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評課稿

時間:2024-04-16 11:42:24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化學評課稿(通用14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數學公開課的評課稿,以供參考。

高中化學評課稿(通用14篇)

  高中化學評課稿 1

  20xx年xx月xx日(星期x),我們備課組有幸聽了XXX老師上的課——《化學鍵》, 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的相應的變化。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的發展特點。

  本節課,X老師圍繞著兩個核心的問題展開教學:一是化學鍵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學鍵進而相互作用的?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X老師精心地設計教學情境,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或問題鏈。首先,為了讓學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觀粒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由無數沙子壘成的一個沙雕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沙子為什么可以構成沙雕?構成沙雕的沙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強烈嗎?繼而得出結論:

  (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間的作用力有強有弱。

  然后,請學生相互討論,談談他們對“化學鍵”的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認為化學鍵是一種“連接”,是一種“吸引力”。在贊賞學生之后,向學生展示了前人對化學鍵提出的兩種模型:連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進而請學生思考:前人的認識存在的不足之處是什么?促使原子間強烈作用的本質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學生回答本質性的粒子是電子之后,又向學生介紹了第三種模型:8電子穩定結構模型——原子間的作用力的實質性微粒是電子,每個原子都力圖達到外層充滿的結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鈉原子會轉變成怎樣的穩定結構?如何實現?判斷氯原子達到穩定結構的途徑有幾種?從而引導學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并最終得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為了檢測學生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理解,隨后設置了一組問題鏈,并將化學鍵的表示方法——電子式的書寫融于問題鏈中。

  一、從整節課來看,我認為X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較好地通過設計臺階式問題,降低了提問的難度,課堂的連續性較好。 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化學鍵這一抽象概念的時候,X老師先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宏觀世界感知中體會微觀世界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當學生提出各自對化學鍵的認識之后,通過分析存在的不足,進而引出從電子的得失和轉移的角度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過渡自然,層層推進,也符合人類認識的發展規律。個人覺得個別問題設置較難,并且問題表述不太容易讓學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間強烈作用的本質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學生很難思考到教師預設的高度,致使課堂出現了片刻的“冷場”。

  2、創設可視化的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地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比如在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可通過何種途徑形成穩定結構的時候,X老師類比生活中的投資做生意——要做成一樁生意需要4000元的.啟動資金,可是手頭上只有2000元,如何辦呢?通過形象化的比擬,學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兩種途徑:最外層電子的得失和共用。當然,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途徑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對鈉原子如何形成穩定結構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議只讓學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途徑。另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X老師巧妙地制作了動態的幻燈片,通過形象化的視覺感受,學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學設計的科學化、程序化。

  教學問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學習規律,可以說X老師十分注意教學進程的邏輯關系,一環緊扣一環,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且在講授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信息來源,以課本為基礎,把課本的知識總結加工提升。例如在讓學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間可以存在離子鍵時,就以課本給出的幾種常見離子化合物進行分類處理,讓學生很容易總結得出經常存在離子鍵的幾類化合物。

  4、體現課改精神。

  從上課情況可以看出X老師事先已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確立了教育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些目標組織材料,設計教法,并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表現出來,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我能看到課堂教學中,X老師熱情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他的課堂里,學生充滿活力,熱情參與,勤于動腦,積極思維,爭先回答問題,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葉老師飽滿的激情不但感染著學生也感染著每一位聽課的老師。教師飽滿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熱情洋溢的老師更容易帶領著學生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去感悟知識領域的奧妙。X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處

  1、教材處理有待改善。這次公開課是按照第一課時離子鍵、電子式,第二課時課共價鍵舊教材的模式處理教材。第一節課教學設計在總結四點常見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太絕對化,沒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鋁雖然是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組成的鹽,但是不含有離子鍵。做練習時學生對硫酸是否含離子鍵出現了模糊,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在水里的電離情況的相關知識,所以在這里沒辦法解釋為什么硫酸不含離子鍵。由于在這里耗了無為的時間,導致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等內容沒有講完。這節課如果把離子鍵的判斷練習留到講完共價鍵概念以后在做比較歸納練習比較好,這樣既保證這堂課的完整,又便于講透兩個概念。

  2、學生思維參與不夠。主要表現:第一老師過多的引導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上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提出問題首先應該讓全體起學生進入思考層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經行交流,學生之間才有思維的碰撞,思維的深度廣度才會擴大。“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的提升。

  第二、學生之間互動評價不夠,新課程強調對話,而且這個對話應該是多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后,可將平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評評好不好,對不對,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應該怎樣完善。這樣,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被點燃,從而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做好組織、引導調控工作,也可以參與到交流之中去。

  高中化學評課稿 2

  今天有幸聽取了高一化學課《物質的量》受益匪淺,感受良多。下面是我對潘老師的課進行的點評:

  潘老師這節課為物質的量第二課時,即物質的量的相關計算。在本節課中,將計算題很好地進行分類,將計算分為過量計算和混合物計算,習題過程中由易到難,將難度進行分割,使學生能夠完成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學生反映良好。

  在潘老師板書上,將例題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練習和思考過程中能夠得到良好的學習體會。學生緊能夠緊跟跟老師的步伐,較好地完成了這堂對高一新生而言難度較大的化學習題課,一堂課下來,學生反應熱烈,課堂練習完成良好。

  首先,而李老師利用“作者童年發現了什么?”“哪段又是具體描寫他的發現的?”這兩個問題,不僅將課文串了起來,還讓學生懂得在文中找到答案,另外李老師口頭解釋補充了有關這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再次在課堂上,李老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找畫、批注,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李老師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來對課題發出質疑,然后又讓他們在文中自己找答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也學生要懂得發現問題,然后再努力解決問題。總之,李老師的課堂過渡語真是非常精彩。我們知道,適合的課堂過渡語不僅能理清學生的思路,也能讓學生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入下一環節的學習。當然,這么精彩的過渡語離不開老師課前的辛苦準備,真努力。

  高中化學評課稿 3

  觀摩了李老師的《電化學復習》 一課。這是一節單元復習課,旨在幫學生鞏固電化學這塊基礎內容的同時,再加以鞏固練習。李老師對這節課做了精心的設計, 緊扣考綱,以講練結合的形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復習,同時將知識進一步深化。歸納出學生易混淆的概念。李老師先在黑板上畫出了兩個反應裝置,讓學生判斷哪個是原電池,哪個是電解池,繼而再引導學生分析原電池、電解池的電極反應式 ,電子流動方向,離子移動方向,把整個電化學的知識脈絡做了系統的回憶。之后,李老師又通過讓學生書寫分析另外兩個反應裝置的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式加以鞏固,同時對其中出現的離子放電優先順序加以復習。

  看了本節課的教學后,感覺整堂課井然有序,每個環節的銜接都很流暢。尤其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強,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把所學知識系統地整理出來,從而鞏固掌握所學知識。在學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就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對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是通過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的,本節課更加注重了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預測、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方案、獲得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相結合,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力。

  在課的結束時通過合理設計習題,既鞏固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知道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體驗學習化學的價值。

  希望能夠給再多關注一點差生(后進生),給他們更多一點的展示機會和空間,或者把某些問題直接交給學生,讓學生們通過相互之間的探討、論證來得出正確的答案。

  高中化學評課稿 4

  導入采用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歌,切題,符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主要圍繞著認識海洋資源、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資源為主線進行的。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海水淡化和海水制鎂,并由此引出從自然界中獲取有用物質的途徑,海底礦物采用閱讀及收集資料的形式完成,重點突出,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又加大了課堂密度,提高了教學效果,特別是在最后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利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利和弊,深刻體會保護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包括圖片、動畫和錄音材料等鞏固學生的知識點,并通過音樂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小實驗(探究能否用蒸餾法淡化海水),使學生在課上既動腦又動手,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學得好、記得牢。課后學生上網自己查閱有關資料及與海洋相關的知識,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又加大了課堂密度,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來自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化學,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海水淡化主要體現的是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做這個實驗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蒸餾的方法可以得到淡水,所以側重的是如何引導設計對照實驗讓學生感受蒸餾得到的水是淡水,所以裝置都是給學生準備好的,學生只組裝后進行實驗就可以了,節省時間。考慮到氯離子的檢驗沒有學到,這個做為信息直接以方程式的形式給學生了。

  高中化學評課稿 5

  觀看了鄭老師執教的《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的優質課視頻。 鄭老師這節課非常精彩,讓我收獲頗多。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層層深入

  教學知識 按照先 從 物理性質再到化學性質,化學性質部分知識從金屬與氧氣反應到與酸反應,金屬與酸反應產生氫氣的有無判斷金屬的活潑性強弱再到如何更準確測定金屬與酸反應產生氫氣多少判斷金屬的活潑性強弱,最后運用金屬性質解決證明鋁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鋁的問題。這樣教學安排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層層深入既遵循人類認識自然的發展順序,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流暢,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注重方法指導

  整個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從觀察實驗現象中總結物質的性質,再用物質的性質運用于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金屬和氧氣反應、金屬與酸反應的現象,得出金屬能與氧氣、酸反應的性質,最后解釋鋁表面形成氧化鋁并用實驗證明。這樣的由現象到物質的性質,再 運用性質的方法正是人類認識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的方法。學生親歷這樣的過程對人與自然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 、課堂體現學為中心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從學生實際出發 設置任務驅動學生學習不但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 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課中,知識的落實始終是建立在學生實驗,學生觀察記錄,學生設計,學生匯報,學生得出結論這樣的形式展開的。教師在課堂中始終處于引導者的作用,體現了學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這樣的方式正是我們在課堂中應該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優點還有很多很多,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好好學習運用 鄭老師 課堂優點。

  高中化學評課稿 6

  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物質都可以在空氣中燃燒,那么是空氣中的哪種物質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氣。在之前我們已經了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氧氣的化學性質。

  首先請大家跟老師一起看一段視頻,播放的是木炭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大家在觀看的時候注意觀察木炭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在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變化。好的,視頻播放完了,誰來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來說,請坐。他說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是發出紅光,在氧氣中燃燒是發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蕩變渾濁。觀察的很仔細啊。那現在我們就發現了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產生了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那么這種物質是什么呢?其實是二氧化碳,那么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個文字表達式表示木炭與氧氣的反應(板書:木炭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氧氣不僅可以與非金屬發生反應,還可以與金屬發生反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

  把一段細鐵絲繞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堝鉗夾住在酒精燈上引燃,火柴燃燒過程中也會對細鐵絲加熱,之后緩慢的深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在集氣瓶底部已經實現放了一層水。大家注意觀看實驗現象!好噠,視頻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誰來告訴老師。好的,你來說。好的,請坐。這位同學說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煙花一樣,描述的很形象啊,還有沒有其他現象呢,有誰要補充一下呢。好的,你來。嗯好,你還看到了有黑色物質生成濺落下來,觀察的很仔細啊,請坐。那么這種黑色的物質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四氧化三鐵,是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達式來表示就是(板書:鐵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那現在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要把鐵絲繞成螺旋狀呢?對,可以增加鐵絲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那么為什么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事先在集氣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師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現在老師解釋一下,大家認真聽,這是由于鐵絲與氧氣會生成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直接落在瓶底的話可能會引起瓶子炸裂,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需要預先在瓶底鋪一層細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屬、非金屬都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那么其他物質與氧氣反應生成什么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石蠟與氧氣發生反應的視頻,觀察實驗現象,判斷石蠟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產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視頻之后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5分鐘之后老師請小組代表來回答問題。好的,時間到了,哪個小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組,嗯請坐。他說石蠟與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產物中有水,因為石蠟在集氣瓶中燃燒的時候瓶子內壁上有水珠出現。那么其他學生有什么補充的呢?好的,你來,嗯請坐。他說反應完后,在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判斷產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現在我們綜合兩個小組的結果就知道了石蠟和氧氣反應的產物,現在誰能寫一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呢?(板書:)現在大家不僅能夠仔細的觀察實驗現象了,也能根據實驗現象判斷產物了,很好啊。

  那現在我們對比一下這三個實驗現象:三種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發現了,這些物質在氧氣中燃燒要比在空氣中更加劇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氣體,那么大家再來看一下這三個表達式,看反應物有什么相同點呢。沒錯,都有氧氣。我們就把這樣的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稱為氧化反應,在這里氧氣顯示出來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種類有什么不同點呢,好的,你來,請坐。他說呀,第一、二個的生成物只有一種,第三個的生成物有2種。像這樣的(手勢:指示第一、二個)由兩種或者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我們就給他叫做化合反應。那現在老師問大家:已知鹽酸和氫氧化鈉會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那么大家判斷這是一個化合反應嗎。并不是,看來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應的特點:生成物只有一種。

  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哪位同學說一下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來,你來說。好,請坐。他說到他學到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還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應什么是化合反應,總結的很全面啊。最后給大家布置一個任務:我們都知道性質決定用途,那么根據我們本節課學到的氧氣的性質,它在生產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請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關資料,下節課我們一起討論。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高中化學評課稿 7

  今天聽了XX老師執教的《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的這節課,令我印象比較深刻,其主要特點我認為有:重學習過程、重學習方法、重學以致用。

  一、 精心設計,調動了學自主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是學生實驗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型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對常見化學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分析整合,獲取信息。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成功和科學探究的成就感,學生從中也體會到自己動手實驗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對事物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實驗的重要性,也增強了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意識。

  二、別具一格的引導過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是學生實驗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型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對常見化學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分析整合,獲取信息。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成功和科學探究的成就感,學生從中也體會到自己動手實驗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對事物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實驗的重要性,也增強了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意識。

  三、師生、生生互動,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節課問題的設計較好地體現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如:通過對古代字畫的長期保存和一顆鉆石永流傳,引申出單質碳的穩定性,再由生活中的燃料使用,引出單質碳的可燃性,碳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進一步提出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這就引入了碳的還原性的實驗探究過程,教師引導得十分的.準確到位,這樣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適時,適當的點撥和評價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體現出重過程和方法教育。

  教師準備實驗相當充分,并且在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這足可說明教師在鉆研教材上是下了功夫的。

  我認為,本節課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實驗的操作有一定的錯誤,教師沒有及時糾正,課堂氛圍寬松有余,而有序不足。

  (2)整課,以提問作為全課貫穿的主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但提問太多,從而顯得課堂平鋪直敘,沒有高潮的出現。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不成熟的幾點看法,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高中化學評課稿 8

  張老師的課思路非常清晰,過渡的非常巧妙,印象最深的就是過渡語:

  1、從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過渡到可燃性的過渡語: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那么我們也知道碳能夠在氧氣中燃燒,這兩點有沒有矛盾?這樣的過渡語可以讓學生直接從中找到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高溫下性質較活潑條件的不同之處,又能很巧妙地過渡到碳的另一種性質。

  2、從碳的可燃性到碳的還原性的過渡語:碳和氧氣充分反應的微觀理解實質上是一個碳原子結合兩個氧原子,碳和氧氣不充分反應的.微觀理解實質上是一個碳原子結合一個氧原子,碳不僅能結合氧氣中的氧原子,還能結合其他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即碳與氧化銅也能在一定條件下反應,非常巧妙地過渡到碳的還原性。

  一個計劃:以后無論我們組誰上研討課,張老師都可以來點評過渡語,李老師老師點評引入,黃老師點評語言邏輯,我點評整體思路,這樣我們分工合作,一定能讓我們的評課越來越有效,講課人評課人雙豐收,我們的課一定會越來越好!

  高中化學評課稿 9

  聽了《化學能與電能》,收獲頗多。

  本節課教學時間安排合理,教學環節完整,過渡自然,教學重點突出,難點處理得當,注重講練結合,及時鞏固,在學案中,學習目標的設置切合學生實際,要求明確具體,能讓學生清楚的知道本節課應掌握哪些知識,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值得借鑒。通過課堂教學,目標基本完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落實“三講三不講”,注重引導,學生思考積極,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教學。通過自主探究實驗,有效的培養了學生觀察對比現象和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并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利用神七發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flash動畫演示,將抽象問題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最后的趣味實驗——水果電池可以是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引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也略有不足:

  教師在課前根據試講情況調整了學案上小部分內容,由于時間倉促,未做到盡善盡美,出現了一些偏差,另外學案和課件中化學式上下腳標有些地方不規范。

  個別環節教師應做一下評價。如學生通過flash分析原電池原理后,教師應用準確的語言將原理總結一下或引導學生總結一下;在學生做完水果電池實驗后,教師應點評一下。

  總之,本節課從最初試講到最后上課,前后調整較大,如果準備的時間再充足一些,會更加完善。

  高中化學評課稿 10

  陳老師的課堂從金屬鈉和水反應的實驗導入,既吸引興趣,也為本課題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在課堂中陳老師充分運用好了這個載體,從實驗現象、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等方面層層遞進,深入剖析,解決知識技能的.教學外,更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之后用彎曲的鐵絲,向學生展示僅在形狀、大小等指標上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并沒有新物質生成。之后通過對比鐵銹的性質、砝碼生銹以后不能繼續使用的特點,說明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陳老師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逐層深入揭示本質,得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并且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認知來舉例,加深理解。

  在說明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之后,陳老師又做了兩個演示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的燃燒、鎂帶與稀鹽酸的反應。不僅向學生展示了神奇的化學實驗現象,而且利用學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實驗上的這個時機,說明了化學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實驗前、實驗進行中、實驗結束后的觀察,解釋這類變化的屬性,從而提出化學變化常伴隨著的現象,以及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之間的聯系。

  經過演示實驗,學生們情緒高漲,老師又交給學生兩個任務,區別水和酒精、讓一張紙發生變化,從任務當中歸納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兩個概念,過渡自然、流暢,概念交代清楚、明晰。

  整堂課聽完之后,總體感覺很舒服,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有很多地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學習與回味。

  高中化學評課稿 11

  其實關于說課的程序,作為教師的我們都諳熟。我僅僅是結合我參加市優質課的一些經驗,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

  1、激發潛質,儲備能量。

  “惰性乃人之共性”“懶散也是人之性情”,無壓力難以產生動力。不是因為晉級需要優質課,而參加優質課需要先說課的話,估計也不會有時間和心情去整理關于說課的材料。當這些逼著自己整理好以后,我感覺說課不再害怕了。當你領會說課的程序和要求時,等于有了模式。只要對教材理解的到位,說任何一節課都會有的放矢。所以建議青年教師多參加一些這樣的活動,也是為自己積蓄能量。有未知到已知需要一個過程,但經歷永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2、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說課不同于講課,重在說給同行。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去講述你的教學設計思路,所以必須要有理論依據,要有教育理論和教育學方法,它是你設計的理論根生點。明確了具體目標,他像一顆種子,決定了教學設計是一顆挺拔的白楊,還是成長成一顆婀娜多姿的垂柳。

  3、思路清晰,過程詳實。

  在說課之前,要讓被聽課人熟知你的教學思路。要明白你在說什么,比如一般分為: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在這幾個環節中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此處占用的時間至少要過半,否則有些喧賓奪主之嫌,也不利于你把課說清楚,說透徹。

  4、合理分配,渾然一體。

  把時間細化和具體化,讓一節課時間分配合理,使其自然渾成。

  總之,自己的這次說課在和教研室的'周老師交流時,說課的設計較迎合周老師的要求罷了。其實并非自己真的很優秀,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準備充分,方能有的放矢。套用賣油翁的一句話“無非圣賢,唯手熟而。”所以我感覺“無非優秀,唯稿熟而。”

  高中化學評課稿 12

  張老師設計的關于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微視頻,包括了常用儀器的名稱,分類,及使用注意事項,還包括了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固體藥品、液體藥品的取用,氣體的收集等基本實驗技能相結合綜合實驗,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找出其中的'實驗操作,通過整節課的聽課學習,我發現有以下亮點:

  亮點一:充分利用微視頻對學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及提醒學生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結合動畫演示過程,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方法

  亮點二: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了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亮點三:實驗器材的充分準備,由于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和實驗方案的多樣性,必須考慮各種可能,為學生提供各種實驗器材。

  亮點四:合作學習進行小組實驗,根據學生猜想所提出問題的類型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確定實驗目的,共同完成實驗電路和實驗方案的設計,鍛煉學生交流思想、分工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處:本課在探究教學上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進行設計的,但在實驗操做階段,部分學生似乎還有較大問題,教師應該加強個別指導;學生實驗后沒有及時的實驗記錄反思,鞏固知識階段,練習的第二題難度稍大,應更換成較簡單的,而這道題作為一道思考題,使學生能由淺入深的學習,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中化學評課稿 13

  校級教研活動中,在六中八3班聽了吳老師上的“空氣與氧氣”。感覺頗多,受益匪淺。

  一、三維教學目標明確,將知識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達成融合在過程與方法中。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花了大量時間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拉瓦錫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效果良好。

  二、課堂教學符合設計者的理念,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吳老師首先運用了一個簡單適用的實驗引入新課的'同時,也為后面幫助學生理解“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原理這一難點作了一個鋪墊;接著她將重點放在了“重現空氣成分的發現史”的學習,讓學生參與到這一情景中,通過討論與學習,再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自然就了解了實驗室“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反應物、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知識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三、“潤物細無聲”——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生成性,給了學生一個真實的學習過程。本節課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吳老師并沒有把實驗室中如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作為重點內容講解,而是用了較大篇幅重點學習“拉瓦錫的鐘罩實驗”,沒有簡單說故事,而是采用了四種不同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1)講解;

  (2)討論;

  (3)實驗演示;

  (4)動畫模擬。

  在生生、師生的討論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的原理等知識潛移默化,使得學生在接下來生成實驗室“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方法、原理等知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化學評課稿 14

  20xx年4月21日聽了王冬容老師的《溶解度及其曲線》的復習課,認為教師對這節課是通過了精心設計課程,合理安排內容,用心組織教學,耐心引導學生,整節課的教學比較成功,效果很好。老師的語言表述能力好,課堂講解層次清晰,注重啟發、拓展;教師的基本功扎實,板書清晰、規范;教學中突出了重點、難點,加深了學生的體會,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授課中講解能注意引導、啟發,注重知識的記憶、整理,結合習題在授課中及時鞏固,并做到精批精講;教師能很好地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但做為基礎較好的班級學生的復習,對學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

  一、記時間分配。教師在教學中,對時間的安排比較合理,大部分時間放在學生對復習知識理解和應用上,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

  二、記語言評價。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表達很好,比較準確,規范,引導性和激勵性比較強。

  三、記師生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也比較強,教師對學生提出激發性較強的問題,并不斷引導學生做答,而學生也非常積極地爭答,相互配合得很好。

  四、記組織教學環節。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形式上,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讓學生懷著疑問去學習,采用了探究和搶答比賽形式進行教學,這讓學生產生很多趣味性,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樂學情緒較高。

  五、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對每到每個選項都要講出理由,和教師一樣的理解深度和高度,是否有點過高呢?

【高中化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松鼠》評課稿06-29

美術評課稿08-17

比的意義評課稿03-08

《春天》評課稿05-07

美術評課稿經典01-28

語文評課稿01-08

《對花》評課稿04-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