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章讀后感(精選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文章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文章讀后感 1
我在本周內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帶回憶錄的散文集,共10篇。書中的內容主要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期的人和事,使我對魯迅先生少年時代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朝花夕拾》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做的回憶散文集。
前7篇敘述了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浙江紹興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事態和社會風貌。后3篇則敘述了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使我看到了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的深沉的腳印。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許多許多生動和美妙的句子:“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祖傳叫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上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竄向云宵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這些美句充滿了詩情畫意。書中長媽媽美女蛇的故事也頗有意思,增添了閱讀的趣味。雖然對書中揶揄嘲諷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理解不太完全明白,但是我以為魯迅先生的寫作手法是非常深刻的。同時,我認為魯迅先生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味的,也是感人的。
魯迅文章讀后感 2
黑暗是什么?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身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饑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咽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身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茍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后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丑陋。被侵蝕過的身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魯迅文章讀后感 3
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作者回憶少年時代5,猶如清晨開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我看著,陷入了沉思……
我喜歡在有空時回憶往事,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在迷人和暈眩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難忘懷的事情,一張張親切、熟悉的面孔,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回憶。使我整個放松了下來,將現在的一切煩惱拋之腦后,沉浸與其中。
小時侯,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否則決不罷休;如今,即使,老師一連幾個錯別字或小毛病,翻資料外,就不會有其他動作。
小時候,我會因為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并得到父母、老師的表揚;而如今的我,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幣,看一眼就過去,對它置之不理。
小時侯,我會因為晚上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感到恐懼因此大吵大鬧,現在,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沒有恐懼,只是想一些瑣事。
在這漫長的14個年頭中,許多記憶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悄然無聲地逝去,唯有那記錄著你的所得所失的足跡永遠會駐留在記憶中,讓人難以忘懷。我真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那種快樂,天真......
魯迅文章讀后感 4
今年,我讀了魯迅的小說集,名字叫彷徨。
《彷徨》是魯迅先生繼《吶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集了他從1924年到1925年創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個時期作者的思想苦悶。1933年,魯迅為彷徨題詩寂寞新模范,平安舊戰場,兩間于一卒,荷戩獨彷徨。“這便是”彷徨“的來由
主要內容是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的社會矛盾和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揭示了鞭撻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映封建的必要性,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壓迫婦女深深的同情。
魯迅先生通過細致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當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卻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反而成為了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對象,最終被舊社會所吞噬。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于現實世界,體現了魯迅先生對現實世界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這本書帶給了我深深的震撼。讓我仿佛回到了從前的世界,去體會那個世界和那個時間里的喜怒哀樂,去思索當今社會所反映的一切問題。
魯迅文章讀后感 5
最早聽到《彷徨》一名是在學《祝福》的時候,《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一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下雪的時候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在魯鎮早已聽膩了的訴苦聲里卻包含著祥林嫂無盡的痛苦與悔恨,可這又說明了什么呢?難道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封建式會所一手造成的嗎?
而《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一個飛了一圈又飛回來的小角色,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無聊、窒息、頹廢。
魯迅在徹底的反封建、反傳統,那么他便不會放過對衛道士們的批判,《肥皂》中的四銘,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對行乞的女乞丐心存憐惜,并心存稱贊,其為孝女,還想著用肥皂洗滌后,女乞丐也一定很漂亮,封建衛道士的虛偽是無處不在,親兄弟也如此,沛君對待靖甫的是出于私心,魯迅將傳統衛道士的面具一把扯下來,撕的'粉碎而《抓獨者》中的魏連更是一個一腔熱血,追求理想的人,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滅亡,死成為它的終結。
人的愚昧,有時有一個眼神足以,盡管愛姑如何厲害,在見猶大人之后,不也乖乖答應了九十元的離婚費嗎?
盡管子君為了愛情,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同居后的”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的她,最終被消生拋棄了,于是無碑的救營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這難道是可悲的嗎?
魯迅總喜歡用極小的事牽引出巨大的思想,不得不折服先生的思想的獨特獨立,這也將吸引更多的了解他,愛她。
魯迅文章讀后感 6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一粒種子》,故事講述的是:世界上有一粒很美麗的種子,它經過許多人。第一個人是國王,他把種子種在白玉盆里,可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兩年就過去了,國王等了兩年,他就覺得這么久種子為什么不發芽,于是他生氣得忍不住了就說:“你這個破種子,死種子,我白白等了這兩年。”
于是他用全身的力氣把種子扔得遠遠的,用肉眼幾乎看不見,落到了內河溝,于是種子在水里游來游去,被一個漁夫給撿到,他就把種子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個有錢的富翁看到了,可高興了,他把種子買了下來,他把種子種在白金缸里,他想如果這個種子發芽開花,他就能夠請客炫耀一下,可是等呀等,時間又過了兩年,白金缸都化灰泥了不見種子發芽,他就說:“你這個種子原先是死的。”于是他用全身力氣把種子扔了,又被一個商人撿到,商人把種子種在自家門口,每一天開門都去看一回,可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沒過多久又是一年過去了,商人把種子拿出來看說:“你這死破種子,讓我白白等了一年不發芽開花,我要你干嘛。”氣憤地把種子丟了出去。
種子被一個兵士得到,他就把種子種在兵營旁邊,每一天下操都去看它,時間還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又是一年,兵士沒耐心,他用全身力氣把種子扔得遠遠的,種子隨風飛到田里,被一個農夫給撿到,農夫每一天用心澆灌施肥,種子最終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不能愛慕虛榮,半途而廢,僅有用心去做,最終才有好的結果。所以這個故事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農夫。
魯迅文章讀后感 7
在這個漫長而快樂的暑假里,我讀了感動的讓人痛哭流涕的讓《生命充滿愛》,悲傷而又要懂得珍惜的《閃著淚光的決定》這本書讓我明白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愛和珍惜,同時努力的去付出愛,這樣才能使我們成長的腳步更踏實。而讓我最難以忘懷的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雜文、散文。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他原名周樹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犀利深刻而又靈活詼諧,被譽為直指各種反動勢力心臟的“匕首和投槍。”他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小說《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這篇小說是以狂人的十三則日記的片段連綴而成。小說里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癥的人,患者對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并且不由自主的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于被迫害的境況下,于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神不寧。魯迅小說里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時時刻刻全神貫注于“吃人,”覺得別人要吃他,于是便惶惶然,不可終日。讓我明白如果讀書,有知識,就不會被封建思想俘虜,縱容丑陋的欲望,不會使人生充滿不和諧。
雜文《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著用別的辦法去做,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笑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的鉆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任人踐踏、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代表著強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來啟發和鼓舞人們的斗志。雪萊的一句話:詩人是這個社會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魯迅的那些詼諧幽默的語言,雖然揭露的社會是黑暗,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內心酸苦與無奈。
所以,和諧人生,讀書起步。
魯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鏡子,既照亮了歷史,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它讓人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責任感。魯迅曾給自己作過最準確的評價:“橫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讀魯迅,多讀他的文章,多讀中國。
魯迅文章讀后感 8
《吶喊》這本書,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無法想象那時人們的生活。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記》。這篇文章的背景是三年自然災害下發生的。明顯的反應了社會的黑暗與丑陋,人性的可怕,人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心狠手辣的事。在那樣的年代,沒有糧食,人們饑餓到了恐懼。開始人吃人這一可怕的行為。在面對饑餓,面對自然災害時,主人翁的哥哥吃了自己的妹妹,又籌劃著,吃自己的弟弟,就在這危險面前什么情同手足,什么親情全拋至腦后,蕩然無存了,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為填飽自己的肚子,只要達到這目的,哪怕不擇手段也則所不惜!
可是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你吃了別人,又怎么能知道,哪一天別人會吃你。而在當今社會,不是人吃人,而是利益關系,金錢關系。社會的黑暗,為了自己,為了讓自己得到好處,可謂能“大義滅親”不惜手足之情,友情。只為個人己私而貪圖一點點小小的利益。就因為這利益,你還必須是不是提防別人陷害你。
在文章的結束,魯迅寫道:“沒有吃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如今大人們是孩子們的榜樣,大人們的舉手投足,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為了下一代不再辛苦的生活,為了下一代能有一顆感恩的心,請放棄你們那一點點小小的私利,孩子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
魯迅先生有的故事是通過那些人物的事件來對現在的社會進行批評與諷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顯示出了魯迅先生的.無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后冤死的事情諷刺了社會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冊日記體現出了魯迅先生變態的內心世界,但是反襯出了社會上封建禮儀對人精神的束縛如同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人們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滿嘴的之乎者也、不賴帳和最后慘死的經歷些出了魯迅先生的迂腐、善良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心靈殘害做出了鋒銳的控訴。
有時,魯迅先生也通過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兒描寫,比如說:《一件小事》通過自己的自私和那個車夫的偉大贊頌了這種光明磊落、敢作敢當的偉大精神。《頭發的故事》就是通過“我”和“N先生”的一次談話揭示了辮子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壓迫與剝削。在寫作中,魯迅先生也會通過在文章中哪些不起眼的線索帶給人們道理,如《藥》之中夏瑜的犧牲贊揚了革命但是反對了革命的不徹底性,贊揚了夏瑜英勇無畏的精神,也體現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魯迅先生不之會通過哪些事情來批判社會,還會描寫出來自己真摯的感情,如《社戲》中通過孩子那些近似于胡鬧的事情描繪出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聰敏和頑皮,更是描繪了雙喜、阿發兩個人物。
《吶喊》實在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通過哪些事情在吶喊,崇尚光明反對黑暗。在這其中,有許多好的寫作手法等著我們來借鑒呢!
魯迅文章讀后感 9
《傷逝》是魯迅寫的一篇愛情題材的小說,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話客觀地概括其內容,大致可以這樣說:《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于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會的迫害,魯迅傷逝讀后感。但《傷逝》這篇作品著重的并不在于寫出社會是在怎樣地迫害涓生與子君,而是在于寫出涓生與子君怎樣去面對社會施加給他們的迫害。它是以涓生與子君作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對象的。歸根結底他們愛情的破裂,原因只能從他們自身上尋找,因為社會的迫害頂多只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卻無法剝奪他們的愛情。
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并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那么,最后必然是要歸于幻滅的。愛情和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話的結局,但不是最后的許諾。“他們從此以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現實中也遠沒那么輕描淡寫的篤定。究竟這樣的認可形式是一種冗余還是神圣。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中已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后無路可走。”涓生與子君的確是從昏睡的夢境中清醒了,然而覺醒僅僅是斗爭的開始,他們醒后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這個目標似乎對他們也并不重要。現實主義作品的偉大之處便在于此——關注現俗,指明并試圖解決其弊病。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后果。”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情或者自由主義者的愛情,根本就沒有什么朝夕相隨、生死與共。愛情為什么會干擾自由,或許是因為簡單的情欲吧。很多人愿意為了愛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懷其實無可厚非;好多大老爺們叫嚷著孤獨,那不正是驢子渴望馬軛的哀鳴嗎?
文中涓生與子君的.結合導致了兩個結果:疏離的人際關系和自主性的喪失。閱讀者心中是否包含著這樣一種了然認定的觀點:婚戀就是自由的對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別,也就不清楚愛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滅,自由如何在真摯的愛情中崩塌。這湮滅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嗎?孤獨者渴望伴侶,是否隨著伴侶的入侵,自由就煙消云散?這些人們嘴里的必然對立與現實中的偶然和諧,到底有怎樣的玄機?是我們想太多,還是生活原本如此。
魯迅文章讀后感 10
魯迅的作品中,“寂寞”一詞總是如影隨形的出現,寂寞的來源從他的生活中處處纏繞而來,今非昔比的寂寞,如“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總之,“偏苦于不能忘記。”不吐不快,而又惶恐抒發己心后無人問津的寂寞,如“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含著莫大的猶豫遲疑,對公眾未知反映的恐懼。長期寂寞慣了的后遺癥。
這種知識分子的寂寞廣泛的表現于他筆下的人物之中,從悲觀執著的魏連殳終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積極活躍的呂緯甫漸漸淪為世間一個模模糊糊,泯然眾人的影子。這些跌跌撞撞的人物在四周如冷壁一樣的時代起起伏伏,與庸眾不同,與當權者不同,也許在未來,還會與起初意氣風發的自己不同。實是知識分子難言的苦衷。
以至于后來這種寂寞竟逐漸成了他筆下斗士的一種習慣,習慣了獨行,《長明燈》里那個執意要熄滅長明燈的“他”總是在強調“不能,不要你們,我自己去熄。”這里,所謂獨行是拒絕“他”的反對者。
在自序中,魯迅也曾感慨,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傳染給和他年輕時一樣做著好夢的年輕人,這里,確實拒絕任何的追隨。
于是,忽而有了一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感。
電影《梅蘭芳》中,邱如白對孟小冬說,誰也不能毀了梅蘭芳的'孤獨。同樣,倘若是毀了魯迅這份寂寞,恐怕也不會有《吶喊》。這份寂寞是他長期壓抑在自己的無聊與哀傷中,又如寒風砭骨,屢屢催促著他去打破這個沉默的時代。“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因為寂寞而無言,亦因為寂寞而想要一吐為快。
在開與不開口的猶豫后,繼而呈現的即是魯迅作品中是他對現狀的某種顧慮與掙扎,包含著對舊時代的厭惡和妥協,一方面在揭露,一方面又麻醉著自己使自己沉入國民之中。這種矛盾的沖撞在其早期的小說中流露的較多。
這樣的帶些糾結的掙扎隱約可從《端午節》中窺得一二:“又如看見兵士打車夫,在先也要憤憤的,但現在也就轉念道,倘使這車夫當了兵,這兵拉了車,大抵也就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錯的不是當時的個體,而是個體行事方式的定位,當兵的欺壓車夫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某種現象,似乎已成為職業的天性,不論是壓迫者還是被壓迫者,都自然而然的承受著這樣的事實。
如同文中的“只要地位不至于動搖,他絕不開一開口”,其實細想之下,魯迅早年獨自一人抄拓碑時,面對這樣一個鐵屋子,也曾經抱有不開口的想法,對身邊的種種,也僅僅是如方玄綽一般有感慨而無行動,深以為自己無力去喚醒,深以為大而激進的變動在中國行之不通,深以為自己不是一個振臂高呼而應者如云的英雄,他恐懼所謂“叫喊于人生之中,而無生人之反應既無贊同,也無反對,如置無邊無際的荒原”的境地。
魯迅認為中國人的自大是一種合群的自大,而他自己恐怕也同樣經歷過,因為一個念想,唯有在心中百般徘徊,百般自問,才能流暢的舒展于文字,而那些進入他眼中形形色色的人,不同于童年的蕭瑟的故鄉,終于來到的了紙上,他筆下有太多麻木與生活而不自知的人物,而方玄綽似乎又與他們有著一絲的不同,這個小人物雖然亦瑟縮在當時社會的既定規則之中,但卻曾經憤憤不平,也曾經認識到“易地則皆然”,在麻木的同時認識到了麻木的存在的現象。
我們在寫過去的自己的時候,尤其是難過的歲月,看著原先的自己這樣袒露在如今的我們的筆下,慨然是一定會有的,同樣也會欣慰那只是過去,而如今畢竟有一些改變。魯迅在塑造他時,想必從中窺得自己當年的影子,而自己已然和那個“清高守規”的方玄綽大有不同了。他完成了方玄綽未達成的轉變。
魯迅他當然是一個戰士,一個時代的匕首,但同樣也是一個在平凡不過的凡人,有著自己的膽怯和憂郁,也正是這種種,讓他的作品不是一味的偏激和諷刺,似似有常人的無奈與憐憫。并不是一開始,周樹人就是魯迅,他的鋒利固然出挑,而鋒利之前的暫時的駑鈍卻更為可貴。
魯迅文章讀后感 11
新學期伊始,語文教材收錄了哪些文章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網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被稱為“魯迅大撤退”。魯迅的文章大家都認為是經典,但這次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魯迅文章的選擇都發生了一定的調整。爭議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語文教材但凡變動,類似唇槍舌劍就免不了上演,質疑也好,力挺也好,各人有各人看法也屬正常。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領軍人物,也是我崇敬的作家之一。關于魯迅的文章去與留,我想,若以這樣的題目作為辯論,定然是爭議頗多!在這場爭的議背后,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于某篇文章應否上教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爭下去語文教材根本沒法編;那么,真正的問題在什么呢?之所以語文教材篇目變動會引起如此爭議,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一輩子絕大多數的經典閱讀,幾乎僅限于語文教材。我想在不同的時代編著語文課本會有不同的版本,即使在同樣的時代,不同的人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其實魯迅作品可選性非常寬泛,可選擇余地很大,這樣一位偉大作家那么多經典作品,卻要一代人兩代人一直看那么幾篇作品?適當換換口味不會損失他的地位。
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何嘗沒有這樣的爭議呢?從感情上說,魯迅的文章從中學到高中,從《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到《阿Q正傳》、《藥》、《拿來主義》等等,可以說是伴著我們成長!在所有學過的課本里,魯迅的文章無疑是印象最深刻的,他的精神畜養在文字永恒的塔里,而我們又從他的文字里汲取了營養和精神能量!可以說無人替代!他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高大而雋永!我們從他那辛辣的筆調里,讀取了一個靈魂的自由!也可以領悟到一個人用獨立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層次理解和抗爭!我們保留有很強的懷舊意識和文化心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理智上講,魯迅的文章從原有的課本里刪去一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從建國初期到時值今日,我們的國家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精神狀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那么,如何讓我們永遠守著過去的文章不放呢?有詩句“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魯迅的文章再好,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課本里永遠占據位置!對魯迅文章的調整并不是說魯迅的地位降低了,并不是要拋棄魯迅,不是從思想性上否定,我想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和光輝思想永遠是有價值的。拿掉就被認為是一種精神取舍嗎?我想,即使魯迅先生泉下有知,以他的胸懷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里我想說,除去我們對于魯迅文化思想的`認知,以及從那文字里得到的感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怎樣看待呢?據說校園里流行的一首順口溜便是證據:“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說明了什么?不要說孩子懼怕,就是我上學的時候,也是懼怕文言文的。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孩子閱讀能力的下降,以及孩子的膚淺嗎?這當然不是魯迅的錯,魯迅的文章依然是經典,但孩子的生活空間不是我們生活過的那個年代了!我們當年的生活條件,與現在孩的生活條件無法比擬,小時候吃一塊糖果都過年似的,與之比較起來,現在孩子哪天不是過年呢?可事實上是這樣嗎?精神世界的食糧也是這樣,小時候能接觸到的書本極少,連得到一本小人書都如獲至寶,現在到圖書館看看,孩子閱讀的書目可以用豐富多彩來形容!如果時光再往后倒流,腳步再往后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之下,主權和尊嚴遭受外敵的蹂躪,以及內在的軍閥混戰和廝殺,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魯迅的文章亦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和凝聚力,不僅讀得懂,而且是非常的好懂!我們能讓孩子感知到這些嗎?不可能了!
所以要重新去考慮什么樣的文章,在這么一個新的時代下才能開啟孩子的心靈,從中也可以看出社會的文化變遷,以及民族的精神走向。海子的新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入選高中課本,我想這個例子也說明,有舍必然有取,有取也就必須有舍,要把新時代的一些優秀精神元素加入到新課本,必然要為它們騰出空出來。在孩子能接受的課本空間里,就是要逐漸融入社會的新的精神元素,也可以是多種元素的。一本語文教材永遠不可能囊括所有學生應該去閱讀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靠入選語文課本的方式來被動閱讀經典,本身就是語文教育的極大悲哀。
我想魯迅,作為一個時代的先鋒,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個人。我們對他懷有崇敬之心,并不是說在課本里刪除就是對他的貶低,或者地位的下降,我個人認為并無損于他的光輝!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怎樣教育理解孩子,給與孩子怎樣的好文章汲取知識和養分?新增加的文章是否具有經典的意義?課本選文要有經典品質,首先在人文的內涵上應該是豐富的,對青少年有良性引導。其次應該在修辭和敘事,體現現代漢語內在韻致上有獨到之處。同時,還應該是比較個性的,同時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不只是哪個時代認定為經典的文章,應該是較長時間后仍被認定為經典的文章。
如果,換上的文章的確有時代性和閱讀性,那么為什么不可以進行嘗試嗎?難道我們就一定讓孩子閱讀我們認為經典或者具有不可撼動地位的文學作品嗎?即使是這樣,孩子也可以選擇逃避,或者在課后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我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很多學生喜歡閱讀武俠小說,常常老師在臺上講之乎者也,孩子在下面讀武俠小說,為什么就不能嘗試把經典的武俠小說作為課本光明正大地講授呢?而且,我想,并不是武俠小說毀了孩子,反而我看到一些當年讀武俠小說的孩子,對文學具有深度的熱愛。
把魯迅的文章部分“撤退”下來,會不會影響學生對與魯迅的認知?我想不會,如果對魯迅的文章具有足夠的自信,我想孩子會在課余更多的空間里閱讀魯迅,認識魯迅,一個全面的魯迅也會呈現在孩子面前,而并非一定在課本有限的空間里。我想對一個學生來說,都有自主選擇閱讀的課外空間,要培養孩子的讀書的興趣,以及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讀課外書是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在如今這樣的年代,某篇作品未能入選教材,絲毫不會影響到學生對它的閱讀涉獵。
我并非說魯迅的文章部分“撤退”是好事,是要說明未嘗不是件好事!在我的內心深處,并非要和眾多魯迅的擁護者爭辯什么,因為我也是一個魯迅的擁護者!在我自己的內心深處也存在這樣的爭論,自己和自己爭論,但我要說服自己,從我個人感情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取舍的,但是從理智和社會現實的角度來審視,具有不可抗逆的現實性和必然性!
魯迅文章讀后感 12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我和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努力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魯迅先生來說,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魯迅文章讀后感 13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1905-1970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杰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茍,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行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于面對一切挑戰,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
魯迅文章讀后感 14
黑暗是什么?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身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饑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咽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身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茍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后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丑陋。被侵蝕過的身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魯迅文章讀后感 15
寒假期間,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指早上的花直到晚上才撿起來。晚年,作者回憶起青春時代5,就像早上開的花直到晚上才摘下來一樣。雖然它失去了盛開時的美麗和芬芳,但夕陽的反射給它增添了一種魅力,讓人想象和回味無窮。我看著它,陷入了沉思……
我喜歡在有空的.時候回憶過去,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在迷人和眩暈中,我仿佛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一個個生動`畫面,一件難忘的事情,一張善良熟悉的臉,構成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讓我放松一下,拋開現在所有的煩惱,沉浸其中。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會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否則我永遠不會放棄;現在,即使老師有幾個錯誤的單詞或小問題,也不會有其他行動。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會欣喜若狂地撿起一枚硬幣,并受到父母和老師的贊揚;現在我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幣,一眼就過去了,忽略了它。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會大吵大鬧,因為我的父母晚上不在身邊。現在,我晚上獨自躺在床上。在黑暗中,我沒有恐懼,只是想一些瑣事。
在這漫長的14年里,許多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悄然消失。只有記錄你得失的足跡才會永遠留在你的記憶中,這是難忘的。我真的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幸福和天真......
【魯迅文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的文章《復仇》11-02
魯迅文章片段賞析09-30
魯迅關于春天的文章09-13
精選文章魯迅《風箏》09-25
關于魯迅散文的文章10-13
魯迅文章中的經典片段07-27
魯迅文章優美段落10-05
讀魯迅的文章感悟魯迅的寫作風格11-11
魯迅文章優美段落摘抄08-20
魯迅文章《春末閑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