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錄后序》評課稿
現在流行課堂問題化,用問題串聯起整個課堂的架構,F在還流行課堂教學流程化、目視化,總是喜歡分出個幾步。其實每個學科有各自的學科特征,不應該大而化之,統一要求。語文課授課就有其特殊性,她除了需要記憶、背誦和練習意外,更需要熏陶,需要感悟,需要積累,所以不應該總是流程式樣的生產商品式的上課,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同時高一、高二、高三也有不一樣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場景,可是現在三個年級一個樣。
明明上了一堂詩歌鑒賞課,光色聲影里千回百轉,要的是熏陶是鑒賞是彼此碰撞后的會心一笑,落實到考試上肯定有一定距離。可是,某些資深專家總要喋喋不休的.地要問一個煞風景的問題,怎么沒有題目?怎么沒有和高考鏈接?怎么沒有聯系學生學情?怎么沒有教學步驟?怎么沒有學生自主活動安排?我只想說,有時候閱讀就是虛心的安靜的思考,就是認真的接受,根本不需要轟轟烈烈的學生互動。就比如開會,怎么可能都讓我們臺下臺上互動呢?會議有好多種類型的。
我們這兩位老師這豐富語文上課模式上做出了很好的嘗試,注重高一學生基礎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上出了語文的大氣派,不會讓人感覺這是高三語文基礎知識復習課。人文素養的熏染,文化情懷的浸染在課堂上隨處可見,亮點輩出。
她們的課如果我們,這類課只是熏陶只是鑒賞,和題目暫時無涉,或者是題目歸題目,鑒賞歸鑒賞。 春華秋實春風化雨,不是說春風一吹,就開花結果,是一天天吹拂,一日日雨露,一絲絲陽光,然后才有一個草長鶯飛的季節的到來,而這就是潛移默化。教育的功利已經蔓延成了一堂課非有題目不可,甚至有些大媽大叔以講題目為樂,深信此課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內在美”。一堂語文習題課,如果能旁征博引,不要老是拿著幾片答案紙嚷嚷,那或許還有些看頭,可是,到底只是一張講卷的按部就班的解讀罷了。
【《指南錄后序》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