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新感悟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我們常常會對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寫下來。那么,感悟文章到底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新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次拿起《論語》這本書,常讀常新,似乎有了新的見解。
《論語》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門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語錄,它所體現的儒家先賢思想流傳至今影響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體系的全過程,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僅體現了孔子對道德及人文精神的關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愛、博大的精神風范。
《論語》中“仁”出現了多達百余次,可見“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它貫穿其政治、教育、文化主張等諸多方面。究竟什么是“仁”?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仁”意味著承擔社會責任。《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這段話反映了《論語》仁者精神的最高境界。就現代企業而言,獲利當然是必要的,獲利之后要回報社會,救困濟貧,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唯如此,才能夠展現出企業存在于社會的價值。
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設定,低碳發展乃至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企業必盡的社會責任。對于可持續發展,《論語》中也有這樣的一段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釣魚,而不用大網捕魚;孔子射鳥,而不射棲息在巢中的鳥。這正體現了孔子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確實應該感到慚愧,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知道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而現代人卻為獲得小利不惜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加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肆無忌憚地掠奪、揮霍和破壞,造成大氣、土地、森林、水、生物、礦產等資源的供需矛盾與日俱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要造福子孫后代”等加強環境資源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正與日高漲。就現代企業而言,是否善用公司現有資源、不浪費資源,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不能急功近利、肆無忌憚地使用、浪費物質資源,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是一個國家、企業或是個人,如果不具備深謀遠慮、居安思危的觀念,不但無法防患于未然,而且憂患就近在眼前。在可持續發展方面,xx公司從自身提高廢舊電網物資處理效率,推進公司提質增效;到深耕電能替代,推廣光伏發電,打造xx古鎮、春光村等綠色景區;再到發展快充網絡,推進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護航綠色出行,致力于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
【《論語》新感悟】相關文章:
論語的感悟01-11
《論語》感悟11-09
論語的心得感悟08-01
《論語心得》感悟09-24
閱讀《論語》感悟10-13
關于《論語》的感悟03-27
讀論語的感悟04-26
論語讀后的感悟04-26
論語的感悟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