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
《再見了,親人》選自隨軍戰地記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的呢,我們來看看下文。
篇一: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再見了親人》這一課,王老師上的課思路清晰,緊緊圍繞“親人”這條主線展開。采用讀——找——悟——讀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教態自然,語言幽默,給人一種奮進的力量。她著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王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如學習完第一自然段之后,學生們明確了第一自然段的學法,老師了解到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方法,因而把學法遷移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后由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于語文學習需要熏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用有語言色彩的朗讀來感染讀者的特色。教者在教學時利用朗讀,把學生帶到志愿軍離開朝鮮時的心情和場面,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衷地感嘆-----親人啊!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注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師這節課不但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教給學生“初讀想象畫面-----品讀體會感情”這一讀書方法,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精神。如在指導學生朗讀一自然段時“倒在血泊里??”這一句時,省略了什么?王老師注重了學
生自讀自悟,通過品讀,讓學生體會出這是朝鮮人民的心聲
在指導學生讀好課文上,王老師更是下了功夫,王老師注意把學生調入情景中,通過點播,學生的內心就更能與當時的情景相通,讀的勁頭更高了,真正從讀中領悟感情。
篇二: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
王艷杰老師今天奉獻的這節精彩示范課,讓我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風,倍感神清氣爽,就王老師的這節《再見了,親人》點評如下:
點評一:評指導思想:
《再見了,親人》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第八單元一篇課文,講述中朝人民情深似海情重如山的情誼。
我們都知道教學思想支配著老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思想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敗。這節課教者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者能正確處理教和學的關系,真正當好了學生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整節課堂教學的導課“是親人嗎?(不是親人),為什么說再見了親人?”、新授課過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訓練中,教者能為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創造和諧的氛圍,為學生探求新知提供良好的條件。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有較充足的閱讀空間,有合作、探究自主的機會,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引導下主動獲取新知,充分體現了“我的課堂我做主”。
點評二:評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學思路,二是課堂結構。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則側重教法設計,也稱教學環節或步驟。老師講授的這節《再見了親人》,做到了正確組織教學,精心安排教學環節,注重新舊知識的關聯,能以知識傳授為載體,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課堂氛圍積極向上,和諧
平等,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科學合理,教者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王老師的本節語文課特別重視了“讀”的訓練,以多種形式的讀來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從而引發其情感體驗。這篇課文就知識來說并不難,描寫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別之情,但是作為這種抒情性較強的文章來說,如何引導學生更好的體驗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學生融入文章,則顯得更重要。張老師則發揮了朗讀體會的作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課件的泛讀,“來,小金花,再狠狠的讀一遍”,強調了字詞音韻的把握和情感的渲染;開篇的自由讀和齊讀,給學生自主體會的空間,強調學生自我體驗。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使內容更生動,人物更鮮明,有助于學生對主體的進步體味,思想受到渲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華。
點評三:評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不是孤立的單一的活動方式。這包括老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這節課,看出了教者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上下了一番功夫,開篇抓住重點詞語“親人”,同時介紹歷史背景導出課題,講授新課采用抓重點字詞句段體會思想感情,結束介紹親人就在身邊,就在關注你們的學習和生活。同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杜絕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做到了適用適時適當,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去進行語文實踐,提高語文能力,達到了自覺讀書的目的。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王老師的'這節課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教師說得多,學生說的少;這節課教師指導下讀的形式比較多,但讀的分量、深度還不夠,學生的依賴性還是比較強;王老師這節課在思想教育方面還缺少點睛之筆,老師提出“親人就在我們身邊”,應放手讓學生去拓展,引申到生活中表現在哪些方面,總結出有血緣的是親人,沒有血緣的也是親人,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是親人,做到博愛,學會感恩,感謝所有傳遞正能量的人,大愛無疆;王老師這節課應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不會回答問題就坐下,太傷學生的自尊心了!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篇三: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
在本課教學中,王老師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學。啟發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通過聽本節課,我的體會如下: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定下文章正確的情感基調,使學生獲取感知情感的傾向。“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設計“志愿軍戰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
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王老師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霍老師在教學時,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衾蠋熥プ≌n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個段落的時候霍老師為了考證學生的自學效果并啟發學生的情感,在課件中霍老師出示了這一段落,啟發學生說:“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訴霍老師應該強調哪些詞句嗎?為什么?”學生們紛紛將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以一種指導者的身份來提示,將重點的抒發情感的詞句點明,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最后,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
其次,霍老師能設計引讀,抒發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此時,霍老師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衾蠋煵粌H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
方法,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霍老師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霍老師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在本課教學中,霍老師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本課第三自然段,講到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腿時,霍老師引導:你們能從大嫂的舉止中體會到什么呢?大部分學生都依據課文中的中心談體會,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海深的情誼。但有查閱課外資料的同學就在此時很好地利用了課外資料。這樣的查閱,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
霍老師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查閱方法,在課堂上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利用圖書室、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再見了親人評課稿怎么寫】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再見了親人》評課稿07-31
寫美術評課稿11-27
《怎么都快樂》評課稿08-10
《再塑生命》優秀評課稿(通用10篇)10-27
復習課評課稿10-11
低年級寫話評課稿09-1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挑山工評課稿07-21
老王評課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