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度評課稿

時間:2020-11-12 08:26:34 稿件 我要投稿

試論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度評課稿

  一、把握音樂教學過程與音樂教學目標的“度”

試論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度評課稿

  音樂本身所具有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教學必須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體驗,即強調過程,過程即目的。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教”而教,重結果、輕過程,實際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這種把生成的、開放的、吸收的、鮮活的人的成長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排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把教學庸俗化、單一化,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智慧、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內在聯系。更有甚者,則可能使本應該成為開啟人類智慧、豐富個人情感、培養創造潛能的音樂活動課堂,變成“束縛人的牢籠”和“制造人的模具”[2]。而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音樂教學應該重視教學過程,把過程放在與結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去實現音樂教學的目標。這二者之間關系的“度”,是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去把握的。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變學生“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

  過程是相對結果而言的,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教學策略提出“注重過程”,并不是說不要結果,而是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傳授式教育太多,自主教育過程太少;關注結果太多,探究性學習過程太少;強調知識技能太多,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太少,以至于大多數地區的音樂教育往往缺少藝術感、缺少情感、缺少創造。教師講授的僅是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只能幫助學生理解,不能代替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音樂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一切文字都無法準確表達音樂的真諦。因此音樂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關注過程是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求教學過程與結果同在,強調二者統一。

  在音樂教學中,有時只要學生親身參與了,就獲得體驗,就是收獲,也就達到了教學目標。例如有位老師在上《國歌》這一節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方式那樣,給學生放錄音、教唱、講解三連音節奏、分析歌詞等等,而是在晨曦中把學生帶到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讓學生親自感受那種神圣莊嚴的氣氛。當國歌響起時,五星紅旗伴隨著朝陽徐徐升起,同學們的眼睛里充滿了激動的淚花,心中涌動著對祖國的深情。此時,孩子們對于愛國主義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這種親身體驗對學生心靈的震撼,遠遠超過老師在教室里一遍遍地教唱和講解[1]。所以我認為,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親自體驗,比多學幾首歌曲、多掌握一點樂理知識更重要。這堂課是成功的,然而,這堂課卻難以按照傳統意義來劃分“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之間的界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目標在過程當中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無疑,這節課“度”的把握對于教師進行課改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把握“學科綜合”的“度”

  “學科綜合”的理念要求教師全面提高素質,拓寬知識面,有機合理地進行各學科知識的穿插。一個好的音樂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把握課堂的時間,有選擇地進行知識穿插,而不是漫無目的,發散性講解。有這樣一堂音樂課:要教唱歌曲《茉莉花》,老師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請學生上來聞花香,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讓學生嘗嘗,然后叫學生說說古人贊美茉莉花的詩句,最后,所剩時間不多了,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課了[3]。試問這節音樂課是成功的嗎?否也。對茉莉花從嗅覺、視覺、味覺等解釋盡管非常清楚,但忘了這是一堂音樂課,而不是一堂生物課,學生能從這節課中學到多少音樂知識呢?學生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嗎?誠然教師的目的可能是想結合新課標中所提倡的應注重學科綜合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的理念而入手的,但最終的課程設計卻偏離了方向。我覺得不應該排斥音樂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學習,關鍵是教師如何將知識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學生的音樂感悟中去。因此,學科綜合應體現學科特點,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圍繞教學目的來實施。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過度強調音樂知識的講解和音樂技能的傳授,導致課程理論性強、專業性強,這是學生產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原因之一。這引發了音樂教育者的深思,如何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呢?于是大家開始思考創新,進行教學改革。

  再看另外一節同樣的《茉莉花》音樂課,由于設計的角度不同,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不同,最后的效果也不同。教師先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收集民歌《茉莉花》的不同演唱版本,教學重點為比較不同版本的表演風格及音樂表現形式。通過欣賞古箏與薩克斯的演奏,來對比不同樂器的音色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欣賞黑鴨子演唱組的演唱與歌劇《圖蘭朵》中的選段,對比演唱方式不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欣賞以方言演唱與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用普通話演唱,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在不同場合、不同語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產生的不同效果,使學生感受到不同音樂形式下的《茉莉花》所散發的不同風格特點的芬芳[3]。學生始終在感受音樂、體會音樂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為中華民族能擁有這樣優秀的文化遺產而自豪。這樣的音樂課始終圍繞“音樂”在拓展,綜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綜合的契機點進行課堂設計,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并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進一步體現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

  三、把握音樂知識技能與音樂表演的“度”

  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大綱中多注重音樂知識的教授,而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多注重音樂情感的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因此,就必須注意把握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音樂表演的“度”。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再講授基本的音樂知識,課堂上全部用音樂表演來代替基本技能的學習,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樂演奏等形式將課堂設計得非常花哨。雖然音樂知識的系統掌握不是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先決條件,但卻是使他們更好地從事音樂活動、培養音樂能力的保證。音樂是技藝性很強的藝術,離開了相應的技能,美麗動人的音響便無法產生,音樂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視基本音樂知識的學習,學生在離開老師以后,將無法繼續自學音樂,而這與目前教育方針所提倡的終身學習是相矛盾的。音樂教師在設計課堂表演環節時往往讓有才藝的學生表演,參與教學過程,而沒有才藝的學生便沒有參與的機會,只是作為觀眾。這是不符合音樂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共同參與音樂課堂的'基本理論的。從另一個角度講,過多講授音樂知識而忽略音樂表演,就會走進傳統的舊式教學的誤區。因此,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將是音樂課程改革中的另一個重點和難點。

  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導演、演員和觀眾這三個角色,充分發揮音樂教師的示范、引導和研究指導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講解音樂知識技能和音樂表演的“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當同學們興趣和情緒不高、缺乏積極性時,教師就應該扮演好演員和導演的角色,通過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為同學們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和教學環境;當同學們興致勃勃,學習欲望強烈時,應該結合音樂作品教學的需要,及時介紹一些相關的音樂文化與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以加強音樂基本技能的學習,滿足同學們高漲的求知欲望和審美需求。

  四、把握多媒體運用的“度”

  多媒體的運用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在音樂教學中精心布局、合理運用多媒體,不但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開闊學生的視野,并且突破了傳統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地域上的限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輔助手段。但這畢竟是輔助手段,要控制好運用的“度”,不能喧賓奪主,否則會沖淡音樂教學本身,影響和降低教學質量。盲目依賴多媒體技術,將課件設計成順序性結構,教師上課不停地按鍵播放,宛如一位“講解員”,這不僅以計算機的思路限制、取代了教師和學生的思路,人成了機器的奴隸,而且改變了音樂教學作為人文課程的學科性質:師生間和諧的人性關系被冰冷的人機關系所代替,割裂了音樂課堂中所特有的情感紐帶。

  音樂是一個特殊的學科,需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動的講解是必要的,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源泉來自教師,學生一旦對教師的講解和表演產生佩服感和信任感,就能更有興趣學習音樂知識。而運用多媒體展示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已喪失了表演藝術的“即興性”和“現場感受性”[4]。此外,音樂課堂中還有歌唱的基本訓練、節奏的基本訓練、視唱練耳的基本訓練和基礎樂理知識的介紹等,這些都不是多媒體所能解決的,多媒體只是一個幫助學習的工具,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并且不具備人的能動性。所以,在現代音樂課中,我們應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把握多媒體運用的“度”,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的需要,合理、適度地安排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能單純地為了所謂的“體現新課標的理念”,而被多媒體“捆”住了手腳。

  五、把握教學表演的“度”

  在音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表演法,讓學生表演音樂中的人物角色,能夠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通過音樂活動獲得審美的愉悅。但這種表演法一般僅適合低年級的音樂教學。如上《小豬睡覺》一課,教師可以模仿小豬的睡覺狀、扇耳朵狀,利用搖尾巴和拍肚子等動作引出這節課的主角,以肢體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習興趣,引出課題。而對于中學生,我認為運用表演法需要一個“度”。現在的中學生思想較為成熟,平時見多識廣,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讓學生做幼稚膚淺的表演,引發學生哄堂大笑、教學場面失控,雖然課堂氣氛“熱鬧”了,可怎樣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因此,對于中學生的課堂表演在內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不僅要具有藝術性,也要具有思想性。例如,在欣賞歌劇《北風吹》時,可讓學生根據劇情需要,有選擇性地排練其中角色,如楊白勞、喜兒、大春、黃世仁等,有代表性地選唱人物的主題唱段。這樣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程當中,增強音樂表現力,了解歷史,理解音樂。實踐證明,要讓課堂活躍起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因人而異,要因材施教,內容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要心中有數,不能太隨意太盲目。教學表演須有“度”,切實讓學生從中感悟音樂,讓學生學有所得。

  綜上所述,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度”的把握是關鍵。如果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到以上“度”的控制與把握,音樂教學的目標就會達到,學生就能在音樂課上既感受、體驗到音樂美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又學到了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演唱的技巧、技能。這是需要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也是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制定的最終目的,我們將拭目以待。

【試論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度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超级碰碰视频久久 | 亚洲国产97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乱码不卡在线 | 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色多多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