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易拉罐高蹺研究課評課稿
首先注重體驗與傳授、自主與合作相結合,學生在設疑、合作、體驗、釋疑等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發地玩、三三兩兩地玩,使情感得到宣泄和釋放,盡情地享受游戲的愉悅。
其次注重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趣味性是游戲的生命,興趣是孩子們創造的源泉。民間體育活動“踩高蹺”來源于生活,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就是由于它有著濃厚的趣味性,符合學生們好動、好奇的年齡特點。運動量大也是該活動的特點之一,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身體很有好處。通過互幫互助、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有利于提高團結合作、樂于助人等積極的社會化行為能力。當學生能順利地玩游戲時就增加了自信心,在自信和成就感的基礎上組織開展踩高蹺接力比賽,挖掘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迎接新挑戰,在點滴的成功中增加對體育的興趣,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由于采用的是單教材,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只要把握住教學主線,貫穿教學目標,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上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來自主控制,保持較大的彈
性。教師則更多地去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動態表現,如創造性的表現,合作意識和團體精神的表現,發現亮點給予及時展現和鼓勵等。
器材的選擇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別出匠心。教師選取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品——易拉罐,教育學生人們使用的資源大多取自于自然之中,人時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應該學會主動關心、維護環境。啟發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功能和作用,自己動手制作更多的游戲活動器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開拓廣闊的游戲天地,為他們的生活增添絢麗的色彩。
【踩易拉罐高蹺研究課評課稿】相關文章:
研究透鏡評課稿01-03
排球課評課稿01-02
研究透鏡評課稿(6篇)01-03
研究透鏡評課稿6篇01-03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