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零部件再制造管理辦法的探討論文
1 回收渠道不規范導致舊件回收難
再制造舊件來源主要有三種渠道,一是 店或修理廠,二是主機廠下線產品,三是報廢車。4S第一種渠道是零部件再制造原材料主要供應源。業內有人認為報廢車是零部件再制造舊件主要來源。謝建軍并不認同,“再制造產品是供應給在用車,而多數報廢車是 ~ 年前的車,車型早10 20已淘汰,這些車的舊件做成再制造產品根本沒有市場,實際上從報廢車渠道上獲得的原材料只占市場總需求很小的比例。”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缺“吃”少“穿”,謝建軍認為,原因在于舊件回收渠道的不規范。“原材料是伴隨著銷售產生的。賣出去一個再制造產品就回收一個原材料,只有形成這種良性的循環,舊件回收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而完善舊件來源的主要渠道、規范流通市場才能保證廢舊零部件真正地循環起來。”謝建軍說。
謝建軍還認為,在各地建立正規的回收中心非常關鍵,既能保證回收足夠量的舊件,又能保證回收的產品質量,同時產品報廢也由回收中心收回。這種回收中心在企業與用戶之間架起關鍵的橋梁與紐帶,使再制造良性循環模式成為可能。
此外,產品賣不出去導致企業經營狀況不好,為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有人建議國家出臺政策要求主機廠在其售后市場的產品中保證一定比例的再制造產品。“如果可以獲得主機廠的支持,那么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就會與同質配件一樣在后市場獲得公平的機遇,但是否能打開銷路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選擇。”謝建軍說,不管舊件回收還是銷售問題,都是因為行業認知度低,市場沒有被完全開發所導致的。產品賣不出去,原材料也就收不上來。
2 行業缺乏管理辦法
近兩年,發改委在行業開展“以舊換再”、“再制造產品走進全國汽配城”、“再制造西藏行”等系列活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行業認知度雖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顯。“由于政策設計的不完善導致操作繁瑣,‘以舊換再’ 試點效果不盡人意,企業與消費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一位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以舊換再”的補貼是補給終端消費者,銷售過程中需要企業提前墊付。生產企業只有在“以舊換再”信息管理系統上及時、準確的上報各項產品的交易數據后,通過各級主管部門的審核之后才可以拿到補貼。這位零部件再制造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數據審核過程過于嚴格,產品信息錄入稍有不規范或不齊全就會導致企業無法領取補貼。
行業認知度低、舊件回收難、產品賣不出等種種現狀至今依然沒有緩解,謝建軍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缺失管理辦法。而一位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負責人也表示,一直以來業內關于稅收的減免政策或財政補貼政策呼聲雖不絕于耳,但由于管理辦法的缺失,相關政策遲遲沒有落地。“由于缺乏規范的行業管理辦法與再制造認證體系,非試點企業的能力與產品無法證明,得不到社會認可。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無法保證,后續的舊件回收、市場拓展、稅收減免等問題就很難推進。”謝建軍說,“目前行業已經出現魚目混珠者,許多從質量與技術上都達不到再制造標準的企業也在冒充再制造企業進入市場,這對行業健康發展非常不利。”謝建軍擔憂地說。
3 加強中外合作破除產業壁壘
短期內,由于市場需求量沒有完全釋放,消費市場不成熟,汽車零部件的重生之路依然困難重重。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我國的平均車齡是4 5年,美國是10 8~ 年,歐洲是 年。”謝建軍表示,從國外再制造企業發展經驗來看,新車進入市場的第 5~ 8年是對再制造產品需求最高的時間,基于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外資認為未來 年將5年將是我國零部件再制造市場需求量的鼎盛時期,因此對我國再制造產品市場也是“虎視耽耽”。
而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起步晚,不管是在再制造產品銷售渠道與舊件回收機制,還是在表面工程關鍵技術上,都應加強與外資企業的深度合作,打破行業發展的瓶頸。雙方的需求為彼此之間開展合作創造了良機。
正因為此,近兩年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組織企業遠赴美國、歐洲參加國際再制造展覽,與國外再制造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洽談合作。這一系列跡象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正在積極“走出去”,解決產業發展的破壁之難。
“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是近兩年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的重要工作。”謝建軍透露,在即將到來的北京車展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將與美國再制造行業協會共同組織中美再制造企業技術交流對話會,加強雙方的合作與溝通。
【零部件再制造管理辦法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汽車零部件制造聘用合同10-15
零部件車間工作總結10-27
護士管理辦法05-31
制造工作計劃10-21
汽車制造實習報告10-30
汽車制造實習報告09-24
公司的接待管理辦法07-20
限期治理管理辦法08-13
崗位競聘的管理辦法08-16
公司培訓管理辦法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