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

時間:2024-08-24 13:22:0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

  2015年11月19日,由全國婦聯主管的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聯合珍愛網發布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2015年十城市抽樣調查(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原主席彭珮云,全國政協社法委副主任、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會長甄硯,全國婦聯權益部原部長、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月娥,珍愛網董事長李松及各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該報告從性別、年齡、結婚年限、子女狀況、教育程度、職業分布和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剖析中國婚姻家庭狀況,并總結幸福婚姻家庭的特點與規律,為構筑幸福婚姻家庭、促進社會和諧帶來啟示與思考。

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

  和諧家庭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領域,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對此高度重視,自2014年起,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聯合珍愛網開展了“中國幸福婚姻家庭系列項目”。項目自2014年10月啟動以來,由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和珍愛網牽頭,通過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中國城市婚姻家庭的狀況進行了深入了解,剖析了締結婚姻的重要因素和幸福夫妻的相處模式,在此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并總結成就幸福婚姻的啟示。

  據悉,“中國幸福婚姻家庭系列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首個針對幸福婚姻家庭而進行的規范化、常規化的研究項目。不論是從調研對象的選擇、數據的收集整理還是從最終的綜合分析上,研究者均保持專業嚴謹的態度,以保證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和適用性。

  該調查在地域上覆蓋10個具有代表性的1-3線城市,包括北京、廣州、重慶、長沙、南京、合肥、武漢、沈陽、成都和鄭州,共回收10157份有效調查問卷,同時還對幸福婚姻項目試點社區江蘇省南通市進行了相同內容的基線調查。在年齡上,覆蓋了22-55歲間60后、70后、80后、85后及90后四個主要年齡代際;調查對象不僅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所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分布也不同,使數據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對指導我國幸福婚姻家庭的構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抽樣調查的幸福家庭中,在職場上認識成為夫妻的有17.4%,曾經是同學的有18.2%,各占近兩成。專家表示,這或許與具有共同語言和相似經歷有關,雙方更容易找到共同點。

  不過,最主要的婚姻締結模式還是通過“熟人介紹”,該比例為54.3%。其中,因“熟人介紹”結婚最多的是70后,1980年后出生的群體則更容易出現同學夫妻,這一點比70后高出33個百分點。在其他的相識方式中,被80后廣泛接受的QQ、MSN、社交網站、相親網站等互聯網社交工具,輕松擊敗傳統婚介所,占比7.5%。

  總體而言,外表不是影響婚姻締結的關鍵因素,只有29.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重視對方的外表,其中男性略高。從年齡層來看,60后基本不看重“顏值”,70后中超過三成的表示比較在意對方的外表。

  報告中提到,夫妻雙方為異地生人的,60后、70后的比例不到四成。而80后、85后至95后兩個群體的比例分別達到47.3%、45.5%,也就是說,近半數夫妻不是“老鄉”。專家認為,這種現象與城市間開放發展,異地求學、就業,交通和通信條件便捷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門當戶對”仍是締結婚姻的重要因素。七成的人認為夫妻經濟狀況相似很重要,認為需要“社會地位對等”的接近八成。

  究竟幸福家庭有什么“幸福密碼”?報告分析指出,接受調查的幸福家庭成員具有四種主要的性格特質,首要的是“有責任感”。91.6%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是個有責任感的人。其次是“善于控制情緒與處理沖突”,79.4%的人深諳此道,而男性認為自己“善于控制情緒”的比例高于女性6.3個百分點。

  其余兩個重要性格特質依次是“開朗幽默、懂得浪漫”,“重視父母意見”。女性在做決定時“重視父母意見”的比例為64.6%,高于男性的40.5%。調查結果表明,對待婚姻負責任的態度有助于雙方奠定更穩定的情感關系,給對方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

  婚姻締結現狀:熟人介紹仍是主要方式,網絡相識比例攀升

  調查發現,熟人介紹(54.3%)仍是配偶間相識的主要方式,且夫妻曾是同學的比例,80后要比70后高出9.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人們通過新型的互聯網社交工具(即時聊天工具,社交網站,相親網站)相識的比例日益提升——80后在這方面的成功的成功率與60后相比上漲超過了10倍。與此同時,“初戀情結“趨于淡化,與達到69.7%的60后相比,85后及90后這一比例已降至47.8%。在晚婚問題上,最明顯的是70后,平均結婚年齡將近30歲。隨著流動的加大、通訊的發達和交通的迅捷,80后和更年輕的代際的婚姻半徑更明顯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向同城以外延伸的趨勢明顯。

  婚姻締結因素:“男外女外”觀念仍然凸顯,“門當戶對”仍很重要

  調研報告還剖析了締結婚姻的重要因素。對性別角色期來看,近四成的受訪者認同“女方承擔大部分家務而男方承擔大部分消費”的觀念,且相對于女性,男性對自身的期待更為傳統。在性格上,處事理性并善于控制情緒,擁有開朗幽默和浪漫細胞的配偶最受歡迎。在學歷上,半數以上夫妻雙方學歷對等,有六分之一的妻子學歷要高于丈夫。顏值雖不是締結婚姻的關鍵,但男比女高仍是主流配對標準。在家庭和社會因素上,數據顯示,“門當戶對”仍然是婚姻締結的重要因素,近七成的夫妻表明相似的經濟狀況很重要,認為社會地位的對等是締結婚姻的重要因素的比例更是達到79.8%。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口流動的加劇,戶口對婚姻的束縛日益減弱,受訪對象中有近四成的城鎮男女兩性結婚時配偶是農村戶口。

  幸福婚姻的培育:忠誠、體貼與理解至關重要,“夫妻商量”是最普遍的決策模式

  良好的婚姻締結條件只能為幸福奠定基礎,真正的和諧需由雙方共同創造。調查發現,幸福夫妻對配偶首要期望是忠誠,比例達到86.3%,除了忠誠,”體貼“與”理解“也被認為對造就細水長流的愛情至關重要。在相處的形式上,“談論有趣的想法或事情”和“重大的事情一起溝通”被視為幸福夫妻情感互動的重要舉措。調查顯示,盡管生活中偶有摩擦,但爭執也是溝通,信任才是重點。從吵架的原因來看,最引起60后關注的是“生活習慣不同”和“家庭文化和觀念差異”;而對70后、80后、85及90后來說,“生活習慣不同”和“溝通不順暢”則最具威脅性。

  隨著時代的推移,70后及更年輕的代際在具體事項中更趨向于與配偶商量。無論是經濟、孩子還是工作事務,“夫妻商量”都是最普遍的決策模式。在家庭經濟管理方面,夫妻雙方共同管理家庭財產的比例最高,超過四成。在房產上,夫妻共有房產最常見,但男性個人擁有房產的比例相對更高。85及90后擁有自己名下房產的比例達60.2%。

  幸福婚姻中的代際關系

  親子關系:多數夫妻共同陪伴子女成長,媽媽比爸爸更投入。超八成的受訪者對男孩女孩一視同仁,但60后要比后面的代際更偏愛男孩,85后及90后卻比前面的代際偏愛女孩多一些。孩子12歲之前,夫妻共同照顧或是由妻子主力照顧是目前最普遍的情況。60后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的參與度達74.8%。越年輕的代際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強,尤其是85后及90后,依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孩子的比例達到45.8%,顯著高于其他代際。

  與雙方父母的相處:互相關愛、和諧關系是主調。多達57.9%的受訪者愿意與對方父母同住的,且丈夫(61.4%)比妻子(54.7%)更容易接受與對方父母同住。跟比較幸福的夫妻相比,非常幸福的夫妻有更高的比例(63.5%)愿意與配偶的父母同住,兩者相差達8.5個百分點。多數夫妻同心孝順雙方父母,在對待雙方父母方面并不會明顯地厚此薄彼。無論是與自己父母還是對方父母的相處,年輕的代際都比60后要顯得積極一些。

  締造長久婚姻五大啟示

  基于調查數據和專家視角,該項目組給了眾多夫妻關于幸福婚姻的六點啟示:一是重視和欣賞配偶身上有助于家庭關系建設的美好品質,少著眼于外在條件;二是保持戀愛的狀態,常常共享有趣的話題和活動,時而來點浪漫的創意,共建美好的相處時光;三是重視、學習、常常實踐與配偶溝通,在婚姻的關鍵層面上與配偶努力達成一致,并肩向同一方向前進;四是夫妻要視對方為平等而親密的伙伴,彼此尊重,分擔家庭中的各種負擔;五是夫妻親自陪伴子女成長,用自己的積極榜樣影響下一代;六是要積極地看待雙方父母的關心和幫助,在接受長輩幫助的過程中強化家人之間的感情;孝順父母,樂意在各個方面為長輩付出。

  報告依靠數據支撐,在為身處婚姻之中的夫妻提供幸福婚姻指引的同時,也會給將要步入婚姻之中的各類人士帶來正確的婚姻觀和婚姻指導,達到正確指導公眾的婚姻觀和婚姻生活實踐,為社會和諧發展傳遞正能量的目的。

  婚姻家庭是社會和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了解中國目前的婚姻家庭狀況,中國婦聯發起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通過全國10余個省區市地區的數萬份問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為婚姻家庭幸福尋找更多方法。

  平均結婚年齡有下降趨勢 婚前同居成常態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四分之三的男性在25至34歲之間結婚,超過九成的女性在30歲之前結婚。其中,70后比其他代際結婚時間更晚,平均結婚年齡在29.6歲,60后、80后及90后的平均結婚年齡依次是26.3歲、26.2歲、24.3歲。

  報告顯示,婚姻締結模式中,身邊熟人介紹的方式達到54.3%,相對于60后和70后而言,80及90后通過新型互聯網社交工具相識的比例日益提升,且成功率達到10.2%,是60后通過社交網絡等方式締結婚姻成功率的十倍以上。

  情感專家社會學博士李松:60年代出生的人,重視的是過平淡的生活。70年代的比較注重經營夫妻關系,80后比較浪漫,90后比較自我為中心。中國社會隨著年代變遷,男女關系態度比較大的轉變,跟初戀結合60后占到70%。

  在持續一年的調查中,86.5%以上的受訪者與配偶在婚前戀愛時間為半年至一年,60后的初戀情結比較明顯,而70、80、90后被訪者中,受觀念的影響,婚前同居比例也在逐年提升,70后有44.4%的婚前同居者,80后和90后的比例分別為59.6%和57.8%。與此同時,80、90后的婚姻半徑明顯超越了地域限制,受訪者和配偶在同一城市出生的比例僅占到45.5%左右,更多的年輕人選擇跟同城市以外的人結婚。

  情感專家婚姻律師:由于經濟條件相對發達了,坐飛機坐高鐵都方便了,所以異地戀已經沒有地域障礙了。

  結婚要素中有車有房需求僅占15.3%責任感和情緒控制能力更為重要

  在《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中顯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仍然凸顯,受訪者從男女兩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期待來看,女方承擔大部分家務,而男方承擔大部分消費的觀念相對凸出。在結婚前,男女雙方對于另一半的期待與過去相比較,也有了新的變化。

  調查報告指出,縱觀受訪者的各年齡階層,在結婚前有房有車這一點要求,比例僅占15.3%。而91.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步入婚姻時,更看中的是有責任感的人,同時,善于控制情緒和化解沖突的情商也很重要,79.4%的已婚人士表示自己會盡量控制好情緒并且化解沖突。

  與此同時,幽默浪漫的細胞也對婚姻的締結形成良好的助力,年輕群體在這一方面更為明顯,80后和90后認為自己開朗幽默、懂得浪漫的比例比60后高出10多個百分點。

  專家表示,理智和負責任的態度將有助于雙方奠定更穩定的情感關系,而幽默浪漫的感性特質則有可能成為雙方步入婚姻殿堂的加速劑。

  忠誠是幸福的基石

  調查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口流動的加劇,戶口對婚姻的束縛日益減弱。而從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來看,男女雙方家庭具有相似的家庭狀況仍然是主流。而使婚姻幸福能夠維系的因素中,“忠誠”占首位。

  報告顯示,幸福夫妻在婚后相處中,對配偶首要的期望是“忠誠”。86.3%的受訪者希望配偶忠于自己,更在意一份長久的有安全感的關系,而體貼、睿智和是否要小孩這三點緊隨其后。僅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每個月會跟配偶發生口角,但超過80%的受訪者從未對配偶談及離婚話題。專家表示,爭執也是溝通,信任才是重點。非常幸福的夫妻給與對方更高的信任度,并不會輕易后悔或談及離婚。

  通過調查報告,最終得出的幸福婚姻家庭有幾點啟示,專家總結提煉為:修煉品性、寬容體貼;情感依戀、用心經營;共同成長、積極溝通;平等相待、互相尊重;陪伴子女、言傳身教;上慈下孝、相互關愛。

【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11-26

中國霧霾調查報告06-20

中國移動調查報告08-28

中國青少年上網調查報告10-15

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08-09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09-26

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10-02

幸福感調查報告10-13

中國春節調查報告09-10

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09-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自拍另类 | 三级中文亚洲精品字幕 | 日本男女无遮羞羞视频 |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