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時間:2024-11-23 18:37:15 詩婕 稿件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700字(精選10篇)

  教學工作經過課堂實踐后,總會有很多發現和缺陷,需要教學評課,進行總結和改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1

  我聽了白老師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本課時教學白老師給我比較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整節課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觀察、發現、交流、思考為主線,讓學生在看、說、想中解決問題。另外,白老師還在這節課中創設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v觀全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

  一、創設情境,準確找出物體表面的角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上課開始,白老師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鋒隊建隊日),少年先鋒隊的標志是什么?(紅領巾),出示紅領巾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什么?找出呈現在各中圖形中的角;同時讓學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體上有角。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充分放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新知運用新知,培養能力

  白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師組織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辯一辯,畫一畫的活動。先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讓學生上臺摸一摸活動角,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總結出角的特征: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為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畫角這一環節,這里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這里過渡比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白老師先通過兩角的重合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把鞏固知識融于游戲創造性地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后,白老師設計由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用學生自由選做角,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角有大有小而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節課的教學設計融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思維性為一體,增強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各個環節的設計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使學生一舉多得。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宋老師上的《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感覺到這真是一節生動有趣又扎實、有效的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節課的特點:

  一、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導入時宋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對于三角形、五角星、圓形和長方形等平面圖形認識,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這些角中提煉出角的概念: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使抽象的角的認識簡約化,簡單化。宋老師還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老師帶個學生的剪刀、可樂瓶上的吸管、時鐘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熟悉的物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角緊密得聯系起來,不僅僅加深了對角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讓學生的行動起來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宋老師設計了找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自由發揮

  宋老師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嘗試的好教師。特別是探索哪個角是從長方形上剪下來這一教學環節,老師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從不同的角中去尋找出:哪個角最有可能是從這個長方形中剪下來的?學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學生馬上發現他們拿出來的角的模樣是一樣的,老師抓住了機會追問道:這幾個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樣的?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互相交流中發現邊的長短不影響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這一環節中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邊長無關,一層扣一層,層層都體現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積極參與。

  最后我提出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討論一下:也就是該老師在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畫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畫出角的哪幾部分?,這樣會不會限制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的發揮,沒有這樣具體的討論學生可能會出現了各種畫法不正確的畫法,也許有的孩子畫出來的角會沒頂點,有的邊會不直……而這堂課也學會因為這些“不正確”而精彩。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3

  從這堂課的總體效果來說,林思思老師已經樹立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課堂很活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讓數學知識回歸現實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林老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從長方形導入新課,喚醒學生平時對角的認識,再通過學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林老師讓學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節課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各個教學活動中唱主角。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教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得到的”這一目標。如比較角大小這一環節,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簡單的材料(圓片)讓學生親自操作,主動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體驗出角的大小。

  3.運用多媒體視頻,突破教學。

  教學時教師播放一個畫角的視頻,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很清晰很直觀,學生看完以后馬上練習畫角,教學效果很不錯,這個視頻也可以讓學生重復看,突破了教學難點。

  值得探討的兩個問題:第一,比較角的大小用圓片折角,學生比較起來不是很直觀,很難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建議可以改為活動角,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第二,角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所以可以先從生活中去找再到數學中的角,這樣可能更好地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此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姚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

  學生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積累了一些經驗。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圖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過程中學生以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這時候老師及時地告訴學生: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點就是角的頂點。尊重了孩子真實的知識起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和孩子一起補充,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角。從后面的練習中也可以看出學生敘述的比較到位。最終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角”之后,讓學生通過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1、在認識了角之后安排了“數多邊形角的個數”這個練習,通過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邊的數量和角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2、在研究“角是怎樣變大變小”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讓學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拉開、合攏有關。還在此基礎上滲透了“兩條邊平平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它們也是角這個知識點,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5

  今天上午,聽了xxx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公開課,雖然我已經十多年沒有教數學了,但此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由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摸一摸找出角有什么特點。接著由學生說一說如何把角留在黑板上,然后由教師演示,師生共說如何畫角。

  接下來教師出示掛圖,學生找一找圖中藏著的角。之后,師生共同小結“角”有什么特點,并安排學生朗讀書本上84頁的內容,進一步鞏固學習的內容。緊接著,蘇老師引導學生進行鞏固練習,練習鞏固剛剛學習過的內容。

  然后蘇老師教學如何比較角的大小。蘇老師首先利用剪刀來演示角的大小不同,接著指導學生來制作活動的`角(制作角的材料由學生課前發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如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待學生學會比較后,王老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從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最后,王老師引導學生來制作五角星,進一步復習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在本堂課上,王老師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充分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非常地好。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6

  今天聽了平飛娜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下面我就從以下幾點說說我對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一些看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同學們在生活中找角,使學生初步感知角,教師用紙片折角,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師讓學生感知角的兩條線是直直的,這時老師將給出“角的頂點,直直的線是角的邊”這一概念,同時讓學生歸納出角的組成,從而揭示角的本質屬性,在此基礎上得出角的共同特點:一個頂點,兩條邊。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進行。

  在導入過程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己周圍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學身上去了,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緊密的聯系起來,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角的認識,還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在整堂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學生親自動手折角、畫角及改變角的大小,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體驗角的一些本質屬性。在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中,老師在多個地方運用了多媒體。特別是在顯示角的各部分名稱,角的畫法及變角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識,而在展示學生所畫角和用三根小棒擺角時,老師沒有合理的利用投影儀。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上,老師根據較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首先是判斷角、數角、做游戲—變角及角的大小,題的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會到熟,循序漸進。根據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表現可知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的,學生不僅認識了角,會判斷角的大小,而且還會畫角。另外,將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這充分體現了角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就是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將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在尋找發現探索中認識和掌握數學。

  值得商榷的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用言語和行動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給予學生及時地肯定。其次,這節課的操作性較強,老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較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太多,沒有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學習?偟膩碚f,角的初步認識這節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7

  李老師上的是一節扎實,有效的課。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應建立在學生生經驗的基礎上,李老師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理念,不時地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是找數學,在生活是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多種活動認識角,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角的特征,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二、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師還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導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時,先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征后,再讓學生思考并判斷自己畫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三、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李老師在引導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環節,我覺得設計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組織學生用2支自己的鉛筆做成活動角,邊操作邊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經過李老師的精心設計,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值得探討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時候,教師請個別學生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征,我個人認為,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學生手中都有一個三角板的,何不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體驗,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向上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8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范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借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并通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后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說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通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么。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9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薄白灾魈剿、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折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么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折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么無關,與什么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范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扎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么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打開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么畫的'。然后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后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范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扎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后,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后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篇10

  這節課雖然內容簡單,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王老師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其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緊密結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角

  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王老師一開始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哪里是角,再進一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點,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引導探究,形成表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在本課中王老師從始到終學生都處于主體地位,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方法的形成是在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從一開始讓學生找角————指角————做角————畫角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究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發現并認識角,進一步體會到角的本質特征。

  三、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學中王老師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并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四、充分、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讓學生先找生活中看到的角,然后利用電腦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系起來,增強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認識。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2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精選20篇)09-21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精選11篇)10-13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精選20篇)05-19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08-18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通用15篇)10-10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通用18篇)04-26

《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9-22

《乘法的初步認識》的評課稿06-14

《乘法初步認識》評課稿08-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天堂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