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發現母親》有感

時間:2024-08-09 05:26:4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發現母親》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發現母親》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發現母親》有感

讀《發現母親》有感1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優越,而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試驗品后才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后,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這段話是《發現母親》這本書的卷首語。我們都知道要開車,先要考駕照,很多行業都要先培訓再上崗。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學習怎樣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給他把尿、喂奶、止哭之類的瑣事,已經讓年輕的父母忙的焦頭爛額,更不要說去實施自己的教育計劃了。有句話說的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這樣嗎?想問一問大家,你對三歲之前的事能記起來多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生的頭三年是在組裝大腦。開始,腦細胞純粹是自然狀態,因此不能發揮作用,嬰兒出生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智力的發展,逐漸出現連接著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橋梁一樣的突觸,只有眾多的細胞互相拉起手來,才能處理外界的信息,表現出頭腦的特有作用,這些腦細胞的連接,正好相當于0歲—3歲這一時期,半歲時,嬰兒的腦重是出生時的兩倍,三歲時可增加至成人的80%。3歲之前,寶寶的許多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都基本形成,這是因為有興趣的神經通路會越來越發達,不用的會消退,由于腦的結構基本形成,以后的改變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書不應該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讀,而應該讀通讀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個人覺得優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擁有非同一般的氣質和內在成功要素,同樣在一群身體正常其潛質一樣的孩子中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來變得非常優秀而有些卻變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長身上我希望能夠提煉出其教育的精華所在,因為不管是特殊教育還是普通教育,他們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對這方面內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為先,明理的開始。

  中國人講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須懂得孝敬父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擁有一顆愛心,讓孩子學會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長輩,懂禮貌,這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讓孩子在家庭人際交往中學到并體會到什么是愛,什么是關懷,在他成人后也必將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愛戴,同時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學習,孩子與他人的溝通協作能力也將會大大提高。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很少讓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罵了,說了,依然我行我素,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長輩代勞了,這導致了孩子行為能力的低下,對家人的依賴程度加強,造成了孩子在家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易發脾氣,而在外人面前則表現出不敢交流,沒有安全感,封閉自己等不好的行為方式。

  有些家長對孩子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保護意識,當孩子需要什么,當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總想著不要讓孩子吃虧,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滿足中失去了他應該得到的鍛煉機會,從而變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卻很膽小,而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則會容易產生沒有安全感,無法盡快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及生活。有些家長則是堅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讓孩子獨立去做,在不斷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過程中孩子在獨自完成中收獲了自信,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從而收獲成功的快樂,并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是培養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條理性,這樣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內心的勇氣。

  一個有自信的孩子,其特點是敢于并善于與他人溝通,做事膽大心細。自信的獲得應該來自多方面的培養,但是目前的教育體系一個學生獲得自信更多來自他的`學習以及成績,因為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這是一個誤區,優秀的孩子不一定從小看他的成績來判斷,而是著重挖掘他的潛質,而這些潛質就像我們平時播種耕耘一樣,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生根發芽,到一定階段會促進孩子的成績提高。

  一位家長在他的日志上寫他兒子喜歡吹單簧管,吹的還是不錯的,結果第一次要登臺表演,孩子心里蠻緊張的,經過多次練習,到表演的那一天,還是有些緊張,爸爸就告訴他:“這是一個心理的一道坎,你邁過去了,以后你都不會膽怯了。”另外還告訴孩子,爸爸就在臺下聽,你就當吹給爸爸聽。結果那天表演很成功,從孩子開心的表情中感覺到他收獲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來自于孩子有勇氣完成一件事,在不斷完成他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會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而這顆心臟會時常告訴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勞動的意義。

  父母總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他的生活,反正你說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無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讓孩子勞動起來,他才會明白勞有所獲的道理。

  一天讀小學的兒子問他媽媽要五塊錢,媽媽問他要錢干什么,他說天熱要買冰棒吃,結果他媽媽沒有給他,他氣的不得了。后來爸爸問他,到底為什么這么生氣,孩子說的理由讓他感到意外,孩子說同學有時請他吃冷飲,次數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錢,來回請同學。爸爸覺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給了他五塊錢,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給他錢,因為你給予他的,他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所以爸爸問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錢嗎?”,孩子點點頭,爸爸接著說:“那我給你一個掙錢的機會怎么樣?”,他聽了很高興,忙問是什么機會,爸爸便告訴他:“以后大人做飯,等大家吃完飯,你把碗筷洗了,廚房收拾干凈,客廳地面打掃干凈,按照這里最低工資標準乘以你勞動時間和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比值,算下來每周給你六元”,從此以后家里飯后的家務勞動就交給了他,剛開始他做的挺好,但時間一長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細了,這時在扣他工錢的時候會跟他說:“如果爸爸媽媽在單位工作不仔細認真同樣也會掙不到錢,老板也會扣工資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對爸爸說:“老板,今天能不能請病假?”,他舉起一只手,原來有一點小擦傷,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訴他,如果父母也因為這一點小毛病請假,我們同樣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報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吃完飯他會很自覺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與得到,甚至他會有計劃的花錢,因為他知道通過勞動得到的錢是不容易的。

  當孩子知道勞動的意義,我們再去引導孩子什么是體力勞動,什么是腦力勞動,當我們用生活的實例展示給孩子腦力勞動所產生的價值是體力勞動的很多倍,相信孩子會明白學習對一個人的價值體現是多么的重要。

  五、培養孩子的興趣。

  發現并挖掘孩子的興趣,可提高孩子對事物的關注度,拓展孩子視野的同時,提升其創造力和自律能力。

  六、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態。

  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在挫折中應該選擇屈服還是堅強,我覺得在于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擁有好心態,是讓我們及孩子學會從好的一面來看待事物,這樣孩子們學會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現在的教育,給予孩子太多束縛,因為成績總是考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這結果導致了很多孩子在這樣的評級標準中發現不了自己的特長,讓孩子失去自信。那對于我們家長來講,如果我們也只是去看重結果,那么孩子會完全把學習當成任務,而不能看到學習的本質。所以我們如果能在上述的描述中有所啟發,那么我們的眼光就能看得更加長遠些,因為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必然會讓孩子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理的開始必然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從而讓他們體味到生活快樂!收獲精彩的人生!

讀《發現母親》有感2

  有的人看見這個題目會問:“做個合格的家長?難道我做得不夠合格嗎?我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讓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參加了好多培訓班,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我這個家長不合格嗎?”我想說,合格不合格,你將《發現母親》看一遍就知道了。讀完了《發現母親》后,你就會覺得撫育孩子不僅僅是吃好穿好,多參加幾個培訓班就行了。它包括對孩子進行習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還能成為一個杰出的家長。沒準因為你的出色的撫育,你還可能培養出天才來。

  《發現母親》的封面頂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話: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母親。這是大話嗎?非也。你去書中走個來回,就能感覺到,這句話的力量底氣十足,這句話的內涵無比豐富。這句話的背后,是作者王東華先生歷時十年,從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親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后,對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讀罷此書之后,有一類“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轟然崩塌了。這一類人就是為了事業,而不顧孩子的人。作者說:“在過往的歷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親、好母親,我們有許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幾個被教育出來的有作為的孩子,相反,敗家子卻層出不窮。”這是多么發人深省呀。我們不顧孩子的教育、成長,而只熱衷于自己所謂的“事業”,而在自以為是的“成功”之后,卻為社會“貢獻”了一個又一個的“累贅”,難道這樣的價值觀我們還能弘揚下去嗎?王東華更是在書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來的勛章”為專題,提醒人們“我們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們的生命之錨”,提醒人們“如果連關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關注,又何談去建功立業呢”。

  然而,王東華經過考察后發現,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當然這也是絕大部分“平凡”父母面臨的問題。比如歷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無繼”現象,還有現實中仍在上演的“富不過三代”便是明證。有人以“因果”來解釋,有人以“風水”來闡釋,而作者對同時又大量在歷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現象進行了剖析,發現不管是“富不過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著最關鍵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過,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遠非現在我們常常提到的狹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圍了。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規律,作者系統研究了胎兒的發育、幼兒的成長,研究了人生的發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長中的長子現象、行序現象、幼子現象、獨子現象、寡母現象等,從而發現了父母在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大責任。比如,王東華在比較了“教師”與“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個瞽母勝過一打特級教師”的觀點;他在比較了“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學府”的觀點。而在分析了“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讓媽媽成為母親,成為教育家”等一系列觀點后,他更是提出了“母親是孩子的大老師”這一重要觀點,而不是人們常常說得“第一任老師”。

  因為“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對之進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寫成的,完全是作者獨立思考之結晶”。所以,書中的所有論斷都顯得那么新穎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腦是分兩次誕生的”、“第二次誕生更重要”、“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嬰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讓人們從根本上認識到了抓住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搖籃里建立起來的感應頻道”、“戀母情結:母親是孩子的純金戀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等,讓人們認識到了在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時,母親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王東華的《發現母親》開始,中國的.“母親教育學”也正式開始了。建立一門新學說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資料作支撐。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嗎?”、 “傅雷為什么反對傅敏學音樂?”、“魯迅怎樣做父親,做對了嗎?”、“教皇的養子為何比親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敗了嗎?”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長、家庭教育成敗的正反面事例都成為了他的研究對象。建立一門新的學說是不簡單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來是學工科出身的作者,為了這本著作、這個學說的問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下他研究的腳步。

  是什么在支撐著他?是社會的贊美、優厚的報酬嗎?我覺得的都不是,因為如果僅僅為了這一些,他完全可以從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覺得他有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在他的書中處處洋溢著。我們可以隨便摘出來一段體會體會:“我們不能成就偉業,那并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過錯。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做一個能理解偉大體驗的人,則是我們的過錯;而如果體驗了理解了這份偉大而不能傳達給孩子,從而讓孩子點起自己那燃燒的對真理、偉大追求的火炬,那則是一種太遺憾和太不應該的過錯了!”

  他的使命感不僅是為了中國的繁榮與進步,更是為了世界的美麗與發展。所以作者在書的結尾發出了“讓天才成批出現”的吶喊。他說:“當這種呼喊最終化為人類的一種信念時,那么一個天才竟長的新時代必將到來,到那時,我們將懷著極欣喜的心情注目于這個遠遠超過文藝復興時代的全人類長盛不衰的全面復興與增長,注目于這個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類最美好的群星燦爛的極樂園!”這是一種多么高遠的境界呀,我們所有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還能冷眼旁觀嗎?不,再也不能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那么,就讓我們從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開始吧。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那手就長在我們身上!

讀《發現母親》有感3

  首先,要感謝學校有機會讓我們接觸王東華先生的《發現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深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在對老大的教育上,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對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格,進而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嚴格,我總覺得孩子其實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實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我脾氣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歡拖泥帶水,所以特別討厭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會經常催著她去做,孩子對此很反感;因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學校的事情需要處理,我沒有很多時間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歡快刀斬亂麻,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沒有耐心;因為我不喜歡看書,所以也沒有從小陪著孩子讀書,造成孩子也不喜歡讀書……,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都會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實對于老大,我沒少說她,但效果甚微,當時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時,就又恢復原樣了。盡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維能力具備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礎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時進行,身教是告訴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覺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我必須行動起來,做出改變,和老大一起為老二做榜樣。

  首先,我需要從思想上先認識到,不論事業多么輝煌都不應放棄母親的責任,許多老師把別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卻沒有時間管自己的孩子,這種代價是很沉重的,這其實是作為老師的一大失敗。居里夫人的成功無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兒培養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能因為工作太忙,而放棄了對孩子的管理,學生是別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輩子。因為工作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這是最錯誤的選擇,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毀掉的一生卻是永遠沒有人能彌補的`。其次,我必須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變,以平和的心態去糾正孩子身上的缺點,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不時的跟孩子聊聊這幾天她有哪些地方進步了,哪些地方給我們了巨大的驚喜,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贊賞,每天抽出半小時的時間放下手機,放下家務,放下工作,陪著孩子一起共讀一本書,跟孩子交流讀書心得,一起共讀優美的語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輔導班,跟她一起學習。努力把孩子往更優秀的方面培養,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讀《發現母親》有感4

  這本是母親看的書,但我也從中收獲良多。這本書關注的母親對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及貢獻。它打破了一般思路從母親要干什么,而是認為母親對孩子更多的是指導。

  如果一個國家科技文化不發達,那一定是教育系統有問題,如果社會風氣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這值得我們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對今后的發展有深遠作用,甚至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開史書,有才無德之輩比比皆是,但罵名遠揚。我們應該在母親的教導下走對路子。

  每個人的教育方式會有不同,但總會有一個助手,那是母親。在我們傷心時安慰我們,在我們成功時分享喜悅。他們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我們茁壯成長,這也是我們需要感激的。書中有一個觀點,母親與父親是不同的,母親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有一個預先的期望,并變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親更多的是扶起傷痛,走下去。胡適曾將家鄉的生活,說:“除了讀書看書以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母親。”母親對胡適有強大的塑造性,是對孩子未來的加工,當孩子走上社會時,是孩子的維護者。母親支持孩子的發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現在家長有一個誤區,孩子學不好是學校的責任,卻往往忘了作為家長的責任。現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學校培養。家校的聯系才讓孩子更好的前行。書中還認為有著慈祥的心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諧的,那些失去這種慈祥形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會出現偏離,對于母親來講,她們的心靈應是無爭的,平靜的,也總是博大無比的。

  應此孩子能夠在這片心靈下自由安詳的成長。而當這些孩子在自由安詳的環境中成長,母親的心靈卻受到外來威脅時,他會把這種不安全感不自覺的傳導孩子身上,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心靈封閉,甚至會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極的影響。母親應在這是轉變這種觀念,如果孩子上學與知識和同學有矛盾,要學會引導。這更需要母親的關懷,母親為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操心,為我們得到的努力,我們也應該給他們一些設么,不是嗎?好好學習,好好感恩。

【讀《發現母親》有感】相關文章:

發現母親讀后感04-29

《發現母親》讀后感(精選26篇)05-09

發現母親讀后感3篇03-06

《發現母親》的讀后感(精選13篇)12-22

《發現母親》優秀讀后感(精選24篇)11-25

《發現母親》讀后感(通用10篇)07-24

發現母親老了作文(通用33篇)11-10

讀母親有感05-30

不知什么時候,發現最美是我的母親03-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性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1 | 亚洲欧美在线你懂的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