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小學讀后感(精選28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小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小學讀后感 1
暑假期間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論語》記錄著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我最喜歡里面的《以學為樂》、《宋濂借書》、《孔子學琴》等。
《以學為樂》寫的是一個叫于仲文的`小孩,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他讓父親給自己蓋了一間小書房,他每天都在里面看書,學習以此為樂,勤奮好學,他長大終于干出一番事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這篇故事告訴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快樂的面對,努力去完成,以學習為樂趣。
《論語》小學讀后感 2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里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但是內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勝文則野”啊!
《論語》小學讀后感 3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里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于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小學讀后感 4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小學讀后感 5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么評論。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
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后感作為平時作業,于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小學讀后感 6
我們學校要舉行論語讀后感比賽我先來介紹介紹論語吧,論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與弟子的言行與,《大學》《中幅》《孟子》稱為,四書。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與朋友交言而不信,呼意思是;不尊守諾言。我來說說我吧有一次星七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到了門外面我突然想起我好向還有一些事情一想愿來是和朋有一起去玩我和爸爸媽媽說了說爸爸媽媽走了朋有來了我說別但心我給朋有講講,朋友說你真是個守信用的人。我開心急樂
你要來到我們班就會聽到我們的'朗讀聲。
《論語》小學讀后感 7
暑假,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讀《論語》。并寫出讀后感。我原本以為,論語是一部很枯燥無聊的書。可是,事實證明,我想錯了。
我拿起《論語》看了幾頁。馬上被吸引住了。這里面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隱藏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它們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好好的去學習,把它們繼承并發揚下去。
論語是子的'杰作,是子總結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子的思想。在一天該結束時反省自己。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讀。
《論語》小學讀后感 8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發現,這里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說到這里,應該把“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說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說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論語》小學讀后感 9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和,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小學讀后感 10
原文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有子說:“要尊敬長輩、孝敬兄長,很少;不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喜歡違法常理的人,根本沒有。君子如果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人、治國的基礎自然就建立起來了。尊敬長輩、孝敬兄長,就是仁義、仁德的'根本呀!”
我要做到:尊敬長輩、孝敬兄長。不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
《論語》小學讀后感 11
論語通俗版讀完了,也聽了鄧曉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基石和側重都不一樣。儒家側重于道德,社會倫理與秩序。道家側重于自然,一直在說天地法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們對自己的核心進行各個角度的闡釋。鄧曉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學,他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看問題時加入了西方的'理念與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傳承的,可以理清,看到來龍去脈。這么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應用。生活中的問題由一些基本的問題組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現象形式。自己的思維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現在就是把這些工具得心應手的應用熟練,能用一個是一個。博采眾長,積累越多越好。至于刪繁就簡,自己還沒到達那個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歷史人物時,常用“熟讀諸子”來形容。有了繁,才能刪繁就簡。自己先把這個繁建立起來。
《論語》小學讀后感 12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是賢賢?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如。說:但是,師越與?子說:過猶不如。
子貢問:師商哪個更賢惠?孔子回答說:老師做得太多,生意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老師更好?孔子說:做得太多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事實上,一個人的生活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生活。要正確把握這些矛盾并不容易。《論語》中列出了許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兒子聽了,說:再,斯可以。
如何處理事情?這里的決定和謹慎是謹慎是一對矛盾。太決定會變得武斷,太謹慎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聞起來太武斷,容易犯錯誤,三思而后行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說:再想一想,好吧。
《論語》小學讀后感 13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里面的內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里面的第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說:“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小學讀后感 14
翻開書本,聞見淡淡的書香,使我耳邊仿佛響起了孔子那孜孜不倦的教導,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主要講孔子與他的兩位學生的對話。其中為政篇中,“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了而不思考,就沒用了,思考而不學,就會很疑惑。
聯系生活來說就是,有些學生很用功的學,因為總不思考,所以成績提不上去。而另一些學生呢!是很喜歡思考,因為從來不學習,就很疑惑,成績也提不上去。我發現,學習有兩面性,不光要學還得思考,不光學習有兩面性,很多東西都有兩面性,就比如說看書,不光得看,還得理解;人生也有兩面性,一面是好,一面是壞,往往人們在生活好的'時候太驕傲,當生活變質時,我們要懂得寬容一點,多理解別人一點。我們每個人的理想都不同,不管貧窮還是富貴,我們都要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才行。
讓我們一起向著夢想前進吧!
《論語》小學讀后感 15
這個假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剛開始,我只是讀著玩兒,越讀我就越覺得受益匪淺。
《論語》稱得上是我們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源遠流長文化歷史的見證。早在幾千年,我們祖先已經對修養、道德、人生哲理及學習方法等都有了自己的見解。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開篇第一章第一則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易說乎?”意思是學過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里溫習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不僅可以加深理解,同時也能從知識中領悟道理,也就是“溫故而知新”。
在這本書中,孔子對“誠信”二字作了詳細的解釋。誠是以誠待人,信就是說話要算數。信是人字和言字組成的。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平共處。
雖然有時會覺得《論語》枯燥無味,但我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啟發,規范自己的行為,油然而生一種對孔子的敬仰。我一定會花時間去把里面的道理記在心里。
《論語》小學讀后感 16
我對《論語》很感興趣,就到《中華經典詩文誦讀》里去找,其中,找到了兩則關于學習的名言,讓我來說一句非常不錯的,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句子,這句話言簡意賅,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習態度要實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會進步的人。
我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對學習上的問題要認真領會,不能一知半解,對不懂的問題要虛心請教,不能不懂裝懂,這樣,才能學有所長,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還要溫故而知新,每學一點知識,都要回顧一下,思考今天所問的問題,才能對明天的問題有所準備,復習今天的知識,才能引導自己對明天要學的知識去深刻理解,先為己師,才能為人師。這也是《論語。為政》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所表達的含義。
《論語》小學讀后感 17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里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就應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就應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就應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這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積極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一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論語》小學讀后感 18
在學習和禮儀之間,我認為學習重要,如果不學習,是不可能得到禮儀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是謂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會禮儀,禮儀也是從學習中 得到的。再說,孔子也是要先學習,才能得知禮儀傳授給大家的。
還有一點,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禮儀,那為什么論語上第一章又是“學而第一”呢?為何不是“禮儀第一”呢?看來,孔子也是很看重學習的。再者說,我們小孩 子現在重要的是學習。每天你的媽媽回家會問:“今天你講禮貌了嗎 ? 對老師尊敬了嗎?”不會這樣吧!你媽媽只會問:“你今天學得怎么樣?有沒有不會的 ?” 等等有關學習方面的。
也許聽了這些,還會有人問:“那論語僅僅是孔子的'弟子傳下來的,又不是孔子所說”學習第一“。如若這樣想,你從論語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二三子以為 我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于二三者,是丘也。“看到孔子是不會向弟子隱瞞自己的想法,那剛才同學那一說,就被推翻了。
《論語》小學讀后感 19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狂沙吹盡始見金”,大風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可以撐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棟梁之材。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該時刻牢記這句話,永遠在生活中的挫折面前保持不屈不撓的斗志。孔子這句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箴言,跨越千年,擁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于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這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生命是短暫的,可我總覺得自己年輕,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揮霍,于是,時間在默默中從指縫中溜去,沒有在自己的人生長河中激起一點漣漪。
《論語》小學讀后感 20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孔子也說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小學讀后感 21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小學讀后感 22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古文,里面有教人做人的道理。例如:有子說:“他也是孝弟,而好犯上,鮮;好犯上者,好作亂者,沒有也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孝弟也是,它是仁之本和仁之本。“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長輩,沒有人喜歡作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從根本上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是仁愛的根本。但我沒有孝順父母。
父母總是叫我收拾碗,我拒絕了,他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讓我做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媽媽叫我去買面包,我不同意,這次她生氣了:“只能吃,不能做,真是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媽媽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真的很生氣。我很難過,躲在被子里哭了。
《論語》小學讀后感 23
今天,我在論語書上讀到了一句話,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話其實是孔子幫助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的效果不一樣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樣,當你產生興趣后自然學的好。
孔子這句話,表面上容易,做起來就很艱難,后世為人師表者,可以將這幾句話作為格言,在碰到厭倦的時候,提起孔子這句話,臉便紅了一下,馬上自己改正過來。孔子接著這三句話便說:“何有于我哉”,說白了,就是說我沒有什么學問只不過是到處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學習中,我把它記了下來;求學問不厭倦;教人也不厭倦;但是除了這三點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沒有。
這三點都是真學問,我們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難的,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論語》小學讀后感 24
論語中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知識時常去復習,不也很有樂趣嗎?
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復習對知識鞏固的至關重要。不信,我就給你講個故事聽聽。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字寫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稱贊,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來。一天,他去” 鴨兒水餃店“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墻那邊一個個扔過 來的.,而且都準確地掉到了鍋里。他去墻后一看,原來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餃子。包好后頭也不抬地就扔過墻去,沒有一個扔到鍋外的。這使王羲之大為驚異,他 覺得他寫字還沒有熟練到這種程度。于是,他回去后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練習書法,終于成了一代宗師。
俗話說”熟能生巧“,在學習上也是這樣。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復習對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在學習上也一定要時常去復習,因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矣“。
《論語》小學讀后感 25
在我背過的古詩和學過的古文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說:“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復習呢?”這是幾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誡人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幾千年后的今天,我仍要時時記著這句話,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時發現不足,找出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努力改進。我要從身邊的事做起,與同學互幫互助,勤奮學習,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好孩子。
我還要從自己做起,保護我們美麗家園——地球,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廢報紙、牛奶盒的回收活動,盡自己的所能做一個環保小衛士。
《論語》小學讀后感 26
寒假期間,我沒有讀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誦了老師布置的《論語》。在背誦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說話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之于《論語》一書。《論語》里面內容豐富,寫有關于父母的內 容,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們作為子女的出門進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別讓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兒,不要讓父母擔心。還有寫關于人的,比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教導我們每個年齡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處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令我們得益不淺。
《論語》小學讀后感 27
林老師講,孔門三樂中學習的快樂來源于實踐。我認為,除了實踐的快樂,還有獲得知識的怡悅。當我們,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了任務時,內心會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們學有所用了。這樣也讓我們把自己在背后因為努力所付出的那些痛苦,都給忘記了。
孔門三樂中的第二樂,是與朋友交流分享的快樂,我認為那種快樂是更高層次的快樂,是長時間且不留遺憾的。初級的快樂一般都是短時間的,很快就會離我們而去,被我們拋諸腦后,隨之而來的呢,是跟友人分離的那些痛苦。學校最近講的《滕王閣序》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王勃在經歷了非常宏大的場面,會見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為他知道勝景在下一刻就會成為往昔的`回憶,那不可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東西。所以說,在酒宴上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快樂,并不是孔子所說的高級的快樂,那應該是與人分享后的不留遺憾,是一種知識,是認識上的傳遞,這不會因為與人的分別而減少。
《論語》小學讀后感 28
《論語》是孔子寫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分為奉道、敬禮、仁、孝、尚德。
我最喜歡的是這些話:學而時習之,不也說嗎?有朋從遠方來,不亦樂乎嗎?人不知而不悶,不亦君子?意思是學習后經常復習練習,不是很開心嗎?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難道不是很開心嗎?人家不認識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有德君子嗎?還有見賢思齊這句話,讓我明白,看到品德好的人要跟他一致,多向品德好的人學習。
讀了一些關于《論語》的文章,我有了更多的知識。今后,我將閱讀更多關于論語的書籍,更好地提高我的能力,為未來更好地保衛祖國做出貢獻。
【《論語》小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小學作文08-13
《論語》08-18
《論語》10-05
《論語》07-30
小學生論語讀后感03-31
《論語》讀后感小學優秀作文03-22
《論語》有感08-29
論語經典名句11-11
經典論語名句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