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搭積木》評課稿
篇一:平平搭積木評課稿
《平平搭積木》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課文以小見大,從搭積木出發,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郭老師在教學《平平搭積木》的這堂課中,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感悟法,說話練習法,分角色朗讀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主動學習的局面,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興趣和愛的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最主要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反復地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郭老師在教學這堂課中,運用了多種形式地朗讀,或親切或急切的言語示范,營造了一個虛擬的真實情境,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當成主人公“平平”。 在情境圖的幫助下,在分角色朗讀中,讓學生感悟出了奶奶的話要用親切、疑問的語氣來讀。教學中的角色體驗,其實就是引領學生在充分的言語實踐中“零距離”體驗。這樣讓學生再讀文本,便能讀出聲音,讀出畫面,讀出喜歡來。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出了平平是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讓學生感受到平平那種關心他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師引導學生學完課文之后,還組織學生就“還有一間房子,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哪些人需要房子?”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想象,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學生們紛紛說把房子讓給世界上貧窮的人住,給沒有房子的人住,甚至說給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老百姓住。這個問題來引出孩子們對平平美好品質的認識和贊美,當孩子們回答完“給需要房子的人住”后,我問他們喜歡平平么?為什么?學生都對平平的美好品質表示了贊美。這樣創設生活情境,把動腦和動口緊密相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喚醒了學生純潔美好的童心,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篇二:《平平搭積木》評課稿
在這節常態課中,教師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你們玩過積木嗎?都用它搭過些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快地進入文本。揭題時,老師抓住“搭”這一生字,引導學生分析字形,初步了解提手旁的字大都和手的動作有關,再適時進行擴詞練習;引入“平平”這一主人公時,也能提醒學生注意讀音上容易出錯的地方;盡管面對的是一年級學生,老師也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體現“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這些都是本節課的亮點。只是在教學其它生字時,老師沒有在字的音、形上花時間,僅僅靠拼讀、開火車讀、齊讀還遠遠不夠,應該讓孩子們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具有一定的識字方法,并遷移到其它生字的學習中,否則就有“蜻蜓點水”之嫌,“囫圇吞棗”之弊。在講讀課文時,徐老師思路清晰,但是讀得不夠,內容也不夠緊湊。此外,可以留點時間進行寫 字指導,如“平”字,盡量做到每節課都能動動筆,寫寫字。
《平平搭積木》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課文以小見大,從搭積木出發,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在教學《平平搭積木》的這堂課中,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感悟法,說話練習法,分角色朗讀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主動學習的局面,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興趣和愛的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最主要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反復地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郭老師在教學這堂課中,運用了多種形式地朗讀,或親切或急切的言語示范,營造了一個虛擬的真實情境,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當成主人公“平平”。 在情境圖的幫助下,在分角色朗讀中,讓學生感悟出了奶奶的話要用親切、疑問的語氣來讀。教學中的角色體驗,其實就是引領學生在充分的言語
實踐中“零距離”體驗。這樣讓學生再讀文本,便能讀出聲音,讀出畫面,讀出喜歡來。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出了平平是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讓學生感受到平平那種關心他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師引導學生學完課文之后,還組織學生就“還有一間房子,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哪些人需要房子住?”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想象,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學生們紛紛說把房子讓給世界上貧窮的人住,給沒有房子的人住,甚至說給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老百姓住。這個問題來引出孩子們對平平美好品質的認識和贊美,當孩子們回答完“給需要房子的人住”后,我問他們喜歡平平么?為什么?學生都對平平的美好品質表示了贊美。這樣創設生活情境,把動腦和動口緊密相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喚醒了學生純潔美好的童心,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平平搭積木》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