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書報告會發言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報告會發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報告會發言1
茗、書、音樂相伴淡定怡然的女子。一路走來的我,不同階段的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道具,便是書了。
因為讀書,我視野大開,我的思想便不再局限于狹小一隅。因為讀書,一向豪爽的我,也變的更為大氣了。書山有路勤為徑,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人,我也深為自己這一點而慚愧,卻本性難移。但是書山這條路,我雖然談不上勤,但委實也是一路走著,還將走下去吧。這么些年,身旁的人用種種稱號說著我,全不管我是否實與名俱。起初我還極力反駁著。后來說的多了,也懶得反駁了。人性的虛榮也會讓我有些許的自得,但那也不過是瞬間的事。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自己也不過如此罷了。
我也不知從何時起,腦中一直有個信念固執的占據著。那就是:我們怎么活都只有一輩子,多知道點總是好的。因了這個執念,我讀書,各個方面的,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來不曾厭煩。甚至有些不求甚解。一年又一年,于是也就————因為固執占據,變成了一種性格,怕是這輩子也改不了了吧。不過也挺好的,那就不改了。
現在的我,忙碌的日子,心也因此浮躁的很呢。那么多的書,似乎變的越發讀不完了。仿佛間時間少了許多,書卻多了。我也深為遺賀。只有盡力了。這也是我為何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原因吧。總是吃老本是不行的呀。腦子里的存貨還是需要不斷補充的啊。所以反思后,還是得繼續讀下去啊,自勉吧。
時有人問我關于書的事,有些我委實回答不了。因為我了解的也不過是我自己較喜歡的那些罷了。別人喜歡的,我卻未必關注吧。有人讓我推薦幾本書,我頗為難。每個人的閱讀傾向不同,我喜歡的,別人未必喜歡。每每這時我頗為糾結。有人借我的書讀,我十分高興樂于相借,但是卻不知道該借什么。讀書啊,真是因人而異的事啊。
因為讀的積累,因為讀的輸入,自然會有源源不絕的寫,不絕的輸出。于是,我寫了頗有幾本集子。而且從xx年到而今的20xx年,長達17年的23本日記。這些都是我千金不換的財富。大家總是說我愛讀書,我委實妄擔虛名了。讀書從來不是我的愛好,只是我再普通不過的習慣罷了,一種改不掉也不會改的習慣罷了。
平凡的我將慢數著這些年的那些日子,那一本本讀過的書。勾勒那個我,真實的我。從中也許你會發現有許多你不知道的我的真實,也許你會重新認識我,那個爬書山的女子,雖然她不夠勤奮,有時還懶得很。雖然她有時讀的散漫不踏實,腳步虛浮塵上。但是有時也有著你難以想象的執著。至少她一直在,沒有放棄。盡管她脾氣有夠暴劣,不是個淑女。但是至少她會是個書女。這就夠了,不是么?
最后,我給大家講兩個發生在我身上,對我影響很深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那是小時候,姥姥在我家。一天,我寫完作業。便玩了起來,姥姥問我,怎么光玩?我說我寫完作業了。都會了。嘮叨的姥姥卻說,學問可是沒有完,沒有深啊!她的話我當時不是太懂。
第二個故事:我高中時,那個時候語文、歷史老師都很寵我。我自然也有點驕傲吧。一天,我把寫好的作文拿給語文老師看,自我感覺很好。卻不成想他并沒有如往常表揚我。居然只說了句:要是多讀點書就更好了。我當時雖然不敢說什么,但是心里還是很生氣的。他的話當時我雖然懂,卻不以為意。
那時候還小,那時候年輕。那時候他們的話卻從那時候放在了我心上。盡管當時不在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讀書的增多。我卻一步步理解明白了他們的話。于是,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當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我一次次想起他們的教誨打心底里的感激。在這次演講的最后。讓我把他們曾教育我的話分享給大家。我姥姥說:“學問哪有完?學問沒有深啊!”我的語文老師說:“書是讀不完的,你要是多讀點書就更好了。”
這就是我的演講。謝謝大家!
讀書報告會發言2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已記不清是第幾次參加學校的“讀書交流會”了,我覺得這個交流會辦得很成功,它每年既有固定的模式,又有很多新的內容。昨天晚上收到女兒的通知:今天必須參加學校的“讀書交流會”,我感覺這是最后通碟。支持老師、學校的工作,這是應該的,更重要的是,這個讀書會很有魅力,她吸引著我,讓我情不自禁地來到這里。
培養孩子讀書習慣,需要家長參與。
首先,家長要重視閱讀。記得我們小時候,根本沒有條件讀課外書,接觸的'就是課本。我的堂妹,經常“偷”書來讀,因為那些書是大人們讀的長篇武打小說或歷史小說,被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她經常一目十行,囫圄吞棗,想必讀了也是一知半解。但是這樣的閱讀讓她積累了許多知識,令她知識面廣、見識豐富。還有一位從北京來的老師,他的本職工作是專利代理工作者。但他精通歷史、經濟、法律,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博古通今,無所不知。聽他說話,你會覺得是在讀一本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有時我真想掰開他腦袋,看看里面到底裝了多少知識。他曾對我說,讀書是一種本分,如果哪一天沒有讀書,那就是不守本分了。可見讀書是多么重要,家長要重視閱讀。
其次,家長要支持閱讀。家長可以陪同孩子買書,借書,訂閱雜志。女兒床邊有個簡單的書架,下面幾層全放滿了書,有《上下五千年》、有《100位名人的成才故事》(中外版,上下冊)、有楊紅纓、商曉娜的書、也有鄭淵潔、曹文軒的書。書桌旁邊、我們房間的書柜里都放滿了書。家里每年都訂雜志,只要她喜歡的就訂,我也支持她通過學校組織方式訂雜志。《小鬼當家》、《中華小作家》、《意林》(兒童版)都是很好的雜志。
最后,家長要陪同閱讀。家長陪同閱讀從兩方面來說。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家長可以選一些孩子可能感興趣的書,陪同孩子一起讀,當孩子讀得好的地方,進行鼓勵,讀完后再讓孩子講一遍。從而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幫助曹冉的堂弟來讀書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得耐心,持之以恒。另外一種情況是孩子喜歡閱讀。表面上看,這種情況家長可以不操心了,還要陪同嗎?我的看法是“活到老,學到老”,家長抽空陪孩子讀書,才能及時了解孩子讀書內容,與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否則,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們就會常講,老媽你OUT了。同時陪同孩子閱讀,更能起到過濾作用,幫助孩子選擇性讀書。
關于閱讀總結起來這是三點,重視閱讀、支持閱讀、陪同閱讀。
祝交流會越辦越成功,年年有精彩。謝謝大家!
讀書報告會發言3
各位專家:
您們好!很高興能在學校為老師們的構建的讀書交流平臺上向專家、領導和各位老師匯報自己的讀書收獲和感悟。這個暑假我們收獲頗豐,學校出資為老師購買教育名著,所以也就倍加珍惜這種學習機會,讀得更專注、更投入。
其實工作的十一年來,一直在收羅和研讀著各位專家的教育名著名篇,《葉圣陶文選》、《魏書生文選》、《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李吉林情境教學法》、《和教師的談話》等等。要讀書就要有思考。在這幾年的讀書中,每個專家在他的書中都有一根線,這根線就是——教育理念。只有領悟透這些教育理念,我們才會把握準教學的方向。通過對比、反思各位專家的著作發現,雖然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一些語言的表達上有所差異,但是在教育思想上卻是相通的,那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孩子的終身發展,多讀書,讀好書,走進經典,是每個專家都倡導的,讀書應該作為教師和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比如:《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我在20xx年所購,在讀的過程中,作者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我傳達著這樣一個教育理念:唯有讀書、讀書、再讀書是讓所有孩子優秀起來、豐富起來、生動起來的有效方式,否則所有的方式方法都是空中樓閣。《陶行知教育名篇》中“以教人者教己”用很多實例告訴我們要想教別人,必須自己先學習,先讀書,以教人促教己。在這里我想著重說一下由肖川博士所著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的讀書心得。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在浮躁虛華的年代刮來的一股清新的風!拋棄了虛偽的夸夸其談的面具,肖川教授用他詩意的、率真、正直的語言,傳達著他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發展,注重靜下心來讀書,正如他所說:“在沉沉的夜色下,挑一盞孤燈,或伴一杯香茗,細細閱讀,這種閱讀不是膚淺的,是完全的投入,有所思考,有所頓悟。他還倡導教育的自由與解放,放開框架與束縛,讓學生在自由呼吸中感受學習的快樂。肖川教授用詩意的語言,生動的故事,詮釋著他的教育理想,讓我感到他不僅是教育專家,更是一位浪漫的詩人,他引領著教師、學生過一種更有詩意的生活。所以他的文章讀來耐人尋味,令人蕩氣回腸。通過讀書,對本書有四點感受:
一、讀書,提升思想的靈丹妙藥。
二、自由,個性發展的有效過程。
三、完美,理想教育的終極目標。
四、古典,讀書境界的超越。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只給大家詳細的匯報第一點:讀書,提升思想的靈丹妙藥。
肖川教授說:“要與經典為友。”“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渲染與皈依。”只有豐厚的學識和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作為教師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只有大氣,才能真誠地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經變得十分逼仄的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會益人心智、沁人性情、優化滋養人生的價值。
結合這篇文章,反思自己在教育實踐中引領學生與經典為友的一些做法,寫了一篇隨筆題為《也談與經典為友》和大家共勉。
附:也談與經典為友
——由《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想到的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詩:“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詩意的生存,就是那種在生活里到處都能感覺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
經典誦讀不僅成為一種享受,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涵養孩子的詩心詩性,讓年輕的生命能夠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這點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以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經典。“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課題組組長,小語教師的'總編——李振村,在他的訪談錄中就提到:沒有誦讀,使我們遠離大師,誦讀應當成為學生的童子功,誦讀是讓我們的孩子過一種更有詩意的生活。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傳授知識,不是培養能力,而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幸福的度過自己的一生。”經典詩文中蘊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我們的責任就是不斷挖掘這些人性元素,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感悟他們,讓孩子的心在這些美好的情愫的浸潤下變的柔軟,讓感覺變得敏銳,從而讓人生變得幸福。這學期我承擔了由李校長主持的《閱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的研究》這一課題,從而更加多的關注經典,引領學生更快的走進經典。于是每天7點30到7點40之間,師生共同閱讀古詩詞,下午上課前我們以練字的形式,手寫古詩詞,當然也可以自創。并在平時的課堂中注重引入經典。比如通過對聯、古文接龍、成語薈萃等語文實踐活動,引入經典。當然可以通過班隊會用歌唱、舞蹈、朗誦的形式再現經典的魅力。作為孔孟之鄉,利用“本土化”策略,了解孔子及孔子文化,讀身邊的經典,了解身邊的大師,學生會倍感親切。當然借鑒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有的學校把各個教室辦成了經典誦讀“主題館”,有“李白館”、“杜甫館”、“童話館”……,我就把每組分成一個“主題館”,由每組中的同學輪流當館長,每組都有各自的主題,分頭查找,興趣盎然。并學期末有評比,看哪個館管理最完善,點子最多。館內同學收獲最大,就被評為“優秀主題館”。每個優秀主題館的同學都有獎品。我發現到期末,學生由原來的懼怕背誦,到只要背誦文章尤其逝詩文,就躍躍欲試,情緒高漲,希望對經典的美好體驗能伴隨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
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能夠給孩子一顆詩心,讓他們能夠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面對日出日落、風霜雪雨等尋常的景致,面對人情百態,能夠萌發一些詩意,喚醒一些詩情,該是多么幸福的人生體驗!所以,我要說:讓我們與經典為友,讀書學習,是一劑靈丹妙藥。它不僅會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獲得一種“定力”,而且也能填補我們日益貧乏的心靈。我們應該將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為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習者。當我們的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思維火花就會閃現,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豐腴,就能用思想來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用思想去陶冶學生的心靈,用思想去滋養后中的人格。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肖川教授所倡導的完美教學即讓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精深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和柔情;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值的期待;能夠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讀書報告會發言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濟濟一堂,暢談讀書心得。非常榮幸被優秀的地理組,推薦出來作為紅頭代表發言,感到無上的光榮。在上臺之前我有“橫刀立馬,舍我其誰”的勇氣,一上舞臺,則立即生出“兩股戰戰,幾欲先走”的欲望,因為在諸位專家面前談讀書,真是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
古往今來,書籍浩瀚如大海,沒有人能夠以一己之力篩選出最好的書籍來。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篩選書籍差異很大。作為有點讀書癖好的我來說,平生只愛看三類閑書,即無用之書,說它無用,是因為讀這類書不為功名,無關利祿,只為打發休閑時間。書籍自己挑選,地點自己把握,時間自己掌控,可以隨時隨地讀書,隨心所欲地讀書,所以今天我報告的題目就是《天馬行空論讀書》。
第一種閑書:有魅力文字的書。文字是有溫度和力量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類書能給人以啟發。在學問方面,我最佩服兩種人:一種是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一種是有出色口才的人。或許這原本就是一種人。能言善辯是以博聞強記為基礎的。本人在此方面相當地自卑,讀過的書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談論起自己的見解也就是寥寥數語,無法旁征博引。為了豐富自己的語言,增加自己的深度,偶爾閱讀這類閑書。《卡耐基寫給青少年的口才書》就是其中之一。最初讀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給我很多人生的思考,今天再讀作者的文章,又重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我先談談讀完本書后對好口才的感想。
好的口才一定會有故事。在座的各位資深的老師一定還記得我們學校前些年舉行過幾次青年教師師德演講,有一些老師準備的很充分,演講的聲情并茂,游刃有余,也有一些老師不知道如何演講,手足無措,十分尷尬。讀了卡耐基的口才書之后,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一篇好的演講稿,一定有生動的故事,而不僅僅是高深的理論。吸引人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想想當年自己弄的演講稿,只是在網上下載了些華麗的詞藻,沒有和現實生活聯系,內容是什么今天我一點都不記得了,當然不能打動聽眾和評委。好在那時候我們都正年輕,所以就無所畏懼。
有好口才的人是會講故事的人。同樣一個老師給你的印象是否深刻也不是取決于他淵博的知識,而是他是否有故事。初中階段特別喜歡上歷史課,是因為我的歷史張老師每節課都講一個歷史故事,也包括一些名家野史,于是我和同學們就都盼望著上歷史課,不求成績,只聽故事。到了高中,大學,歷史老師換了許多,但是沒有一個老師像張老師一樣給學生講故事,印象就暗淡許多。受張老師影響,雖然不會講故事,但我可以播放歌曲,每一節課我給學生播放一首和課堂有關的歌曲,那時候學生是安靜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可以幸福的大膽的設想,總有一天有我的一名學生,也上臺演講,他可能會說,中學階段我最喜歡上地理課,因為陳老師每節課都給我們播放一首歌曲。
時間在變,評價也在變。正如一首歌,原來只是關注旋律是否優美,現在我更注重文字是否有深度,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第二類閑書:古典名著和名家名作。我對一部書的好壞的評價是——是否想看第二遍,甚至多遍。百看不厭的即是好書。像我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和《水滸傳》我讀了無數遍。有時候我看完電視劇之后還要翻出來原版書來讀才過癮。近代作家我喜歡張愛玲、三毛、張恨水、錢鐘書、林語堂;現代作家我讀莫言、劉震云、方方、六六的書。這類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它貼近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故事來源與生活,往往給人以啟迪和警示。今天我要說的是《圍城》。
第一次讀《圍城》還是高中時代,那時候純粹是看故事情節,沒有發現它的魅力,反而覺得缺乏跌宕起伏的生死離別和蕩氣回腸的愛情宣言,沒有吸引力。現在再讀此書才發現它的味道: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沖進去,里面的人想逃出來。文章的格調很小資,沒有高深的語言和空洞的大道理,一聲一息都是那樣的自然淳樸。文章中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也沒有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他們一個個就像生活在你身邊的老街坊。生活就是這個模樣,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呀。
《圍城》里面一些教育者的經驗,值得我們反省。最典型的是方鴻漸的教學。方鴻漸自費留學德國,沒有潛心修學,臨畢業時弄了個假博士文憑糊弄家人。回國后找工作就很困難,好不容易才謀了個民辦大學副教授的職務。假的文憑就像偷來的鑼鼓敲不得,當然就不敢拿出來示人,在學校里領導不重視,更悲摧的是所教學科沒有教輔材料,全憑自己查資料,往往忙活半天備課,上課還是空洞無趣,到下課前五分鐘根本是無內容可講。后來鴻漸想到了拖延時間的兩個方法。其一是上課點名,這樣可以浪費掉一些時間,另一就是老師板書也要求學生做筆記,也可以延續些時間。我們可以想象疲于應付的課堂該有多么蒼白乏味。可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準備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一池水。
其實本人覺得做筆記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只要上課風趣幽默,學生還是樂于做筆記的。
第三種閑書:人物傳記書。這類書通常有夸張和勵志的成分在里面。小時候娛樂匱乏,最大的事情就是晚飯后,全家圍坐在收音機旁邊,聽劉蘭芳講評書。諸如《岳飛傳》、《楊家將》、《薛剛反唐》等等,那時候真是如此如醉;我,區區一介小女子,文不能拿筆,武不能扛槍,對英雄人物天生敬仰。中學階段,看武俠小說上癮,避開大人悄悄地讀遍了金庸和梁羽生的所有小說。再讀其他作家的武俠就“曾經滄海難為水”了;如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不知不覺到了不惑之年,我在小說的選擇上更傾向于真實的歷史人物了,如《宋靄齡》、《曾國藩》等。此類小說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費腦筋思考問題,完全是對人物故事的一種獵奇,這是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現在我要說的是《曾國藩》。
這是一本氣勢磅礴的書,介紹了中清第一忠臣——曾國藩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一生。曾國藩是清代第一個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人,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曾國藩的人格魅力一在于他的勤奮好學的態度,二在于他的永不放棄的精神。秀才考了三次,進士考試考了兩次,只有翰林一舉中的。為官期間,恰逢太平天國起義,在與之十余年的戰爭對抗中,屢戰屢敗,在失敗中曾自殺兩次,最終鼓起勇氣,屢敗屢戰,歷經千難萬險,為風雨飄搖的大清朝穩定了局勢,取得最后的勝利,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千古民賊”的罵名。很欣賞曾國藩的這句名言:不為圣賢即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真應該成為各位老師的座右銘!換成今天的流行語就是“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要么走路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當我們擺脫功利,用從容的心情讀一本好書時,一定如登上青山聽高山流水,一定如閑坐搖椅看人生百態,是多么愜意和享受!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讀書到底有什么用,恰巧,前天我聽了一個段子,很好地解釋了讀書的作用。今天我把它分享給大家。說呀,我們之所以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鳥飛過時,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里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呀!”;當我們去隔壁旅游,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中默念“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里喊“唉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讀書就是這樣讓我們從蠻荒變得文明,從粗俗變得文藝。
以上就是我對讀書的一些感想,管中窺豹,不成文章,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