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績調查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績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績調查報告1
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學校教導處認真組織了期末質量檢測活動,本次檢測試卷由縣教研室命題,試卷的難度適中,我校對全校所有學生進行了各科教學質量檢測。為全面反思我們的教學得失,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下面就針對我校期末質量檢測情況加以分析:
一、相關統計數據以及與上學期比較:
平均分方面,與上學期比較二年級略有下降,五、六年級略有提升,四年級基本保持,其中五、六年級科學學提高較為明顯,但是三年級的語文成績縱向相比不夠理想。另外,二、三、四年級的數學成績,二、四年級語文與本校其它年級縱向比較,也不夠理想。
在合格率方面,三、四、五、六年級的英語以及五、六年級的數學,六年級語文都達到了90%以上。最低為:四年級語文,只有%。另外是二、三、四年級的合格率有低分學生的存在(比如語文一位學生8分,一位學生12分,數學一位13分)總體應該不是很理想。
在優秀率方面,三、四年級英語以及五六年級的科學。最高為六年級英語,達到%,最低為四年級語文,只有%。
總體分析,在合格率,平均分,優秀率各項中,說明我校本學期比上學期略有提高了。
進步明顯的為三、五、六年級科學。其它各科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進退,但變化不大。后退最為明顯的是三年級的語文。
二、對改進教學的建議
1、進一步鉆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1、備課要以集體備課活動為載體,引領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要求,提高自己科學運用教材的能力。教師在鉆研教材、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還應肩負起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重任,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問題作為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2、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學如何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廣大教師必須直面的課題。無數事實在證明: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會有產生的學習效果。從本次檢測學生答題情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審題不認真、抄錯字、看錯題目要求、計算粗心馬虎、書寫不工整導致失分的,這些都是不良學習習慣造成的后果,應當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其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學生的一個基本的素質,它將使學生受益終生。
3、平時教學要堅持做到堂堂清、月月清。
堂堂清即要做到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任務要保質保量地完成,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既要有協作式學習,也要有獨立思考與獨立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要保證每一節課學生的練習時間,練習設計要精、要活、要有層次,要引導更多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教學反饋要真實、落到實處。每小結學習之后,要加強學習過程的形成性檢測,及時了解每一節、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做好查漏補缺工作,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4、要把所有學科的成績都納入教師獎勵制度當中,爭取下學年所有學科都與聯盟總校進行聯考。重點要加強各科的讀背訓練,最后就是要重點抓后五分之一學生的合格率。
三、試卷卷面分析:
1、知識的覆蓋全面,各種知識的比例合理,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
2、試卷既關注了雙基,又能考查能力的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成功喜悅,充分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新理念。
3、注重試卷的人文性,一些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素材改編成了有新意的試題,在試題的取材上充分注意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加強了學科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引發學生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如綜合應用,都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了應用題對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重要性,提請學生用學科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科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
四、學生卷面分析: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學生在學習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基礎知識不扎實。從不少學生在計算題失分情況來看,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一些看似很簡單的計算卻頻頻失分。(如口算)應該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仍然有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
(二)是學習方式有問題。試卷中有不少是需要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然而,由于不少學生平時習慣于模式化的學習,缺乏應有的思維訓練,面對出現的綜合性的問題時,解決問題時的思路自然也就比較狹窄了。
(三)是思維能力較弱。數學、科學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一生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而從部分試卷情況來看,學生的數學、科學思維能力有待于提高。
五、改進措施:
(1)是要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落到實處。切實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利用課堂教學及課上練習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扎實程度。
(2)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認真分析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培養。(特別是科學學科)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審題,及時檢查,仔細觀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成績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小學生學習分化的現象一直存在,有人認為是在三年級就開始分化,有人認為四年級開始分化,還有人認為到了五年級開始分化。學生的分化現象是由眾多因素形成的。針對我校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現狀,為了盡快提高教學效率,進行了此次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調查。
二、調查方法步驟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對象一是本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及其家長,學生、家長各60人;二是本校各科教師12人。
調查工具:
此次調查設計了三份調查問卷,分別是教師調查問卷、學生調查問卷和家長調查問卷。問卷回答可多選。
教師問卷主要從教師所教年級、學生分化主要集中在哪些年級、產生分化的原因、如何解決分化問題等方面進行調查;學生問卷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喜歡哪門課程、從何時開始覺得某門功課難學、學習遇到困難向誰求助、家人如何幫助自己等方面進行調查;家長問卷主要從孩子何時覺得功課難學、功課難學的原因、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及做法等方面進行調查。
三、調查統計結果及結論:
1、分化集中年級:
教師認為:33.3%集中在3年級,30%集中在4年級,30%集中在五年級,20%集中在6年級。
學生認為:14.1%的學生認為3年級開始功課難學,23%的學生認為4年級開始功課難學,16.1%的學生認為5年級開始功課難學,13%的學生認為6年級開始功課難學。
家長認為:6.83%認為從二年級開始,15.2%從三年級開始,14.4%認為從四年級開始,6.80%認為從五年級開始,28.9%認為從六年級開始。
結論:從數據看,三方對分化集中的年級看法是不同的。老師認為三、四、五年級都存在分化現象,而且分布比較平均;學生比較偏向四、五年級,但三、五、六年級相差不大;家長則偏向集中在六年級,其次是三、四年級。
2、對功課的喜歡程度:16.1%的學生喜歡英語,25%的學生喜歡語文,31.3%的學生喜歡數學。
3、課程的難易度:34.9%的學生認為英語不好學,11.5%的學生認為語文不好學,20.3%的學生認為數學不好學。
第2、3兩條的結論:學生最喜歡的學是數學,其次是語文,第三是英語;認為最難學的學科是英語,其次是數學,第三是語文。
4、學習不好的原因:
教師認為:70%的教師認為是興趣方面的原因,66.7%的教師認為是家庭重視不夠
學生認為:13%的學生人功課有難度,39.6%的認為基礎沒打好,16.7%認為是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
家長認為:39.4%的家長認為是孩子玩心重,沒有認真學,27.3%的認為是缺乏恒心,23%認為是基礎差,9.9%認為是不喜歡任課教師。
結論:教師認為主要是興趣和家庭的原因;家長認為是孩子沒有認真學、缺乏恒心和基礎差;學生認為主要是基礎差和缺乏信心。三方存在偏差。
四、原因及其對策: 從數據分析來看,分化集中在三、四年級。
(1)就英語學科來說原因之一:興趣對學習效果是有一定影響的。從數據分析來看,喜歡英語的學生最少,覺得英語難的學生最多,正因為不喜歡,所以覺得難;反過來,因為覺得難,因而會感到沒有興趣。一種惡性循環。原因之二:我校是農村小學,沒有學過英語,有的英語基礎差,因而一時難以跟上進度。原因之三,從數據來看,學生英語學習遇到向父母求助的人數少于數學、語文兩科,說明農村學生父母英語輔導能力有限,對學生英語學習幫助是有限的。
原因二、三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僅靠學校的努力已經無法改變,那么改變原因一,即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入手是消除英語學習分化的關鍵,而且也是可行的。目前全國學習英語的氛圍很濃,人人都知道英語的重要性。可從三方面用力:充滿趣味、激勵、高效的英語課堂;對家長進行培訓,如何督促孩子在家學習英語;學校或班級有濃厚的學習英語氛圍、風氣。
(2)從語文學科來看,四分之一的學生喜歡語文,所占比例較少,認為語文難學的學生占五分之有一多。可以看出,盡管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但并不是因為語文難學。盡管所調查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狀況有很大區別如:以前所用語文教材版本各異,家庭輔導能力不同,但學生對自己語文學習的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因為是母語的緣故的,整日沐浴其中,考試一般不會出大問題。
但喜歡語文的學生很少這一現象值得深思。筆者覺得應該從語文教學的方法上找原因,語文--母語到底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喜歡。
(3)從數學學科來看,喜歡的學生最多,認為數學不好學的學生也很多。喜歡的原因是數學教學方法新穎,生活化,貼近學生;認為數學難學主要是因為越到高年級所學內容越抽象,對學生的思維品質的要求也越高、越全面。如果學生還停留以前單一的思維品質上,是難以學好的。
對數學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關鍵,如培養思維的廣度、深度、敏捷度、細致性、批判性等,其次是培養學習的興趣:第三,家庭應加強輔導。
綜觀三門學科,造成分化的原因主要有:學生學習興趣不夠、對改變自己的學習現狀缺乏信心、思維水平沒有跟上、家庭重視不夠、教師也認為改變后進學生較難。
要解決分化的問題,應該有高效的課堂,教師是關鍵,雖然分化的問題很難解決,但教師應對后進學生充滿信心,不應對學生失去信心,運用暈輪效應等多種教育理論,促進后進學生盡快提高;其次家庭的重視非常關鍵,缺少家庭關注的教育,是不完滿、不成功的教育;第三,學生自身的素質、勤奮、自信也是關鍵。造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樣的,因而改變也應從多方面入手。
筆者認為分化這一現象其實從孩子開始學習就已經開始了,一個人在學習上的優劣表現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如遺傳、個人天賦、環境、后天教育等,要消除分化似乎是不可能的,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并不等于放棄對個別學生的放棄。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盡可能的消除后天人為造成的負面影響。其次,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師用整齊劃一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是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的,在目前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下,社會、教育為一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所能提供的條件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我們應在承認分化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分化。
【成績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成績檢討書06-05
成績分析報告08-13
成績分析報告06-28
英語成績檢討書10-30
成績反思檢討書09-20
成績不好的檢討書08-26
成績下滑檢討書08-02
教學成績獎勵方案09-01
成績差檢討書06-25
成績學生檢討書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