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說》讀后感 推薦度:
- 白說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白說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說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說讀后感 1
最近讀了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一本書《白說》,書中記錄了一些他在主持界發生的一些事情,而我作為一個播音專業的學生,作者所談的經歷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白巖松算是一個時代新聞的標志性人物吧,我起初對他的記憶是主持《東方時空》和主持《感動中國》這兩檔節目,一個總是在報道新聞的新聞人,一個總在訴說故事的媒體人,他的.話不諂媚,簡單直白,像他的人一樣不做作,總是想替老百姓說點什么,并竭盡全力。
他的人生經歷是少見的,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沒有像這樣的長輩,沒有他的見識,沒有他的閱歷,沒有他的思考,沒有他的表達。他采訪過很多的人,形形色色,各行各業,而且是在各行各業有作為的成功人士,這就造就了他能博采眾長地吸收別人的人生經驗,比一般人要更加厚重,通透。
而《白說》這本書,是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本書,涵蓋多個領域,其實也是白巖松在各個場合的演講,以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各個領域的發展。
人生百態,各有其不一樣,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卻可以借鑒別人的人生經驗,取長補短,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白說讀后感 2
粗略閱讀白巖松的書《白說》,感悟頗深,白老師說:不管自己姓不姓白,這本書名都叫”白說”,可我覺得白老師的這本書的內容還真的沒有“白說”!
令我感悟較深的章節就是: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白老師講述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于此,既不能別人說是,我就跟著說是,也不能別人說不是,我也說不是,而是要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就我們現在身處的微信時代,每天的資訊鋪天蓋地,不知哪條是真是假,很多人熱衷于轉發,其實,微信只能是微微相信,不能一概轉發,大部分資訊都有商業化炒作的嫌疑,特別是微信的傳媒功能,誰都可以隨便攥發,誰都可以無限轉發,一瞬間可以謠言四起,這樣會帶來傳媒信息的混亂。
現在的資訊過多,讓人們產生了信息焦慮,其實,事實也很簡單,只是大家選擇了視而不見而已。如果我們說網絡上的信息90%都是垃圾,你會相信嗎?其實這就是大家視而不見的事實,無意中就會成為資訊爆炸時代的俘虜。
說近點,當今一代老年人,熱衷于轉發各類垃圾微信,很多老年人都被忽悠了,完全喪失了辨別能力,成為了謠言的受害者和傳播者,這是應該值得我們足夠重視的。這里白巖松老師提醒了我們,在這資訊爆炸時代,別被忽悠了!我們要做一個明辨是非、頭腦清醒的當代社會人!
白說讀后感 3
說完后白巖松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說的一周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說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松的一本書,趁著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總覺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保存樂觀,繼續生活。
這次翻開《白說》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么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為了“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五個章節來呈現。因為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說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么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復。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的最后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么,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說一說
白說讀后感 4
第一次知道老白還是高三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特地抽出了兩節課,讓我們看了老白在耶魯大學的那次演講視頻,或許真的在那個時候,仿佛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其他的都會顯得多余,我們每個人腦子里其實都充滿了許許多多地關于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者說小一點,是對中國社會的一些想法,由于這些都是高中課本外的東西,我們并沒有太多機會去思考,但是我很慶幸我在那個時候聽到了老白的演講,聽到了關于他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通過高考,現在能夠站在耶魯的講臺上,與同學們交流的故事。是啊,看起來語文老師是“浪費”了兩節課事件,放了一些無關學習的東西,但是能接觸到老白對于農村學生如何通過高考,走出農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這樣的故事,又何嘗不是穩定了我們認真學習的心態呢,這是哪怕花十節課也講不出的效果,怎么算都是值得的.。
很感謝,能碰到一個這么有思想的語文老師,讓我們接觸到了老白,也接觸到了這么多高中課本上永遠也提不到的,卻能夠真真切切讓我們自我思考的問題。總覺得大學的老師再也沒有高中的那些老師看起來“可愛了”,可能大學需要的更多的是導師,而不是老師。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想自己能夠,把老白在耶魯的演講視頻,帶給自己曾經帶過的學生們……
白說讀后感 5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松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松手里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么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么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凈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里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說讀后感 6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還好。
這本是白巖松這些年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雖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時他的音容笑貌卻就在眼前。說明周圍有些事物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講集(雖然白巖松不承認是),難免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受眾的角度不同,一是舉例的重復使用,所以看過幾篇后會有些不耐。開篇自己解釋書名叫“白說”,就是“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調侃。但是真的看過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巖松真是個“求錘得錘”的實在人,因為他書中講的一切我看過之后都已經不記得了。說一點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覺還在,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雖然沒品出滋味來但是解渴啊。所以這本書的特點就是白巖松正的不能再正的價值觀,以及他對生活、對國家、對未來抱有的飽滿、的.樂觀、的向上的希望們。這一點也深深地感染著、觸動著并激勵著我這個讀者,也就不算白說了。
做新聞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巖松好像對各行各業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頂之下”,一片赤誠地寫下《看見》的柴靜;取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的孤獨戰士崔永元,以及之前專門做戰爭前線報道的張泉靈;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見你》的敬一丹……有態度的新聞人還是受人敬佩和喜愛的。
白說讀后感 7
只在電視及新聞報道中見過白巖松。之前一直不太喜歡他,總覺得這個人惺惺作態、夸夸其談、喜歡說教。因此我是抱著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的?赐旰螅也胖雷约禾鋽嗔。
要了解一個人,就得走進他的內心,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研讀他的作品,那里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演繹著人內心中最真摯的情感旋律。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老白涉獵廣泛,小到個人榮辱,大到家國情懷。這或許是因為他是一名資深媒體人的原因吧,新聞嘛,‘’社會種種,人生百態‘’。但讓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涉獵廣,所涉每個領域還很有深度。這可能就不能簡單的劃為職業因素了,如果沒有豐富的閱歷,很難把問題看得如此通透、深邃。
這本書里有一個詞不得不提,“人性”。其實不管是個人榮辱,還是家國興衰,都離不開這兩個字。大如我們這個國家,不也是由十幾億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人組成的嗎。
人性是復雜矛盾的!人可以在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會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因為搶一個座位,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加。不能簡單的`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事和壞事。“彼之蜜糖,此之砒霜”,這不是一個對立的二元世界,而是一個辯證的多元世界。就像老白書里說的“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得失不是非有即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進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白說讀后感 8
這本書蘊含了許許多多的哲理,比起一味地灌雞湯,這會更真實,以一位中年主持人的角度向十幾歲少年的我們展開敘述。
我們還小,但又不小,矛盾很多,問題很多。十幾歲的心境還不成熟,可能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這本書的全部,但是這個向導一般的存在就如書中所言:“閱讀的作用,在于打動你引發你的共鳴,繼而塑造你”
我想,這是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所在。
閱讀每一章每一字,總有打動我的地方!拔膶W停止之處,音樂開始了”對我茫然學習古典樂器的意義有了詮釋,我身邊沒有過這樣的人,但是我在書中找到了與我產生思想共鳴的人,就在那一瞬間。
我們生活在一個頗有壓力的年代,向著陽光,向著未來。凌晨一點燈火未熄,或許我們對此痛苦不已,或者是麻木無感。但我覺得,未來的我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也像書中所說:“人們好像最幸福的事也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十分美好!
我不理解,也許未來的我給我更完美的詮釋。
一本好書難得,相信這本書有與你同在思維舞臺上共舞的瞬間。
白說讀后感 9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第一個答案往往具有欺騙性的,眼神的交流可以簡單判斷受訪者回答的真實性。采訪的最高境界是讓其變成一種交流方式。
對于新聞寫作,我們要加強講故事的能力,世界上很多故事都已發生過,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用新的方法去拍老故事。從獨家占有新聞轉為獨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獨家深度和獨家表達新聞發展。
對中國社會現象,要保持希望,我們中國的.發展常常是走一步退半步,但是總體上來說是前進的。對于傳媒人來說應該多做希望新聞,擴大善。但是,新聞是沒有好新聞和壞新聞之分的,我們應該做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聞事業。
作為記者或是媒體從業者,讓別人接受你的媒體需要你能被觀眾看得入眼,聽得入耳,接受你的表達,體會到你的用心。自己能夠堅持自己的本心,記住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需要保持理想,承擔責任,善于思考,堅持行動,有好奇心和耐心,讓自己對新聞事業時刻保持敬畏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學會獨立思考判斷、保持理性,不要成為傳媒的俘虜。新聞在宣傳自由的同時,不能失去原本應該恪守的嚴肅、負責、認真、敬業精神。
白說讀后感 10
《白說》是白巖松先生2015年出版的一書,我看了“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輸得體面,并且有尊嚴”和“失敗意味著更好的開始”等篇章,反復聽讀了好幾遍,對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人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從百分比來講,估算百分之八十(挫折)和百分之二十(失敗)。從某個意義上講,挫折跟隨著人的一生,而且是無法回避的。但是失敗,是偶爾的`,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是“漂亮”、“體面”的!按煺邸辈皇墙K極答案,是過程,是閱歷,是可以克服的。其結果也有“成”與“敗”的不確定性,還不能隨意定性。但“失敗”是事情發展的結果,是問題過程中的句號。如果能夠正視“失敗”,就能使失敗變成“漂亮”“體面”、“有尊嚴”,最后轉化成“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意味著更好的開始”。
白說讀后感 11
一本好書,值得慢慢品味。在這匆匆歲月中,在這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一本書。
《白說》這本書是一把心靈的鑰匙,打開我心靈的大門,引發我的思考。問問心靈深處的自己,與自己對話。
做點無用的事!笆謾C阻止了無聊,也阻止了無聊所能夠帶來的好處!
現在的社會總是匆匆忙忙,每個人都沖著一個目標去,很少有人看看沿路的風景。人的一身很短暫,為什么一定要把時間花在照相上,而不是用眼睛把風景留在記憶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當我們失去了無聊的時間時,也就消失了天馬行空的創意。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可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給你不一樣的影響。
“人生如茶需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學會靜下心來做事,不要那么焦慮,你做好眼前的事,將來就會出結果。
一杯茶,一本書,在感到迷茫,感到無助的時候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思考,去拯救,去熱愛你現在所做的事。
白說讀后感 12
初聞白巖松老師是來源于父親跟我的聊天,他說白巖松是一位非常敢說的主持人,當時我并不理解,可能是因為年紀小不熱衷于時事。
看《白說》正好是十九大之后全面掀起學習熱潮的時候。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白說》所涉的內容很廣,國家、社會、民生民主、新聞傳媒,甚至包括讀書和音樂,好似大雜燴?删褪窃谶@大雜燴一樣的內容中,他向社會傳遞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將這種思考講述出來,以供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說,這是他作為公眾人物的信息傳播優勢,而他將這種優勢從正面的角度發揮到淋漓盡致。
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最讓我羨慕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情懷,這個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上大學,對國家和社會有著知識分子的思考和擔當,受到改革思潮的鼓動,身上長存有企圖改變這個世界的勇氣。在我的眼里,這一小撮人身上,散發著理性和感性交相輝映的光芒。他們擁有改變世界的`夢想,又有務實理性的思考和行動。而理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最需要的,尤其是當今中國最需要的。很多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社會知識經驗的缺乏又導致看待事物偏激,引發了很多矛盾,而這種矛盾,不是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的矛盾,而是毫無意義的自我消耗。
他經歷過很多事,讀過很多書,明白了很多道理,這種明白是真的明白。看這本書的時候偶爾會認為這不是我這個年紀應該讀的,因為它是白巖松老師這個閱歷這個階段的狀態,每個人都會經歷很多階段,我這個年紀應該是奮斗的階段,但這并不妨礙我看這本書,反而讓我焦慮的心舒緩了一些。他雖然言辭“犀利、叛逆”,但能清晰感受到他關于家國天下、人生世事的客觀思考和表達,他依然充滿了正能量。
白說讀后感 13
最近讀了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一本書《白說》,書中記錄了一些他在主持界發生的一些事情,而我作為一個播音專業的學生,作者所談的經歷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白巖松算是一個時代新聞的標志性人物吧,我起初對他的記憶是主持《東方時空》和主持《感動中國》這兩檔節目,一個總是在報道新聞的新聞人,一個總在訴說故事的媒體人,他的話不諂媚,簡單直白,像他的人一樣不做作,總是想替老百姓說點什么,并竭盡全力。
他的人生經歷是少見的,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沒有像這樣的長輩,沒有他的見識,沒有他的閱歷,沒有他的'思考,沒有他的表達。他采訪過很多的人,形形色色,各行各業,而且是在各行各業有作為的成功人士,這就造就了他能博采眾長地吸收別人的人生經驗,比一般人要更加厚重,通透。
而《白說》這本書,是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本書,涵蓋多個領域,其實也是白巖松在各個場合的演講,以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各個領域的發展。
人生百態,各有其不一樣,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卻可以借鑒別人的人生經驗,取長補短,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白說讀后感 14
白巖松的《白說》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松在后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于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許的驚喜,如同隔了夜的飯菜,重新加熱總歸少了最初的新鮮。和前幾本書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些誠意。
因為是為大學生做的演講居多,文中難免存在些心靈雞湯的內容,或許對于尚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讀者比較受用,但對我而言,一方面已經工作多年,一方面離開媒體多年,再看里面的內容,終歸是缺乏了一些共鳴。
可這些無礙于買一本《白說》裝飾著我的書柜,書柜的一層是由包括南方報業叢書在內大批媒體人的書籍組成,曾以為這些書將會是自己工作中的輔導教材,可至今有些書仍未拆封,但購買如初,說起來這是對媒體工作難舍情懷的一種慣性。
這幾年的媒體似乎被一種悲愴的氛圍所籠罩,南方周末愈來愈少了銳度,那位寫出“即使新聞死了,也留下圣徒無數”的報業先驅身陷囹圄,從前幾年的柴靜、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一個個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為各自的原因從熒屏上漸次消失,他們不是第一批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同樣也不是最后一批。不過這樣看來,白巖松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
本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卻已寥寥。《白說》是否真的白說,并不好說。不管如何,我還是會從書柜中偶爾取出讀上三兩行。
書中提及胡適的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過。
白說讀后感 15
“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里的話,是我說的”《白說》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是白巖松收錄其幾年在不同場合的演講稿,文字直白,說理通透,深刻的東西不多。
“我姓白,所以說這本書叫《白說》其實,不管我姓什么,這本書都應該叫《白說。》”就是這一段話,這一段一行多一點的話,提起了我的閱讀興趣。剛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就在想:《白說》?問什么要叫做《白說》?是因為這里面全都是些廢話,還是因為這是白巖松寫的?找到認真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這本書里寫的都是些有著深刻道理的“廢話”。
這本書給我的感悟是非常深的,在“歲月”這一大章的`“幸?梢詿o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里,我的感悟最深。你聽說過百分之百的黃金嗎?沒有,人生和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但不能徹底到達。這本書里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我有一個‘東西聯大’,每屆學生都帶兩年,最后一堂課是在我家里上。這一天的課主要是講趣味,但先從‘靜’開始。我為他們泡功夫茶喝,可有一個條件:三十分鐘,誰也不許說話。安靜中,茶的滋味慢慢浮現出來。安靜中,遠處的鳥叫與屋里鐘表的滴答聲慢慢清晰起來。我相信,這些聲響與滋味,在年輕的歲月中,常常是被忽略的。三十分鐘到了,最初反而沒誰想立即說話”。這一段寫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靜。我可以保證,你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他上一次聽見鳥叫聲與家里的鐘表聲相應和是在什么時候,十有八九答不上來。
“人生如茶需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這句話我將一直刻在書桌前。
【白說讀后感】相關文章:
個性表白說說02-01
傷感的表白說說08-23
喜歡的表白說說10-18
個性表白說說06-20
我對李白說作文11-01
經典的表白說說大全07-21
傷感表白說說10-26
個性的表白說說09-01
《白說》讀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