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民文化休閑與子女教育調查報告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了“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報告”之“文化休閑”與“子女教育”篇。在所有受訪市民中,分別有15.1%和13.1%的家庭有孩子在上海接受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調查顯示,高收入家庭和居住于“內環內”的居民的“擇校”行為更普遍,但僅一成市民為子女擇校特意購買“學區房”。
多數人選擇就近入學
在義務教育階段,大多數學生屬于就近入學公辦學校。在有適齡小學生的家庭中,52.9%選擇“公辦小學,就近入學”,39.9%屬于“公辦小學,擇校”,另有7.1%則就讀于“民辦小學”。在有適齡初中生的家庭中,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初中”的占56.8%,選擇“擇校公辦初中”的占37.2%,選擇“民辦初中”的占6%。
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無論在小學還是初中階段,受訪市民的子女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學校”的比例都逐漸下降,而擇校民辦學校或其他公辦學校的比例呈上升之勢。對于家庭年收入在“10萬及以下”的組群而言,其子女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小學和公辦初中的比例分別為77.8%和64.4%;但對于年收入超過20萬的家庭而言,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小學或公辦初中的比例則分別為32.9%和45.7%。
居住于不同區域的市民的“擇校”策略也有所不同。在小學階段,居住于“內環-外環間”的市民是最積極的“擇校”參與者。但到了初中階段,居住于“內環內”的.市民則成為了“擇校”的典型群體。總體而言,居住于“內環內”的家庭出現“擇校”的可能性最大,而且,他們在“初中”階段的擇校行為尤其普遍。這可能是因為“內環內”的市區范圍內擁有最為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可選擇空間較大。
買學區房意愿不高
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56%的人選擇了最看重學校的“教育質量”,選擇最看重“離家近”的占17.8%,選擇最看重“學校名氣”的占10.5%,選擇最看重“學校特色”的占7%,選擇最看重“升學率”的占6.5%,而選擇最看重“費用”高低的市民只占2.2%。這顯示出,市民愿意以較高經濟成本來換得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高收入家庭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較之低收入家庭更加重視“升學率”和“學校特色”。具體而言,對于年收入在“10萬元及以下”和“10.1萬-15萬元”的家庭而言,選擇看重“教育質量”因素的分別占55.6%和57.6%,選擇看重“離家近”因素的分別占22.1%和16.3%,明顯高于年收入在“20.1萬元以上”的家庭。但是,對于年收入在“20.1萬元以上”和“15.1萬-20萬元”的家庭而言,選擇看重“升學率”的分別占11.3%和7.4%,選擇看重“學校特色”的分別占9.6%和8.0%。這說明,高收入家庭較之低收入家庭更為注重升學結果導向。
僅一成市民為子女擇校特意購買“學區房”,中等收入家庭和郊區居民更少特意“以房擇校”。不過,購買“學區房”行為在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年收入在“20.1萬以上”的家庭中,有近三成家庭特意購買了“學區房”(占28.3%);在年收入為“10萬元及以下”的家庭中,做出這一選擇的比例也達到了11.3%;但是,在年收入為“15.1萬-20萬元”和“10.1萬-15萬元”的家庭中,特意購買“學區房”的比例分別僅為7.2%和6.6%。由此可見,最高收入家庭組和最低收入家庭組均是以房擇校的積極參與者,而中等收入家庭則相對“淡然”。這可能是因為,高收入家庭的經濟基礎更佳、而低收入家庭借助教育改變子女前途的意愿更強。
逾六成家庭教育消費占比超15%
合計64.4%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費占比家庭收入超過15%,換言之,絕大多數家庭都竭盡全力地為子女教育進行投資。
熱衷子女教育投資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子女教育消費占比超過30%的組群中,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及以下”的占到8.10%,家庭年收入在“10.1-15萬元”的占到10.40%,家庭年收入在“15.1萬-20萬元”的占到6.80%,而家庭年收入在“20.1萬以上”的則只占2.30%。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費占比略低,固然有收入和教育消費基數更大的原因,但這也說明了:為子女教育進行大額投資已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的普遍做法,其中,不少低收入家庭的這種教育投資愿望甚至更為強烈。
【2016上海民文化休閑與子女教育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休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1-25
敬老院院民守則05-26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2016年廣播電視編導招生簡章11-17
2017年村民自治章程06-08
休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6篇)01-25
休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6篇01-25
XX縣休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1-25
主題休閑會所項目計劃書08-26
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保送生招生簡章11-07
民學校年度個人總結(通用7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