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接觸并使用發言稿的人越來越多,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相信寫發言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xx縣xx中學xx校區普通的一位數學教師,感謝這次活動給了我學習的機會,并借此機會把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向大家做以匯報。我匯報題目是: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多年來一直在領導崗位上工作,經我申請在20xx年9月又重返教學第一線。
在我重返教學第一線后,讓我想不到的是,農村(尤其是個別山區)學生基礎很差,在課堂上,學習數學很吃力;另外,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很多學生課堂上總是閑聊、心不在焉;有的睡覺,有的發愣發呆,課堂氣氛沉悶,到黑板板書時,反應遲鈍,思維混亂;有次在批改作業過程中我還發現全班同學的作業都抄習于兩名學生,這樣學習情況導致接班后第一次月考成績在18個平行班排名中倒數第一,學生發現成績不好,對自己更是失去信心,家長也意見很大。基于這種情況,我不斷的學習、再學習,不斷的觀察、再觀察,不斷的思考、再思考,嘗試探索適于這些學生的教學方法,努力幫助學生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上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的具體的做法是:
(1)學生高呼數學學科的學習口號:
每節數學課開始的時候,要求學生高呼學習口號:“不閑聊、不閑心、不閑事!”“一天一小步,一定能進步!”“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等,目的是訓練注意力,早一點進入學習狀態,成為聚神學習的人。
(2)自主思考:
學生根據電子白板展示的學習目標進行思考(喊口號后不坐下,仍然站著)思考時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自言自語,人人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養成學生良好的動腦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幫助學生成為良好學習習慣的人。
(3)自主學習:
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自學教材內容(教師在學生自學前明確教材上要學習的內容,并限定學生閱讀時間)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重點看黑字部份、細讀例題等),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成為懂學習方法人。
(4)小組討論:
學生自學后,馬上進入小組討論模式,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互問互教,彼此間是小老師和小同學的關系,小老師在教小同學的時候自身也得到提高,小同學向小老師請教的時候比向真正老師請教更方便更融洽更親近,同學間更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從而真正成了有興趣學習的人。
(5)精講答疑:
學生小組討論后,馬上恢復到聽課的座位模式,老師精講,答疑解惑,課堂上不悱不啟、不憤不發,學生提出問題,首先由同學進行答疑,同學不會答或是回答不完整的,再由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做答,這樣學生很高興在課堂上能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很開心能展示自己的學習的成就,這樣學生就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也就容易成為樂于思考樂于學習的人。
(6)分層訓練:
師生答疑后,同學們座位進入訓練模式,進入分層次訓練時間:如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批到六個黑板上進行練習;同一水平的學生在黑板上進行展示PK,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很有競爭力,學生個個覺得自己行,都不服輸,這樣學生就進入了學生狀態,很希望自己比同水平其他學生更好,這樣慢慢地學生就成了學習的主人;又如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層面的測試題,學習差些的學生只做最簡單的一兩道小題,較好的學生做多一些,能力最強的做高難的題目,讓每名同學都充滿自信和自豪感;每名同學都成就感,都愿意學習,讓所有學生都是有成就感的人。
(7)個性化作業:
我們班有10個后進生,每天只給他們留一道或兩道題,我們不怕少,只希望他能把作業寫好;處在中游的學生就做一些基礎題;上游學生做拔高題。另外留作業還有其它方式,如自己給自己留作業,互助人留作業,責任人留作業,做到能吃飽,又能吃好。
個性化批改作業是最精彩的`時刻,作業批改和檢查需要過八關,自我良心檢查關;同座互助批改關;主持人(四個人一個小組長稱作主持人)批改檢查關;執行長(八個人一個大組長稱作執行長)批改檢查關;班長批改檢查關;科委批改檢查關;值日班長批改檢查關;老師抽查關。
寫作業,留作業都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我認學生給別人留作業的同時,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自己進步的過程)
(8)試做“小老師”
一年多來,我努力著,想辦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現在的課堂上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最近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做“小老師”,我們班先后17名同學嘗到了做“小老師”的味道,他們認真備課,準備課件,把自己不懂的難點先向老師請教清楚,課上展示了他們的才華,同學們聽課的狀態更好了。在課堂上睡覺的不見了,表達能力個個增強了,書寫能力個個好了,閑心閑事閑聊現象無影無蹤了;由于采用了個性化作業,抄習作業現象也從根本上杜絕了,數學考試成績由年部倒數第一名逐漸地成為了全年部第一名,全班同學都以現在的數學成績感覺驕傲!學生們成為了會學也會教的人!在6月份參與我校區開放日的家長對我班數學課給予了高度評價。
其實我做得很普通很平實,如果說還有一點點經驗的話,就是我一直在這點點滴滴上堅持。
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學中的得與失,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帶來的苦與樂。我內心非常高興、也非常激動。很榮幸在這次研討會上發言,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我的發言談不上經驗,只是將我對數學這門課程教學的一些體會和做法向大家做個匯報:我發言的題目是《滲透整體思想,讓知識不再零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很多新知識都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后面知識是前者的發展,數學知識間是相互聯系的,從而形成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而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和智力發展水平的限制,理解新知和解決數學問題時的著眼點往往放在局部而不能關注整體,長此以往將會影響學生深入感受和體會數學的本質、精神和精髓。因此需要我們根據合適的數學知識載體,適時引領,及時指導,幫助學生感悟和接受整體思想。
一、串聯數學知識,溝通知識的有機聯系
數學知識有的相對獨立,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對局部或單個的知識點進行教學,而對涉及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知識點之間相互聯系方面,缺乏必要的組織教學,造成數學知識間互相封閉,內在聯系被割裂開來,使得學生無法及時掌握數學知識的連貫性,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忽視了讓學生經歷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突出對問題整體結構的分析和改造,引導學生把某類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整體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連續帶了三年畢業班數學的我,第一次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時,每道習題,讀完題目我總是先問學生這題用什么策略來解決,新課結束之后,感覺學生能夠理解且比較熟練地解答同類問題,可是進入綜合練習階段需要自主選擇策略時,我發現不少學生就無從下手。后來我深入解讀教材,上網搜索后發現,本單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例1、練一練和例2三道適合選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題型:
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練一練”:在2個同樣的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里裝滿球,這些球正好是100個。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每個大盒和小盒各裝多少個?
例2: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只?
例1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份數以及份數之間的倍比關系,求每份數。解題的基本思路是“用大杯替換小杯“或者”用小杯替換大杯“,替換后總量不變,份數發生變化。”練一練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份數以及份數之間的相差關系,求每份數。解題的基本思路是“用大盒替換小盒”或者“用小盒替換大盒”,替換后份數不變,總量發生變化。例2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總份數和每個部分分量對應的份數,求兩個部分量。解題的基本思路是“假設都是大船”或者“假設都是小船”,總份數不變,總量發生變化。
通過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三道題雖然結構不同,但解題思路卻有著密切的聯系:“用大杯替換小杯”其實就是“假設都是大杯”,“用小盒替換大盒”其實就是“假設都是小盒”,而例2的“假設都是大船”也可以理解為“用大船替換小船”,因此,“替換”和“假設”實際是同一策略的不同的表達方式。教學時不要糾纏于分析某個問題到底是用替換策略還是假設策略,我們應要求學生仔細分析:替換或假設后哪個量沒有發生變化?哪個量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如何調整這個變化從而尋找到數量間的相等關系?進行這樣的“整體解剖性教學”后,學生的思維也跟著清晰、明朗起來。
二、把握呈現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應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但是,數學活動的經驗的獲得絕對不能僅僅依賴于“參與”與“經歷”,而應重視對于操作層面的必要超越,要組織反思性活動,努力實現活動的內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第4小節“圓錐的體積”這一知識點,教材呈現的學習思路是:先觀察、猜想,然后動手操作、驗證,最后討論、歸納得出結論。教材呈現的是嚴密的、演繹的知識體系。但不能反映新知學習時的思考過程和探究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難與困惑。因此我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先出示一個圓錐,讓學生說說:什么是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測出圓錐的體積?然后集體評價同學所例舉的測量方法,最后指出我們需要探究到最普通使用的計算方法。接下來我讓學生開展小組實驗,我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兩個圓柱,兩個圓錐,和一瓶水,其中一組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合作探究。活動結束,通過匯報交流、對比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歸納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后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活動過程,以便促進學生由“經歷”向“獲得”轉化。把握好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引導學生經歷完整有效的探究活動,逐步揭開數學知識的神秘面紗,使學生最終獲得對研究對象本質屬性的直觀感知和深度理解。從而實現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回歸生活實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的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不斷的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聯系,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這樣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數學教學應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會應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并從中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學習數學的樂趣。那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該如何通過回歸“生活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呢?我個人認為選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作為“生活實踐”的研究對象能切實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學生的所有實踐與參與都統一在“學校的綠化面積”這一主題之下。校園平面圖猶如一條穿珠的隱線貫穿全課。教學的整體性非常強。學生的思維在此展開了廣大的空間。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盡情翱翔,把自己的個性融入創作之中,把自己的創意融入創作之中,把自己對校園的熱愛融入創作中。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會應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并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上是我的幾點淺顯的做法和體會,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3
各位領導、老師們:
今天主要交流信息工作的“四有”,這也是個人一些感悟體會。
一是有臉面。
這是指一篇信息要有包裝,而且是漂亮的包裝。臉面起到提煉亮點,點綴信息報道的作用。要有精簡明快的主標題,突出信息的菁華。如果是專題報道,還要有非常精致簡潔、突出主題的二級標題。當然在這里要力戒臉面華而不實,“臉面”一定要與實際內容呼應。文不對題是信息報道的大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或點擊率,而對“臉面”進行不切實際的包裝。
二是有骨架。
這是指信息的基本結構,也是基本功,每一篇信息完成之后都要檢查一遍,這些要素是不是齊全。當然有的信息可能有所區別,比如快訊。新聞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些必須清晰,明確無誤。曾經在信息編輯中經常遇到類似情況:一篇學生外出參觀,企事業單位主管接待,結果信息里找了半天,主管的完整名字都不知道。骨架還要講究比例,不能失調,最好是黃金比例,不然身材走樣,切忌不能虎頭蛇尾,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
三是有血肉。
即有內涵。這是最考驗信息工作內功的地方。要能寫出內涵來,需要四種能力,一種是靈感能力,還必須具有敏銳而準確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歸納能力。靈感則需要你不斷的思考,對現有信息材料進行反復加工,就像你寫論文時通過查閱各種文獻,整理,然后實驗,發現創新點一樣。這個“血肉”決定了信息的基本質量。這個最大的關鍵就是要用心,走心,要了解學校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是不斷思考。看上去信息是客觀呈現,但是恰恰這種客觀呈現是一種信息建構,所以一定要有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解與運用。當然這個功力需要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這也是我的目標。
四是有運動。
這指的是與時俱進的要求。身體有骨頭、有臉面、有血肉,也要不停運動,才能保持生機活力。今天的信息工作要求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00后的語言體系,我們要吸收,傳統規范的信息語言我們要堅守,信息是活的,不是死的。信息不僅是學校歷史的記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傳播力。沒有與時俱進的語言和思想,無法具有傳播力。今天的信息還要應對媒體融合建設的需要,一稿多用、活用,隨處可見。因此,運動是必須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相關文章:
教學研討交流總結03-13
研討交流精彩發言稿(精選18篇)04-13
中考備考交流研討精彩發言稿(精選15篇)11-29
交流研討會的邀請函02-14
交流研討會邀請函03-03
數學交流研討及心得體會03-01
交流研討會邀請函06-14
交流研討會邀請函【最新】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