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語文《活見鬼》評課稿
今天欣賞了何xx老師執教的《活見鬼》,值得學習之處頗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話,本身編者選擇笑話這樣一種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其實不難學,不難懂。開課伊始,教師緊扣文本的“有趣”,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師風趣的語言引導,從“鬼”字的字形入手,進而調動起學生對文本的求知欲。板書課題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活見鬼”這句口頭禪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強調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在朗讀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不僅要對生字進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著一些多音字,學生會難以判斷。此處教師順學而導,設計為多音字正音環節,通過出示多音字不同讀音所表達不同的意思,引導孩子掌握“聯系上下文判讀多音字讀音”的方法,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達到初讀課文讀準讀通的目的。
3、面對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降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為今后再次學習文言文埋下興趣的種子。故教師設計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譯文達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關鍵詞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讀難點就在于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自由讀、推薦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的朗讀,并加入自己的動作、表情,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美、韻律美。
5、本文用精煉的語言通過一個“撩”字將撐傘者疑神疑鬼,擔驚受怕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師通過情景的創設,帶領學生進入馮夢龍筆下的雨夜,抓住一個“撩”字進行角色體驗,擴展想象空間,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詞精妙,體會文章含義,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充分利用文本這個例子,挖掘有利資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以篇帶面,拓展延伸,學以致用。凸顯語文教學“舉一反三”的功能。
【五年級語文《活見鬼》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評課稿11-09
語文評課稿01-08
《比尾巴》語文評課稿10-26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語文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7-30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守株待兔語文評課稿10-04
語文《背影》評課稿10-19
語文《燈光》評課稿10-25
語文評課稿優秀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