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調查報告

時間:2024-11-06 01:58:32 報告 我要投稿

清明節調查報告(通用8篇)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有必要弄明白問題情況,并最終寫出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寫調查報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調查報告(通用8篇)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1

  上已節在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鄭國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執簡招魂,祓除不祥。(《風俗通》)到了魏晉以后,就統一在三月三日過上已節了:三月三日為上已,此是魏晉以后相沿,漢猶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雜俎》)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執簡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續,就是曲水流觴,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說寒食節,稍晚于上已節幾日,據說是起源于晉文公重耳燒死介之推的故事,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為紀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時長達一個月)。又說晉文公取介之推死時抱住的那棵樹的木頭制成木履,穿在腳上,時時想念,這就是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的由來。

  寒食節的第三天才是清明節,唐朝禁火甚嚴,官府還派人到民間檢查,用羽毛插入爐中,如若變焦,以死罪論。因此老百姓在幾天前就得先備下糕、粿之類。要到清明節晚上,才由宮中傳出火炬:內宮初賜清明火(唐韋莊),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來新火起新煙(唐杜甫)。

  現在說清明節。現在人多不過上已節和寒食節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為三大鬼節,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動當然是掃墓了,各地大致一樣,說說我老家仙游的風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遺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墳地,除草添土,擺上供品,右側的后土也要擺供品,然后點香燭、燒紙錢、放鞭炮: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宋高菊卿)接著就按輩份高低依次在墳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儀式基本結束。接下來就是大家圍著吃供品,說這是祖先賜予的,如這時有路人經過,可以邀其同享或給他點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興化語是諧音的(福州方言稱花生,興化方言稱地生,閩南方言稱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興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場的,就要帶幾個給他。興化人除清明節掃墓,冬至也掃墓,一年兩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說清明日掃墓,也可以稍前幾天,冬至日掃墓,也可以稍后幾天。

  清明還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種草(俗稱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來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綠色的。這種草只在清明時長的很旺,平時卻少見。據說是清涼解毒,還真是綠色食品。我只買過,吃過,不知怎么做法。有會做的朋友嗎,補充一下。

  清明節還有插柳的習俗,說柳可辟邪卻鬼,術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也許是愛佛教的影響,觀音就是用柳枝沾水濟度眾生。還有一種說法: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據說黃巢起義,以清明為期,以帶柳為號。

  此外,還有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唐玄宗李隆基就稱蕩秋千為半仙之戲,南方人更把清明節當作踏青郊游的活動日。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斗雞、蕩秋千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作為小學生,我們更應該去深入的了解這個傳統節日,讓自己做一個有文化、有修養、有紀律,并且熱愛祖國傳統節日的少先隊員。

  二、調查內容

  (一)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做了國君之后,對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進行了封賞。也許是大意了,他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有人提起此事,晉文公猛然想起,內心十分不安,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可是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來到介子推家,卻見家門緊鎖,一問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晉文公便讓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來找去也不見蹤影。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干脆放火燒山吧,火著起來,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于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誰也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也沒見介子推走出來。等火熄滅后,人們再次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告知全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禁煙火,只吃冷飯。 第二年,晉文公和大臣們來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竟然復活了。晉文公為柳樹賜名“清明柳”,并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三)清明的詩篇、諺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無風要提防。 清明有雨春苗壯,小滿有雨麥頭齊。 清明前后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清明濕了烏鴉毛,今年麥子水里撈。

  三、調查結論:

  先人已逝,清明節祭奠以寄托思念;今人尚在,風雨過后更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善待眼前人,報答眼前人!先烈用生命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一定要珍惜,好好學習,不要失去之后空自后悔!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3

  一、研究的背景:

  中國的傳統節氣節日——清明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著優良的傳統文化,古現代文人留下了許多吟詠“清明”的優秀詩歌。但是我們發現,身邊的同學們對于這個節日的起源、習俗、文化,內涵等都不是很了解。

  在我們霞峰鎮每年清明節掃墓期間,因為燒紙錢、放鞭炮、點蠟燭而引發的山林火災有很多起。國家現在提倡文明祭掃,它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二、研究的目的:

  了解清明節的來歷,成史及一些傳統習俗。積累并有感情地朗誦有關清明節的詩歌 學會采用多種途徑收集有關清明節的相關資料,并能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析,運用。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初步學會研究的.一些方法,如調查問卷法,訪問法等等

  通過探究清明節的相關活動,體會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探究文明的掃墓方式及其意義,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研究的方法:

  調查問卷法、訪問法

  四、研究計劃:

  1、選題

  2、小組分工會議

  3、借助網絡查找資料

  4、進行問卷調查

  5、收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6、成果展示

  五、組員分工

  1、撰寫研究報告:方媛,李安凱

  2、制作問卷調查表:徐美娜

  3、問卷的發放:全體成員

  4、整理統計問卷:徐美娜,翁少虹

  5、資料的整理分類:陳龍,李甜甜、李安凱、

  六、分析

  1、清明節掃墓時會燒紙錢的有28人,占93.33%。

  2、清明節掃墓時會點蠟燭的有15人,占50%。

  3、清明節掃墓時會放鞭炮的有18人,占60%。

  4、覺得以上三種祭掃的方式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人有20人,占66.67%。

  5、如果國家倡導文明祭掃表示會支持的有22人,占73.33%。

  通過訪問我們知道每年霞峰鎮因為掃墓時燒紙錢、放鞭炮、點蠟燭等等祭掃行為造成多起火災。現在國家已經提倡文明祭掃了。因此,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倡議人們文明祭掃,保護生態環境。

  七、建議

  文明祭掃同樣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兒女行孝、慎終追遠等優良的傳統,還可以保護環境,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提議人們在清明節祭掃時不帶紙錢,不帶鞭炮,不帶蠟燭,帶上鮮花祭拜先祖,英烈,也可以通過寫追思卡、植一棵樹,網上祭奠等等低碳環保的方式祭掃。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4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歷指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十余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而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歷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5

  【調查背景】

  “洋節”的盛行,讓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中國節”的模式化,讓年輕一代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誤導。一提清明節,人們往往只想到上墳,祭祖,其實清明文化內涵很豐富,今年將利用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的契機,在清明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綜合實踐活動,扭轉學生的認識,同時讓更多的青少年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調查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及文化內涵,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綠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過文明簡約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調查內容】

  一、清明節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二、清明節農事諺語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朦朦朧朧,清明播種。

  麥怕清明霜,谷怕老來雨。

  清明前后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清明不上糞,越長越帶勁。

  清明種瓜,立夏開花。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三、清明節對聯

  1、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3、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4,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四、24節氣,清明節排五

  24節氣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人們為了便于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五、詩詞欣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長相思——清明》

  清明節,失明節,獻君淚和血,天地黯然淚不絕!

  思難卻,恨難卻,三月新墳誰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節的民謠。

  三月里來三月三,家家戶戶上南山。上墳祭祖去掃墓,要在墳頭把土添。

  哎喲,哎喲,墳頭把土添。

  為啥墳頭把土添,先人祖宗創業艱。后輩兒孫好好干,前輩心里才安然。

  哎喲,哎喲,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節習俗介紹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蹴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七、當代清明節動向

  第一、提倡“綠色祭奠”。每次上墳掃墓時,在墓旁種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統一規劃埋葬地點,不允許私建小墳頭。將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為小雛菊,長壽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站,供人們祭奠亡人,這樣既可以節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時代的氣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將焚燒紙,送燈等行為改為祭奠詩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親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菊花等。傳遞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

  【調查總結】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要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6

  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掃墓,不但是生者對逝者寄托哀思,表達敬重的一種方式,更是中國數千年來將就“死者為大”的觀念體現。

  但最近在網絡興起的“代理掃墓”業務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有網友認為: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又想祭拜親人,這種做法應該支持。也有部分網友對提出了異議:清明祭祀本來是悼念亡故親人,寄托哀思的,網絡“代理掃墓”卻讓祭祀變了味兒?

  四成受訪者清明節會回家祭祖,時間成祭祖最大阻礙。

  數據顯示,僅有四成受訪者清明節會回家祭祖,45.93%受訪者明確表示沒有時間,不會回家祭祖,剩余的二成受訪者則暫時還沒有決定清明節是否回家。

  三成受訪者會選擇代理掃墓服務,超五成稱“請人代掃”不靠譜。

  且不說,請人代理掃墓是否讓祭祀變味,或者是否是對死者的尊重,且就網絡上給出的較高的代理掃墓基礎服務價格而言,超五成受訪者認為價格太貴,業務不靠譜,不會嘗試“請人代掃”,當然也有31.48%受訪者稱實在忙不過來的情況下,會嘗試選擇“代理掃墓”服務。

  代理掃墓讓祭祀變味?五成網民稱是對血緣和情感的漠視

  調查數據顯示,五成受訪者認為代理掃墓毫無意義,是對血緣和情感的一種漠視,另外有43.8%受訪者認為代理掃墓是一種道德的異化,不值得提倡。27.5%稱請人代掃太過于形式,可委托家鄉的親戚代為掃墓。當然,也有贊同的聲音,24%的受訪者稱實在忙不過來,代理掃墓也是一個辦法,亦可以表達孝心。

  受訪者聲音:

  1.代理掃墓毫無意義,是對血緣和情感的漠視:50.74%

  2.代理掃墓是一種道德的異化,不值提倡:43.80%

  3.請人代掃太過形式,可委托親戚代掃:27.50%

  4.實在太忙,找人代掃也是一個辦法:24.12%

  專家聲音:代理掃墓不能一票否定

  相關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掃墓的民俗形式也在發展,獨生子女也多了起來,如果實在來不及,找人代理掃墓也是一個辦法,不能一票否定。但是,他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理應親自掃墓,以表達對親人的心意。他同時希望大家在祭奠、緬懷先人時,摒棄焚燒紙錢、燒香等不文明方式。

  支持者:無奈的“代理掃墓”無可指責

  事實上,當下中國人面臨的一大現實困境,確實讓人難以親身“慎終追遠”。在一波接一波的打工潮中,到底有多少人遠離故土?遠離祖先的.墳塋?看看春運那個陣勢便知一二。清明節的區區三天小長假,真要國人親自到墓前去“慎終追遠”,那一定會造就“春運第二”,成為又一交通奇觀。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代理掃墓”或許是無奈的明智之選。實在不該被過分指責,至少不該被一棒子打死。對于“代理掃墓”的出現,我們甚至多少有一點傷感之念,甚至同情自己吧?

  勿庸諱言,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很多人都難以做到每逢清明節都為先人掃墓。誰也不愿意逝去的親人墓上長滿荒草,終年無人照管,在本人不能親自掃墓的情況下請人代勞,同樣是對逝者的尊敬。所謂“代理掃墓”不如不掃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有人說,請人掃墓其實和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一樣,很多時候只是分身乏術時的無奈之舉,這并不能說明當事人的孝與不孝。這很有道理。從古到今,我們祭祀先人的方式也一直在不斷變化,請人“代理掃墓”其實也可以認為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只要我們的心里有逝去的先人,采取哪種形式并不重要。時代不斷變遷,生活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已經延續千年以上的清明掃墓,在文化內涵上有所更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反對者:“代理掃墓”讓孝心打了折

  對于那些職業“代理掃墓”者來說,無論怎么毫無心理障礙地在陌生人墳前磕頭喊爹媽、淚如泉涌,說到底都不過是一種練就的技藝,毫無情感因素在里面,目的還是為了豐厚的報酬。事實上,依據傳統的倫理,死者為大,對逝者寄托哀思的方式,作為生者,無論磕頭還是痛哭,都應該是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因此難以想象,讓一群陌生人代自己在墳前“磕頭喊爹媽”、“放聲大哭”,到底是對已逝親人的懷念與尊重,還是戲謔與侮辱呢?

  很多人都清楚,掃墓了,不代表這個人就一定有孝心,就一定在表達著哀思,同樣,沒有去掃墓,也不能就此說明這個人沒有孝心,忘了列祖列宗。所以,很多人似乎沒必要為了掃墓而掃墓,為了面子而花大價錢請人代理掃墓。其實,我們如今的很多感情表達,似乎都成為了面子的一種附屬品。比如網上祭祀,這個倡議已經很久了,也有人說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年一直無法成為清明節祭祀的主流,因為盡管很多人可能內心比較贊同這種文明無污染的祭祀,但從面子上卻無法忍受別人的嘲諷與冷觀,沒辦法只能繼續隨大流,沒有條件親自掃墓也得花錢請人代理掃墓,算是一種面子的滿足與心理的告慰吧。只是這樣的面子,對于清明節這個以感情為主打的節日來說,有些畫蛇添足。

  反思:今天應該怎樣過清明

  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商業氛圍的浸染,模糊了清明節的概念,很多人也淡忘了清明節的本意,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用于消遣的普通假期。事實上,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是豐富有趣的。據說,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不該只是“掃墓節”,清明節應是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好時機。有民俗專家指出,要讓清明節“打回”原形,促使全民對清明節日文化實現集體認同,就必須從孩子抓起:清明節日文化應該結合地域文化特點寫入教材,使其浸潤到孩子們的心靈深處。而我以為,拯救清明節日文化,要“從孩子抓起”,也要“從成人抓起”——唯有成人能把清明節文化言傳身教于孩子,清明節文化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7

  一、調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臨了,大街小巷上人頭攢動,大都是去祭祀祖先和前輩的人們。他們手里拎著花和“冥”間用的錢。看到這番情境,我便想了解有關清明節的傳說、習俗等!

  二、調查方法

  1.問家長或長輩

  2.上網查資料

  3.看報紙、書刊等

  4.問卷調查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節的由來。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逃亡中,忠臣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封臣,但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愿下山。最后晉文公放火燒山,介子推與其老母被燒死在山中。為了紀念介子推,將此日定為清明節。

  2、問卷調查表

  3、清明節的習俗

  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掃墓、插柳、踏青、游春……

  4、清明節的`詩清明祭詩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濕杏花,小山明滅柳煙斜。東風解語拾我意,送送縈腸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斷腸,飄零無計覓君鄉。方羨飛花隨風去,天涯盡處惹蘭芳。

  其三

  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卻把長條攀折遍,才道相思始成灰。

  四、結論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當弘揚民族文化。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的主要活動是掃墓。不僅要緬懷革命先烈,還要祭祀祖先,還有踏青、游春等活動。

  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8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清明節的研究報告

  二、調查方法

  (一)上網瀏覽,了解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的習俗

  (二)通過多種渠道,知道清明節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瀏覽

  節氣清明 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書籍、報刊 清明節是哪天? 2009年清明節是4月4號。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氣,是根據每年的春分點來計算的,春分點每過15天會有一個節氣,所以清明在陽歷4月4日至6日之間,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陽歷4月5日,也不是以農歷來決定的。

  清明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四、研究結論

  (一)清明節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據春分點的變化而變化。

  (二)節氣清明與清明節不同。

  (三)原來清明節起源與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節人們紀念先人,同時也要多多植樹。

  五、結尾

  現在的中國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節用火,要多多植樹,在文明社會里,我們要邁向小康社會,讓文明、衛生、科技伴我們成長!

【清明節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06-23

清明節調查報告范文07-19

清明節調查報告(精選10篇)04-08

關于清明節調查報告(精選11篇)07-16

清明節與愚人節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09-02

清明節活動方案11-09

清明節放假通告07-05

清明節祝福句子08-26

小學清明節簡報08-26

清明節放假通知06-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不卡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 一级亚洲αv性爱视频 | 伊人麻豆影院青草国产 | 亚洲免费片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