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除法》評課稿(通用11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口算除法》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口算除法》評課稿 1
傳統的數學計算教學的目標注重讓學生牢記法則,通過反復練習形成計算技能,而忽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使計算的學習變得乏味無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這節課,徐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學會計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分類、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從而把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育的根本的目標。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于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本節課中,徐老師盡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體現。
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通過小組交流口算方法,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通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說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這樣,資源得到共享,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于是,徐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口算競賽活動,提高口算能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于樂。
《口算除法》評課稿 2
今天聽了同課異構活動程老師和葛老師做的《口算除法》一課,有很多的感觸。兩位老師上課語言親切,簡潔,各自展示了數學教學的魅力,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1、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方法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葛老師用“我很棒”,“我們都很棒”這樣的鼓勵語言,讓學生充滿自信開始今天的學習,而程老師是利用大家喜歡的動物,期待和一起學習的小動物,帶著期盼,集中精神開始今天的學習。
2、教學中,兩位老師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對口算除法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進行小組互動,動手操作,教師演示等方法,讓學生對口算除法的算理理解透徹。葛老師在小組自主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幾種計算方法,并找到最優的一種,程老師利用小棒的.平均分明白計算的算理,二位老師都將本課的重點突出,讓學生掌握了算理。
3、教學中課堂練習環節設計多樣、精煉。葛老師利用小試牛刀,男女比賽,火眼金睛會判斷,生活中的數學等新式各異的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開展比賽,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而且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計算。程老師利用咱陽泉的旅游景點,帶領學生旅游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4、兩位老師都遵循新課標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師的引導下,輕松快樂的學習,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學效果良好。
改進建議:
1、小組活動組織有序,起到活動的作用。但活動規則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這樣才能有序、有目的的活動,在有限的時間里活動有效。
2、加強評價,運用激勵評價的方法,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枯燥的計算教學。
《口算除法》評課稿 3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是陳玉老師指教的《口算除法》一課,聽完課后反思總結,感想頗多。這節課讓我看到陳老師這半年的努力與進步,能夠在設計課堂教學中體現出創新意識,在教學中實施課程新理念。
這堂課是屬于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一堂課。我的理解認為陳老師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利用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歸納總結出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并能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突破了教學難點。從本節課的教學流程中我看到這幾點突出優勢值得我借鑒與學習:
1、教學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圍繞目標的達成,教師由淺入深,步步為營,呈現相關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知識的探究之中。
2、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適時的站進來,大膽的退出去,引導學生適時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3、探索新知的設計,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根據新課改的思想,以學生為主,讓他們自主根據情況信息,提出并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注重相機引導,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并通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的設計。使學生明確口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并認為最優化的算法。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樂于學習。
這節課不僅注重新知的探討學習,還應注重練習和應用。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于是,在教學中注意練習形式多樣化,如“對口令”、“找朋友”、“奪紅旗“等熟練口算的游戲活動,提高口算能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于樂。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教師下了一定的功夫,但由于時間分配的問題,致使很多練習沒有充分的展示出來,這也是我的課堂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和注意。
《口算除法》評課稿 4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為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說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說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說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后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盡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匯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為什么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獲、有感悟,它將為我以后的課堂教學借鑒。
《口算除法》評課稿 5
《口算除法》是教材78-79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基礎上繼續學習,重點是學生掌握用整十數除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難點是估算的方法和步驟。
田老師本著“高效課堂,有效訓練”的原則,提倡“把思維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并且面向全體學生來進行教學。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設計環節緊湊和諧,重點突出,練習搭配合理
這節課的內容是用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口算內容是必須熟練的
1、田老師利用孩子們爭強好勝的性格特征,出示了一組口算題通過比賽搶氣球的游戲導入新課。這一組口算題也為這節課的口算教學作了鋪墊。
2、田老師利用分氣球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引出口算除法。在分氣球時,田老師讓學生體驗將83個氣球分給幾個小組,每組19個氣球的情境,從而得到除法算式83÷19≈4,而不是選擇按照課本上的`設計把80個氣球分給各個小組,每組分20個,這一設計,有利于學生突破估算這一難點。
3、然后田老師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匯報的方法,主動探索口算方法,并把口算除法的方法表述出來,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和會描述想乘算除和表內除法這兩種口算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每個環節后都設計有相應的口算練習,設計中涉及到了豎式書寫的內容,這為后面的筆算埋下了伏筆,同時注意給每個學生都提供較多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練習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二、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說計算”。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設計中,田老師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好,這個階段學生“說計算”的能力甚至比“做計算”更重要。因為一方面這考驗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說計算”對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反應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充分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老師預設到了用乘法算除法還是把除數轉化為一位數的除法。如讓學生討論80÷20算法時,學生能說出:因為8÷2=4,所以80÷20=4;還有20×4所以80÷20=4;還有通過想除法的意義:80里面有4個20,得到80÷20=4……
當然,在田老師處理教學時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1、由83÷19≈4過渡到80÷20=4時,是田老師自己說出來的除法算式,這里是否可以在引導學生在估算83÷19≈4時,由學生估算方法得到,從而使課堂更加自然。
2、復習準備部分已經展示過“80里面有()個20”,而在討論80÷20=4算法的時候,田老師自己講出了“80里面有4個20”的方法,而不是給學生更多的引導,讓答案從學生口中說出。
總之田老師這堂課思路清晰,語言精練,板書明了,學生參與度高,并且重點突出了學校要求“把思維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大家認真學習與仔細品味!
《口算除法》評課稿 6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獲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系,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算法多樣化,并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說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后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這個很好,從后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類型。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說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說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類型的口算在學習過后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口算除法》評課稿 7
本節課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二:一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商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二是使學生掌握兩位數除法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確估算。本節課的教學口算是重點,因為后面的估算也是將其轉化成整十數除整十數與幾百幾十數再計算,所以幫助學生掌握好口算方法至關重要。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受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影響,在進行80÷20時,多數孩子認為得數是40,這是在教師預設之內的。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幫助學生弄明白80÷20為什么等于4。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孩子們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解決問題。很快孩子們就有了答案,有的是利用數的組成,即80里面有幾個20,得出只有4個20,而不是有40個20;還有的孩子其實就是利用我們后面將要學習到的商不變的性質,將被除數與除數同時縮小,變成8÷2來計算結果。
在教學估算時我則重點幫助學生將其算式變為口算試題。
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全班學生都在課堂內完成的作業,當堂檢驗了教學效果。
《口算除法》評課稿 8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13、14、15頁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后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本節課教材安排了主題圖和例1,主題圖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一幅運送蔬菜的場景圖,通過小精靈的問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出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校新課堂改革強調“先學后教,合作探究、差異發展”,對于不難的知識,學生能夠通過自學而得到,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學得到,學生通過自學得到的知識往往會記得更牢,而且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時,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一節成功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得知識,還要看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否有得到提高,是否會主動的去探索知識,發散思維。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算理,掌握口算一位數除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數學思考: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主動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
解決問題:在具體情境中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基于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確進行口算,教學難點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對于本堂課,我注意突出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突出數學知識的遷移。在課堂中,著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理念,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開始,我首先設計了復習舊知這一內容,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對于書本里的情境圖和例題,讓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自主學習,通過自身的能力獲得新知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發現并總結出一位數除整十、整百、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口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由于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學而得到,所以我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而通過自主學習而得到的東西往往就不容易忘記。再接著,通過各種練習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口算,判斷,解決問題和找規律這樣幾個類型的題目,最后,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自己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覺得比較好的地方是首先是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其次是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理念落實在了課堂里,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交流,去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新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口算除法》評課稿 9
《口算除法》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為學生掌握除法估算,學習筆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找準教學起點,探究導入,充分使用學生已掌握的有關口算乘法的知識和對“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認知的感性積累來同化、順應,所以我先讓學生復習口算乘法,并說說的算法。這樣即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在得到反饋后,對學生可以遷移的知識沒有詳講,如:當學生學會60÷3后,他們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我把討論、研究的“新知”和核心問題確定為:
(1)將所解決的問題先進行分類
(2)我們應先解決哪道算式,再解決哪道算式?
(3)60÷3得多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同時給學生盡可能大的探究空間。如“再算什么會容易些?你發現了什么?”來組織學習活動。至于再算什么?能發現什么?這些我都沒有明確規定,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并且我還改變了“一問一答”這種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現。
口算除法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建構新知呢?新的數學理念教會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并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口算除法》評課稿 10
一、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主要課型方式是要素組合方式,輔助課型是平臺互動。由于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和口算能力,因此,從情境的創設到新知的探究,再到練習,各個環節都充分使用了看、聽、講、想、做、動、靜七要素,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口算方法并得到多次的強化。
1、講、動。本節課在探究口算方法時設計了1次四人小組交流,在兩個“想一想”和“摘蘋果”環節設計了3次同桌交流,共計4次小動。另外,還設計了自己說一說口算方法、個別匯報,目的在于通過“動”為學生創造更多“說”的機會,強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2、“做”。除了兩個“想一想”和“摘蘋果”外,還設計了3個挑戰練習,讓學生在“做”中提高口算能力;
3、想、動靜轉換。探究口算方法時,先讓學生靜靜的思考,再4人小組交流;練習時,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再同桌交流或者自己說算法。使學生先有想法,再交流,先靜后動,動靜轉換,讓學生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性。
4、聽。師生每一次的“講”就是其他同學的“聽”。
5、看。看主題圖,集體訂正習題等,都用到了“看”這個要素。
二、具體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師生之間有約定,效果較好。
2、在口算方法的及時鞏固練習中,即“摘蘋果”環節,合理使用了小卡。
3、教學中合理而有效的運用了看、聽、講、想、做、動、靜七要素,使學生掌握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得到了多次的強化,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
4、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下放給學生,創造小組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遷移到本節課的新知來,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
5、學生的小組、同桌交流效果較好。
6、板書設計使用了氣泡圖。
(二)不足之處
1、在時間的調配上稍微有一點欠缺,“摘蘋果”環節以及挑戰練習環節用時多了一些,導致35分鐘的課,超出了2分鐘左右。
2、課堂上表情可以再豐富些,語言還不夠抑揚頓挫,有時語速較慢。
3、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講、聽訓練。如:發言人要面向大多數同學,聲音要響亮等;傾聽者要關注發言人,聽清別人說了什么等。
《口算除法》評課稿 11
執教了《口算除法》一課,通過自我反思并傾聽學校各位老師的評課,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對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及改正方法總結如下:
一、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
通過這次課堂展示活動,聽了學校其他老師的課,使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雖然能夠做到簡練、準確,但是語言缺乏生動性、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比較單調,缺乏感染力,以后在平時教學時也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二、教材內容可以大膽的組合。
這節課的內容是口算除法,但是在學習算理的時候和“商不變的性質”又有著很大的聯系,所以我在課堂上僅僅是對“商不變的性質”進行了滲透,其實,這節課的內容完全可以把“商不變的性質”和口算除法合在一起教學。
三、在一些細節上處理的不太恰當。
1、在教學“80除以20,你是怎么想的.”時候,有個孩子說等于40,我引導孩子用商乘除數等于被除數的方法發現這個答案不對。這時應該把這個問題放手給孩子,讓其他孩子說一說這么做問什么不對,這樣做會更好。
2、在教學過程中我制作的課件出現了錯誤,但是老師顯得有些慌亂,比較好處理方法是:讓孩子自己看課件,發現問題之后,借此提醒孩子,你在平時做題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錯誤,提醒孩子對待學習要認真。
3、在教學79頁做一做時,我讓孩子“找出每組兩個算式的聯系”,這個問題問完之后孩子有點迷茫,如果問:找出每組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問比較有針對性.
【《口算除法》評課稿】相關文章:
口算除法評課稿10-11
《口算除法》評課稿(通用12篇)11-14
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評課稿05-28
《除法認識》評課稿06-26
口算乘法評課稿(精選10篇)10-21
口算乘法評課稿(精選13篇)10-19
四年級數學《口算除法》同課異構評課稿02-19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評課稿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