,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兒子啊, 壞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你的為人之道就有虧損了。我們不僅僅要誦讀《弟子規(guī)》,更要用它來管束自己啊!”我望著父親,默默地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
爸爸走了,我又大聲地誦讀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是我發(fā)自心底的.誦讀,并非小和尚念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改正。
人的一生離不開“老師”的陪伴和指導,《弟子規(guī)》就是我人生路上永不忘卻的“老師”,它指點著我除惡揚善,誠信處世,尊長明理,讓我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謹慎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盤……
讀《弟子規(guī)》有感8
《弟子規(guī)》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guī)范,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里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里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后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恒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
讀《弟子規(guī)》有感9
“鈴……”伴隨著音樂鈴聲我們又進入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嘍!我快樂,我在書的海洋里遨游,情不自禁地學古代詩人搖頭晃腦,瑯瑯誦讀,書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弟子規(guī)》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一遍遍的誦讀,使我深有感觸: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愛比海還深比天還高。
回憶小時候的我,體弱多病。在寒冬臘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厲害。爸爸媽媽總是冒著嚴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我受涼。就這樣,他們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憊地回家,而我卻在爸爸的懷抱里呼呼大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在這樣重復著這樣的生活。
最難忘的是我六歲那年,在幼兒園里排練舞蹈時,不小心扭壞了腳,腳腫得像“饅頭“那樣高。那時我家住在七樓,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媽媽想扶著我上樓。可是不懂事的我不愿意,只嚷著:“媽媽抱我上樓。”媽媽默許了,背著沉重的“我”,雙手拎著包包艱難地上樓了。走到三樓時,媽媽汗流浹背,大口大口地喘著氣。稍作休息后,媽媽又重新背上我繼續(xù)上樓。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來越松,身體不斷地往下“墜”。快到五樓轉彎時,媽媽大叫一聲,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緊緊地拽住我,因為我要掉下去啦!好險呀!媽媽長長地嘆了口氣,我大聲地哭了起來。媽媽抱住我,安慰我,我發(fā)現(xiàn)媽媽全身都在發(fā)抖。
“媽媽累,我自己走!”媽媽搖搖頭,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走向七樓。
當時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卻心疼不已。
爸爸媽媽,如今長大的我,總是“淘氣”,“不聽話”、“頂嘴”……我要在這里說一句:“對不起”。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媽媽,我一定會做一個你們孝順你們的孩子。
讀《弟子規(guī)》有感10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么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guī)》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guī)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guī)》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么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guī)》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耍缘聻橄取F綍r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guī)》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xiàn)。
由于這個學期學業(yè)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fā)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后,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曾在南京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么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guī)》中說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chuàng)中日關系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guī)》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閑,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閑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于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shù)。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里短的一種好奇,然后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里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里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guī)》里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guī)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后我要按照《弟子規(guī)》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guī)》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圣人的教誨;讀完之后,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升華。
讀《弟子規(guī)》有感11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指導下,讀完了《弟子規(guī)》這本書。
《弟子規(guī)》的主要內容是,它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首先,我們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謙虛謹慎,信守誠諾,講求信用。然后,對大眾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后還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迪,它啟迪了我如何做人。我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人。
爸爸為了讓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為了讓我和弟弟以后能上更好的學校。他孤身一人遠離家鄉(xiāng)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媽媽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我和弟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和夢想,天天圍著我和弟弟轉,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禮儀。他們無私地奉獻出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美麗的青春。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珍惜老師們的勞動成果。以后學有所成,一定不忘師恩,常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們。
我覺得《弟子規(guī)》是一本好書,同學們一定要去讀一讀、學一學。
讀《弟子規(guī)》有感12
暑假里,我認真閱讀了《弟子規(guī)》,這本書根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yǎng)、待人處世的行為指南,對于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guī)》第四部分著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于我們學生來說,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說:“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guī)》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閱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說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致、反復閱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弟子規(guī)》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為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鉆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xiàn)個人理想,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guī)》有感13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干,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tǒng)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占據著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在讀《弟子規(guī)》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了地表達了為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xiàn)了“孝”作為我國基本道德規(guī)范,作為幾千年來傳統(tǒng)美德的的要求。
為何要以“孝”作為基本道德規(guī)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說,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而道德修養(yǎng)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yǎng),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為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為審核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為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yǎng)父母為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為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溫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為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yǎng),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著“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著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著我們當供養(yǎng)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教育著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溫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讀《弟子規(guī)》有感14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當看到這幾句話時,我們一定都覺得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規(guī)”。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之淵遠。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在中國周邊的一些文明古國也有一些傳統(tǒng)文化歷史,但都沒有完整地記錄他們的文化歷史。唯有中國,文化歷史淵遠流長,從未間斷過。
以前古代人讀書都是非常講究的,女子不能讀書,男子才可以讀。而且除了讀四書五經以外,不能讀別的書。弟子規(guī)里面就有一句“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智。”。從這點來看,古人對于學習的書籍內容是非常重視的。要是在現(xiàn)代,讀書的內容也十分重要。我們小學生就應該讀一些“感恩系列”等心靈雞湯系列的書或是“笑貓日記”等校園小說,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發(fā),培養(yǎng)自己的情商;還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讓我們在課余時間開懷大笑。
說到“四書五經”,也就是古人科舉考試所學習的書,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的一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有很多,比如說:《孝經》、《千字文》、《論語》、《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我背過《三字經》、《千字文》和《弟子規(guī)》,我覺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簡的就是《弟子規(guī)》了。
《弟子規(guī)》的總序概括了《弟子規(guī)》中的所有內容,它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
首先,做一個人,要孝順,要孝敬父母親人。我今天去聽了弟子規(guī)的教育講座,主講人說了,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只有使用權,它是父母的。就像《論語》里面講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果你遭遇了種種失意,朋友都離你而去,那么你還有親人陪伴你。因為他們是你的親人,所以可以原諒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錯。你應該用一生的時間來陪伴你的親人,用來還他們以前為你付出的債。而且還要愛護兄弟姐妹,通俗一點講,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結合中華傳統(tǒng)的故事,那就要學習《孔融讓梨》里發(fā)揚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規(guī)律,搞好自己的生活習慣。別人看見你儀態(tài)很端莊,衣著也整齊,但一進你家,里面滿地狼藉,而且你的行為一點也不禮貌,那么你難道還算盡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了嗎?
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么再親的朋友忍你幾次以后也會離你而去。
除了上述著幾點,還有一點需要我們做到:泛愛眾,而親仁。
什么是泛愛眾,而親仁?我們來分解開來理解:
“泛”就是廣泛的意思,“眾”則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來“泛愛眾”就是要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能因為這個人是佼佼者就只親近這一個人,有時候成績好并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為他并不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就嫌棄他,厭惡他,其實你厭惡別人時別人也覺得你不怎么樣。相反,如若你親近身邊的每個人,每個人都公平對待,不巴結領導的親戚也不認為其他人沒有權力就遠離他們,則會迎來每個人的喜愛。他們寧愿與你這樣親切隨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愿意和那些有“關系”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過一個故事,兩個很好的`朋友,其中一個騙了另一個,而另一個為了捍衛(wèi)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戶紙,心甘情愿上他朋友的當。朋友聽后很感動,為自己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來理解“而親仁”,“而親仁”的意思便是要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你便會學習他身上的好處,也成為另一個有賢德的人;相反,如果你親近小人,你也會墮落成一個小人。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句話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幾點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的時間,你便可以開始學習知識,如果連基本的做人的素質還未達到,還不如先別學習呢。
我們一定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梁啟超爺爺有句話說的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讓我們承擔起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的重任吧!
讀《弟子規(guī)》有感15
“你怎么這么懶啊?”
“又去哪瘋了?”
我坐在電腦前,心煩意亂地聽著這和鍋碗瓢盆混雜的此起彼伏的嘮叨。媽媽,您老消停會吧!“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在老師的領讀下,一字一句,整齊有序。讀罷,老師若有所圖的看著我們,“讀了這么久,有什么啟發(fā)嗎?”“自然是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嘍!”老師點點頭,“發(fā)自肺腑嗎?”那位同學不作聲了。鈴聲響了,我卻還未起身,若有所思。
我的媽媽,做事干凈利落的樂天派,對于子女,她善于以理服人,可跟天下母親一樣的是---愛嘮叨。“上輩子,你是我的冤家么?”這是她的口頭禪。
回到家,扔下書包,坐到沙發(fā)上,盯著正在廚房里忙得不亦樂乎的媽媽,“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還是電視沒電了?”我不語,看著刺冷的水一次次從媽媽的手上流過,看那紅彤彤的手,又看著凈白的`碗碟,一向沒留意過媽媽的我,不僅鼻子一酸。我快步走上前去,磨磨蹭蹭的從口袋里取出一副手套,“不貴,別說我亂花錢了。”我不敢抬頭望媽媽的臉,只是聽得:“等會把雞蛋吃了,你近來一直鬧冷,這會好點。”媽媽走出廚房。我端起那碗熱乎乎的酒雞蛋,記起了前幾日我一直鬧說冷,可卻被媽媽記在了心上,為此,她特地去了一趟馬宅村,買回了土雞蛋。記起了老師說的話:“為了父母,我們做了些什么?”
媽媽的闌尾炎那幾天,奶奶特地從鄉(xiāng)下上來照料,爸爸則整日奔波于工作和醫(yī)院。那幾天,我總是往醫(yī)院跑,課也落下不少,媽媽心疼我們,硬是要出院。而我呢?放學回家后,自顧自看起了電視。到了6點,天漸漸暗了下來,這才想起了躺在樓上的媽媽。上了樓,媽媽正扶著墻,艱難地想要下床去,我心疼不已,上前握住媽媽的手,扶著她坐下。“你被老師留了嗎?我擔心你,打你們老師的電話,說你早走了。”我低了頭,“作業(yè)太多了,我在樓下做作業(yè)。”我支支吾吾地說。媽媽終于沒再問下去。
早上,媽媽早早起了床,揮動著戴手套的手,在爸爸面前炫耀:“看,女兒給買的。”我看著,淚水便淌了下來。
我從書架上鄭重的拿起《弟子規(guī)》,大聲讀了起來。
【讀《弟子規(guī)》有感】相關文章:
背《弟子規(guī)》有感讀弟子規(guī)有感400字_小學作文03-02
讀《弟子規(guī)》有感02-27
讀弟子規(guī)有感03-01
讀《弟子規(guī)》有感11-21
讀弟子規(guī)有感08-31
讀弟子規(guī)的有感11-12
弟子規(guī)的讀有感11-10
讀弟子規(guī)有感精選11-14
讀《弟子規(guī)》有感11-25
讀弟子規(guī)有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